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1131323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山中访友》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山中访友【教材解读】一、教材特点1.从思想内容上看山中访友写了作者李汉荣先生“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一)与众不同的景物中触摸到作者敏感的心与以往学习的写景的文章相比,本文作者在选景上有很大的特点“全景式”,先后写了桥、树林、鸟儿、露珠、山泉、溪流、落花、落叶等等。几乎包括山里的所有景物。在感叹作者选景方式特别的同时,我也试问自己:作者的“朋友”只是我们平常见过的景物,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却散发着浓浓的友情。为什么我没有把这些景物当作朋友?为什么我没有用这种方式去

2、感受这些自然界的朋友呢?由此可见,在作者所描绘的画面背后,有颗细腻、敏感的心。正是这颗细腻、敏感的心,才有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独特的表达。他是在用心感受自然,动情描述自然。(二)诗情画意的画面中感受到作者深厚的情品读文章,一幅幅诗情画意的画面展现在眼前:(1)插图。打开课本,欣赏插图。我们可以感受到画面以青山绿水为背景, 清新宁静之气扑面而来,一位惬意的“访客”站在老桥身边,带着“好心情”开始了他的拜访通过插图,虽然我们只能看到作者的侧脸和背影,但我们可以揣摩出作者此时的感受:听着潺潺的流水声,凝望着老桥饱经风雨的身体,心中概慨万千,仿佛有诉说不完的情谊(2)文字中的画面。走进文本,品味作者诗一

3、般的语言,仿佛跟随着作者走进诗情画意的大自然中,脑海中不自觉地就浮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灵气飞扬的画面: 1.古桥流水图(第三自然段)2.人树相融图(第四自然段)3.朋友聚会图(第五自然段)4.生命轮回图(第六自然段)5.雨之恩泽图(第七自然段)。在这一幅幅画面背后是作者那深厚的情谊: (1)古桥流水图表达敬畏之情 走进山林,作者第一个拜访的就是老桥。可见老桥对作者是多么的重要。将百年沧桑的老桥比作德高望重的老人,既写出了老桥在几百年之间迎来送往,渡人无数的形象,又感叹于岁月无情,生命有限,只有老桥未曾改变。歌颂了老桥几百年来始终如一、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出作者对老桥深深地敬畏之情。(

4、2)人树相融图表达和谐之谊 “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向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文中作者把树当做知己,树是知己心,了己意的“人”;又将人树合一,通过静静地冥想,想象自己也是一棵树,全身心地融入到树中。人是知树心,了树意的“树”。这种人树相融的景象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谊。(3)雨之恩泽图表达感恩之心“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深深的感受到作者对天地的感恩之心感谢天地给了一个观雨的好地方,使作者可以细细观赏、静静感受。然而,作者的感恩之心又何止于这些?他更感恩于大自然给他的一切与古桥对话,与树木相融,与山泉、溪流、云雀打

5、招呼,与一花一石探讨生命甚至是大自然给予他的“好心情”。徜徉在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里,仿佛进入了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无不感受到作者那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生命气息!2.从语言表达上看(1)感情浓烈,构思神奇。初读课文,似乎与其他写景的文章一样,是写山中的美景。但仔细阅读和感悟,就会发现作者对大自然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情感。首先,我们可以从精妙的题目中感受到:“山中”指出了地点,“访友”说明了事件。精彩处在于“访友”两个字上。访是“探问、看望”;友是“朋友、故人”。写景之文用“访”,作自己的行动取向,而不同“赏”更不用“游”;对景物的称呼用了一个“友”字,使文章未始,就已给自然界的景物赋予了人

6、格。其次,在文本中更鲜明地感受到:文章不像桂林山水观潮一样,重点描写美丽景物。而是尽情抒写我与山中景物亲密无间的关系,山中景物似乎也对我有情有义,人在山中物化,物在山中人化。由此可见,作者的目的不是单纯的写景,也不是一般的借景抒情,而是人景对话,双向互动,表达内心对美好精神的追求。(2)语言优美,意境清新。文中用清新优美的语言,塑造了新奇的形象和意境,形成很强的感染力,让人读后,犹如迎面吹过一阵清风,顿时感到心旷神怡。并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课文充满了新奇和童心童趣。如“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这一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

