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1127729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前儿童发展复习备考资料课程代码:12340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导论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 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一般将正 式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2、发展指的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所发生的系统的(整体)、有规律的(有序)、持续性(时 间上的延续)的变化。3、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目标是描述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解释学前儿童发展变化的 机制、优化学前儿童的发展。4、学前儿童发展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学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 童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学前儿童

2、发展的影响因素。5、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 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6、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 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7、学前儿童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简答)(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4)从零乱到成体系;8、通常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 右是儿童掌握数

3、概念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9、研究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原则:(重点)(选择)客观性原则(充分考虑儿童生活的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 依据,避免主观性);发展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学前儿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避免用孤立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教育性原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负责,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10、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设计:横断设计(同一时间点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试)、追 踪设计(某一时间段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反复观察)、时间序列设计(将横断设计和追踪设 计结合起来)。11、学前儿童发展的基本研究方法:(选择) 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最基

4、本的方法,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又称谈话法.)问卷法(效率高,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 作品分析法(是指对儿童的各种作品,如绘画、手工等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和分析儿 童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品质的方法.)第二章学前儿童生理的发展1、胚胎的发展阶段:(选择)(1)胚卵期(合子期):受精卵植入子宫,在子宫壁“着床”,大约需要2周左右;(2)胚胎期:从植入子宫一直持续到怀孕的第8周;(3)胎儿期:受孕第9周到分娩。2、基因:是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它是由脱氧核糖核酸即DNA组成.3、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唐氏综合征、杜氏综合征、柯氏综合征、超雄性综合 征。4、致畸因素指可能对

5、胎儿造成伤害的因素,包括药物、烟酒及咖啡因等麻醉品、辐射、化 学物质和污染等。5、影响胎儿发育的母亲因素包括: (1)母亲的生育年龄(2)母亲的疾病(3)母亲的情绪(4)母亲的营养6、大脑单侧化指的是大脑两个半球的单侧化现象。大脑由两个半球组成,左半球掌握着语 言中枢、听觉中枢、动作中枢、积极情感表达中枢,而右半球则负责空间视觉中枢、触觉中 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名词解释)7、无条件反射是婴儿最早的动作。新生儿的反射可分为生存反射(有明显的适应价值,如吸 吮反射、眨眼反射)和原始反射(不具有确保新生儿生存的价值,正常情况下出生后几个月 就会消失,如抓握反射,游泳反射)。8、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6、:从上到下(首尾律:最早发展的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 后是脚的动作)、由近及远(近远律:从躯干到四肢)、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大小律:儿 童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选择)9、动作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简答)(1)动作对大脑发育具有促进作用;(2)动作使个体对外界刺激更加警觉,使感知觉精确化;(3)动作使得婴儿的认知结构不断改组和重建;(4)动作改变着个体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模式,促进个体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并影 响个体的社会交往特点。第三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心理

7、现 象产生的基础;(2)感知觉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2、研究婴儿感知觉经验的方法:(选择)视觉偏好法(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偏好哪一种);习惯化方法(测量婴儿感知觉能力最普遍的方法,反复呈现刺激物,使得婴儿对刺激物越来 越熟悉,直到对刺激物不再做出反应。去习惯化:即婴儿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化后,随着另 一个新刺激的出现,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便立刻消失的现象。);诱发电位法(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激励其看到刺激时脑电波的变化);高振幅吸吮法(分析婴儿的吸吮动作,研究其对感知环境的反应)。3、出生后3周,婴儿能将视线集中在物体上;出生2个月的婴儿能够追随水平方向移动的 物体;出生3个月的婴儿能

8、追随物体做圆周运动。4、视敏度是指视觉精确地辨别细微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5、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颜色视觉与颜色的三个特性有关, 即颜色的明度、色调、饱和度。(选择)6、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是皮肤感觉和运动觉的联合。7、婴儿一出生就表现出明显的味觉偏爱。8、知觉大小恒常性:是指不管物体离眼睛距离多远,及其在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变化如何, 都能够认识到物体的大小尺寸不会变化的能力。9、从 4 岁开始,幼儿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别的能力才逐渐发展。5岁儿童不仅注意到色调, 而且注意到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10、婴儿的视觉偏好:喜欢轮廓清楚的

