马哲原著复习材料.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1134334 上传时间:2024-03-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原著复习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哲原著复习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哲原著复习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哲原著复习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哲原著复习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哲原著复习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原著复习材料.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著选读复习材料1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是怎么叙说马克思在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的?(1) 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的贡献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起源,推翻了上帝创造人的宗教落后的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二者同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2) 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的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2.为什么说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

2、芽的第一文件”? 提纲是新世界观的萌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纲领,它为进一步系统地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就此意义上来说,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正因为如此,恩格斯对它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提纲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文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3.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1)唯物史观认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社会的经济结构形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物史观的产生在人类认识史上有着伟大的意义

3、。它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历史观中驱逐出去;它找到了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正确道路;它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剩余价值学说说明:对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即使资本家按照劳动力作为商品在商品市场上所具有的全部价值来购买他的工人的劳动力,他从这种劳动力榨取的价值归根到底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由以积累起来的价值量。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指明了工人受剥削的根源,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和正确途径,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3).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学说

4、有了基础,从而也就由空想变成了科学。4.如何理解马克思提纲中所阐述的人的本质观? 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这就是说,现实的人,是以一定生产方式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还发生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宗教等各种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研究人的本质,要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体上去考察。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基础,它决定其它社会关系,而其它社会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

5、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人,具有不同的阶级性。同时,社会关系又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又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生产关系,就形成了人们不同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命题,即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观点,也是研究探究人的本质的根本方法。5.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如何阐述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学习?(1)、学风问题是事关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大事 通过对党成立20年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的回顾,从正面论证改造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历史经验证明了,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革命才能前进。因此对于理

6、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坏学风必须进行改造。(2)、党内理论学习现状 从反面来分析20年来我党在学风上存在的缺点:理论脱离实际的严重性及其革命造成的危害,进一步证明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必要性。(分别从“研究现状”、“研究历史”、“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方面列举了理论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坏学风的具体表现)(3)、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精神实质 将正反两个方面加以对照,说明主观主义态度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态度的原则区别,进一步证明改造我们学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迫切性,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实事求是”原则。6、在提纲中马克思是如何批判旧唯物主义和唯心的主要缺点的?这一批判有何意义?A、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7、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

8、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像同时又是人们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即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义,所以马克思在提纲里,开宗明义地把这一点看作是“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和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B、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在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后说:“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

9、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这是说唯心主义看到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的能动性无限夸大了。 意义: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1、 批判法国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2、 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 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7、怎样理解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宣言指出:“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

10、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众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在这个联合体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了极其简明的总得描述:“阶级差别已经消失”、“公众的权力已经失去政治性质”,将保证“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个描述表明了对社会进行共产主义改造的最后目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全社会的自由发展。8、导言中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是如何论述的。A、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首先分析了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生产和消费的统一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直接的同一性;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第二, 生产和消费相互依存,每一方表现为

11、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一方面,生产是消费的中介,它创造出消费的条件和材料,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另一方面,消费也是生产的中介,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需要和内在对象;消费为生产创造主体,产品在消费中才得以最后完成,所以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第三, 生产和消费相互生产,创造对方,“每一方由于自己的实现才创造对方;每一方是把自己当做对方创造出来。”B、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1)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结果,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的形式决定于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 (2)分配包括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的分配和产品的分配。生产要素的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之中,属于生产本身内部的

12、问题。生产要素的分配决定生产的结构并决定产品的分配,但生产要素的分配本身是一定历史生产的产物,决定于生产方式。C、生产和交换的辩证关系:在生产和交换的关系上,马克思阐明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原理: (1) 交换的内容和形式: 从交换的总体上看,交换的内容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马克思分析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劳动者在生产本身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二、生产资料的交换 三、生产经营管理者之间以及生产经营管理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换 四、生活资料的交换 (2)交换就其一切要素来说,或者是直接包含在生产之中,或者是由生产决定。 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生产决定交换;(1)交换是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了社

13、会大分工的产物,没有分工也就没有交换。(2)“私人交换以私人生产为前提”,就是说交换的性质是由生产的性质决定的。(3)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D、结论 马克思:“我们得到的结论并不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同一的东西,而是说,它们构成了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的内部差别。生产既支配着与其它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它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这是不言而喻的。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而作为生产要素的分配,它本身就是生产的一个要素。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

14、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它要素。”这就是说,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是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总过程中四个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环节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总的过程来说,是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以其它们的相互关系。同时,生产、分配、交换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生产就单方面形式(生产的目的和动力、生产的规模、生产的部门、类别及其分工,生产发展的速度等等)也决定了分配、交换、消费的情况。9、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 第三

1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个阶段发展和特殊性质。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它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10、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开头部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特点: (1)马克思的理论是批评的和革命的理论这个理论把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个理论批评旧世界,开创新世界,因此引起全部资产阶级科学的仇视和憎恨。 (2)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这个理论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封闭的僵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而是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回答了人类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