7、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充满了美感。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3)想象丰富,表达独特。文中多处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最奇特的是第四自然段中“我靠在一棵树上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作者使用了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手法,将人与树融为一体,很是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和自然的亲密关系。另外,在课文第六自然段中“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作者由落花、落叶的生命轮回联想到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更想到了人生命的轮回从“生命、生长、辉煌、回归、再到新的生命”,说明时光的变迁一切都是自然无法回避的,而且生命的回归,也是一种奉献,是新的

8、生命的开始。由此可见,作者的联想和想象绝大部分是“由物及人”,区别于桂林山水中“由物及物”的联想。“由物及人”的联想,赋予物以人格,就更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情感。(4)巧换人称,文脉清晰。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巧妙地变换叙述人称。课文总体是以第二人称描写山中的朋友。但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开始用第三人称叙述(“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向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感情强烈时又巧妙地换成第二人称(第五自然段),这种将两种人称变换运用,将叙述、描写和抒情有机结合的表达方式,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并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感染力。(5)首尾呼应,错落有致。全文以“访友”为中心,以“好心情”为主旋律

9、。文章在开始部分即说“我”是“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的,结尾时又说“我”“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这两次的好心情其实是有不同:第一次的好心情是带去的,说明作者本身就是热爱生活之人,他能与微风撞满怀,能闻到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只有具有这样细微情感的人,才会在这个清晨感觉好清爽。第二次的好心情是带回的,带回来的好心情应是作者在山中和诸多“好友”的神往,在人与自然的交往中,放松了心情,净化了心灵。做到首尾呼应,并且文中处处与课题呼应,写的众多景物之间看似关联不大,但却融为一体。二、教材的位置1.人文专题的位置本单元的人文专题“感受大自然”。这是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的风姿,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

10、、交流感受。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已经学过关于“自然奇观”这一专题,意在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绮丽的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这两个人文专题各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联系是:文章的题材相同,都是描写自然风光的。区别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自然奇观”,是使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景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本单元“感受大自然”,是在四年级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大自然的感受力,培养想象力,更注重个人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由此,我们可以明确,本单元的着力点,是引导学生由“欣赏自然奇观”走向“感受大自然”,由注重景观描写到注重个人感受。2.训练重点的位置结合本组导语及本课课后题,将本课的训练重点确定为以下

11、两点:一、体会作者是怎样细心观察大自然的,有哪些独特的感受 在这一训练点上有两个关键词“细心观察”和“ 独特的感受”。“细心观察”在三年级上册第四组的训练重点中已经训练过,学生已经掌握了其方法,这里属于实践运用运用 “细心观察”的方法为了更好的领会“独特感受”。 “独特感受”顾名思义就是“独有的、特别的体味和感悟”。 它的作用是:一、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其表达效果。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体验,激发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段)对写作的要求有:“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

12、受和真切体验。” 因此,我们小学阶段提出领会独特感受,是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学生接受的信息很多,感受也会很敏锐、很丰富。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并将这些感受具体化、健康化,那么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此项训练重点在本课中的落实:课后题1:让学生通过朗读、寻找、思考,学习作者是如何仔细观察,抓住了哪些景物进行描写的。并通过对题目的初步感受来整体体验作者的情感。课后题2: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品味来感受作者的独特的体验,学习作者是如何仔细观察并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的。二、展开联想

13、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一种表达方法,指在写文章中,通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文章所描绘的情境更生动,更形象,使读者如临其境,甚至达到“物我两忘”之境。教师要教会学生由某种直觉感触展开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调动已往的类似或不同的感受,新旧感受碰撞,纵横交叉,学生的感受会更有一番深意。调动学生的多觉感知,使学生的感觉变得细腻,情感更加丰富。伴随着丰富联想的感受是很强烈的,而强烈的感受会促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本次重点训练项目“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是从四年级第一组“自然奇观”重点训练项目“读文章想象画面”发展而来的,训练重点的要求有

14、所提高和发展。落脚点是本册第八组“感受艺术魅力”中“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这一训练项目,为今后学习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打下了基础。在本课中如何落实呢?本组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这一阅读方法的训练,在本课中体现为:课后思考题3。让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作者是如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运用比喻和拟人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的。具体分析如下:第一句话“啊,老桥,”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第二句话“走进这片树林,”作者写鸟儿不是在啁啾,而

15、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批注式阅读法【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自主学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在文中有所感、有所思的地方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制作教学课件。【课时】:两课时【教学环节设计】:独立学习学生完成自学菜单。(自学菜单附后)小组合作一、导入(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