9、图形、喜欢有环形和有条形的图形、喜欢同心圆的图 形多于非同心圆的图形、喜欢较复杂的图形多于较简单的图形、喜欢人脸多于其他图形、喜 欢正常的人脸,不爱看眼鼻嘴位置歪曲的人脸。11、婴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3 岁儿童基本上已能正确地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3 个月的 婴儿会区分能抓握的物体和不能握住的过大物体。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后、 左右,通常 3 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 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5 岁儿童开始能以 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 岁儿童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 4 个方位,但以自身为 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仍未达到完善。(重点)(选择)12、深度知觉又称立体知觉,距离

10、知觉,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1960 )创设的视崖装置,通过视崖实验发现,儿童深度知觉发展较早,6 个月大的婴儿就能感觉 到视觉悬崖的存在,说明他们已经具有的深度知觉的能力。(重点)(选择)13、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今天”、“明天,也能运用“早晨”、“晚上”等词,但 对较远的时间,如“前天、“后天等还不能了解.14、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主动认识客观现实的知觉。 (名 词解释)学前儿童观察发展的表现:(简答)(1)观察的有意性逐渐加强;(2)观察的顺序性提高;(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4)观察的理解性逐步发展。15、感知规律在学前儿童活动中

11、的运用:(重点)(理解、应用、分析)(1)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降低或者 提高,一般来说,在感受的相互作用下,弱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分析器的 感受性。例如,视觉感受性可在听觉影响下发生变化,因而,教师上课说话时应轻声细语, 不要高声大叫,以免影响幼儿的感受力。(2)感受性的变化:同一感受器,可因刺激的连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教师在 组织教育活动和生活活动中,要有效利用幼儿的各种适应现象,例如,在让幼儿闻某种气味 时,不要闻得太久,以免因为适应而分辨不出气味 ;播放音乐时声音不应过大,以免幼儿的 听觉感受性下降,甚至损伤听力。(3)感觉的

12、对比:感受器官因为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可使 对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教师运用颜色的对比,可以使活动室的美术装饰相映衬,红花还得 绿叶配;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利用视觉对比,突出要演示的对象,使幼儿看得清楚,印象深 刻。(4)知觉的选择性:知觉是有选择性的,一部分刺激物是知觉的对象,而另一部分刺 激物便成为背景,从而使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 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以及主体状态等都会影响知觉的选择性。(5)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 释,并用词把它标记出来,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在教学中,尽量充实教材

13、内容,并与幼儿 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 ,就可以收到 较好的效果。(6)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由于客观事物常常是包含多种属性的复合刺激物,因此 我们队客观事物的感知也经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而实现的。将看到、摸到、听到的 各种信息整合在一起,能够帮助刚开始理解或探索事物的学前儿童更好地认识世界。第四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注 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名词解释)2、注意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重点)(简答)(1)注意有助于儿童选择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14、(2)注意有助于研究和促进儿童感知;(3)注意有助于儿童长时记忆的发展;(4)注意能有效维持儿童的活动坚持性。3、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定向性注意(儿童注意的最初形态)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 无意注意的发生先于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没有目的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主动的,需要意志努力的、由意识支配的注意。选择性注意:指的是在同 一情境下,儿童对某类刺激信息表现出集中的注意,而忽略其他刺激或信息的现象。(名词 解释)4、3个月以后,经验开始在幼儿的注意中起作用.5、36 岁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1)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2)有意注意初步发展。6、幼儿无意注意发展的特

15、点:(重点)(简答)(1)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是事物的物理特性;(2)对幼儿有意义的事物逐渐成为引起其无意注意的因素;(3)幼儿的无意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稳定和深入.7、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特点:(重点)(简答)(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展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特别是在承认的要求下发展的;(3)幼儿的有意注意需要在特定的活动中完成。8、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重点)(论述、分析)(1)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后天训练或强化能够对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产生影 响;成人应根据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安排教学内容,这样才有助于幼儿注 意的集中,达到良好的效果;幼儿注意的选择性还与幼儿的情绪和兴趣有很大关系。(2)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广度,指的是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注意到的刺 激的数量。幼儿注意的广度很小,因此教师应(1)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2)避免过多 刺激同时出现(3)要使用能吸引幼儿兴趣,唤起幼儿情绪的教学方法.(3)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稳定性指的是注意持续集中于同一活动或事 物的时间。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不高,易受其他无关刺激的干扰。教师在组织活动时,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活动的时间应长短有别。(4)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注意的分配指的是在同一时间内,注意集中于不止一 种活动或事物。幼儿注意的分配较弱,教师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