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112394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醴陵市 四年级 语文 共享教案 第 1 讲 课 题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教学重点1、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2、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

2、片。主备学校实验小学 主备人张小菲 审核人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准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初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他是什么时期的哪国人?3、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按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

3、(请你用上“先然后接着最后”叙述)4、检查自读: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2、小组内初步交流。自主读书,诱导感悟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第二课时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1、结合上节课的自1读和

4、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_)的科学家。2、小组交流。3、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

5、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a

6、.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升华情感,体会写法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一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业里士多德是错的

7、,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板书设计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引发疑问 反复试验 敢于怀疑 勇于实践 实事求是 公开试验 作业设计:(分层设计)六、作业:、找出文中的机组反义词。、抄写课文最后一句话,并联系时间生活谈谈体会。再备课记录教学反思第

8、2 讲课 题27 鱼游到了纸上课型 精读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2.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主备学校实验小学 主备人杨细青 审核人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清澈见底、一壶、鱼缸、花港2、课文主要讲件什么事?(估计学生会说:一位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以及他画技高超的事。)3、学了课文12自然段知道了什么?(估计学生会说:玉泉“泉如白玉”;观鱼的人多;看鱼赏心悦目)二、品读课文、感悟品质。1、谈话:我们从前面的几篇课文的

9、学习中知道:要了解一个人,要把一个人读活了,就应该抓住文中描写他的句子来品读感悟。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篇课文中的青年是个怎样的人?2、布置任务:默读课文,划出有关写青年的句子,读读想想,从中体会到青年是个怎样的人?3、小组讨论交流。4、全班汇报交流。(关键引导学生抓住以下一些句子进行品读感悟,并适当地进行感情朗读。)(1)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抓住关键词“老是”“呆呆地”“静静地”“从来不说一句话”体会到青年观察鱼时专注、入神着迷,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个别读,评读,齐读。(2)他有时工笔细描,把

10、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抓住“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体会到青年作画全神贯注,相机理解“一丝不苟”的意思,体会青年作画不马虎;抓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体会青年把鱼画活了,真是画技高超;抓住“有时有时”体会到青年作画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个别读,评读,赛读。(3)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抓住“唯一没有任何反应”“融为一体”体会到青年作画专注、忘我、痴迷,全身心投入。(有感情朗读。) 语言训练:假如你就是围观中的一员:你看到青年的画会怎么赞叹着,议

11、论着?(生先练写,再交流。最后再感情朗读这句话。)师小结:此时此刻,青年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的全是鱼,他已各游鱼融为一体了。我们用刚学过的一个成员说就是全神贯注(生说)。(4)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抓住“太阳快下山”“可青年还在画鱼”“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体会到青年执著的精神。有感情朗读。(5)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抓住几个时间“一年多”“每个星期天”“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体会青年坚持不懈

12、、持之以恒,专注认真的品质。 有感情朗读。 5、理解“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心里”的关系。(1)通过我们的努力,一个活生生的青年站在我们的面前,他是那么的勤奋专注,画技是那么的高超,这不由得让我们对他产生敬佩之情。文中的一句话就是对他的最高概括,是哪一句?鱼游到了纸上。(生)当我把这句话告诉青年的时候,他说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生说)(2)“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是什么关系呢?(估计学生会说:是因果关系,因为先游到了心里,才能游到了纸上;是前后关系,只有先游到了心里,才能游到纸上。)(3)师:人家是胸有成竹,我们的这位青年可以说是胸有成“鱼”。三、学习作者的观察和描写方法。1、师:正因为

13、青年看鱼,画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围观的人赞叹道:“鱼游到了纸上!”文中还有一个人也认真观察了,你们知道是谁吗?(作者)2、布置任务: 再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说说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观察的?3、学生讨论学习。4、反馈学习情况。(估计学生会说:作者认真看,听别人说,还问青年等。)5、教师归纳小结: 作者也是个生活的有心人,他认真看,听人说,亲自问,才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勤奋专注的青年展示在我们面前。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1、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2、作业: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3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那么人们是怎样赞叹和议论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把它写下来。再备课记录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