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绿色建筑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1123484 上传时间:2023-11-0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绿色建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献综述绿色建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献综述绿色建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献综述绿色建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献综述绿色建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绿色建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绿色建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述绿色建筑的发展与节水技术摘 要: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 包括节能、节 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 然和谐共存的建筑。本文基于绿色建筑的发展讨论其应用在绿色建筑的相关技术.关键词:绿色建筑;节水;雨水回用;中水回用1。引言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 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建筑1 。推动绿色建筑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我国建筑业与房地产业新时期蓬勃发展 的重要途径2 . 近几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了各自

2、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其中 水源保护和对水资源循环利用是绿色建筑的关键部分,虽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水资 源占有量的不同,在标准中节水所占的权重不同,但节水是不可缺少的内容3。2。中外绿色建筑标准与发展绿色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目前,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绿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 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 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20世纪60年代以来,绿色建筑设计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许多欧美发 达国家已在单项绿色关键技术取得大

3、量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了较完整的适合当地特点的 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并同时开发了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英国的BREEM,加拿大 的GBTOOL,法国的ESCALE,美国的LEEDu等,这些评估体系的架构和应用,成为其它 各国建立新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重要参考 56。日本学者YuyaKajikawa认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出现整合了不同学科和专业的 知识,鼓励了更好的设计和行为,认证了环境友好型的设计实践,促进了不同利益团体之 间的交流 7。因此在国际环境和国内需求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在最近20年来也开始逐 步制定和实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20世纪90年代后,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概念引入我国8

4、.1994年我国发 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同时开始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2000年小康型城 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1996年又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对进一 步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保证措施。2002年底,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奥组委支持下,由清华大学牵头并联合有 关单位,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系统地提出了 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建立了科学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10.目前,一些绿 色建筑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得到了应用,在清华大学建成的超低能耗楼,在围护结构、室 内环境、能源和设备系统、水的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利

5、用、建筑利用方面都有了突破 和创新。此外,在上海建立了生态建筑示范楼 11。作为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实验平台, 这些建筑物已成为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开发、展示、推广以及信息交流和培训基地。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施工质量、产品质量和监督机制尚存在较大问题,尤其节水方 面的管理必须要加强,不能有丝毫怠慢。其具体问题如下:(1)经济方面的问题。施工 单位顾虑的是成本问题,施工毕竟是暂时性的,实施节水措施怕经济上得不偿失。(2) 超压出流中的浪费。(3)用水过程中的浪费。(4)管道及阀门泄漏.3。绿色节水技术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绿色建筑的应用技术,最具可实现性的节水与水资 源利用措施主要包括: 加强节水器

6、具的推广使用;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充分利用中水 回用和雨水回灌技术;紧抓设计环节,严格执行节水标准和措施 12 .3。1 节水器具的采用生活用水在城市总供水量的比重逐年升高,配水装置和卫生设备作为水的最终使用 单元,大力推行节水器具是减少水资源的宏观流失和提高建筑节水成效的重要途径和手 段。因一项对住宅卫生器具用水量的调查显示:冲洗便器用水和洗浴用水的量占整个家 庭总用水量的 50以上13。用水器具应选用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节水设备(产品)目录中公布的设备、器材 和器具。根据用水场合的不同,合理选用节水龙头、节水便器、节水淋浴装置等。所有 用水器具应满足现行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 1642

7、002)及节水型产品技术 条件与管理通则(GB/T 18870-2002)的要求。3.2 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据资料统计,我国城市给水管网漏损率平均在20%左右,是水资源隐形浪费的重要 构成之一。在实际应用中,区划范围内的全面评价和城市局部地区评价应考虑诸多影响 因素:新开发区域与老城区的不同;现有城市管网的状况不同;城市供水管网的 管理水平;计量设备的先进性;二次增压供水系统的模式等13.为避免管网漏损,可采取以下措施 14:(1) 给水系统中使用的管材、管件,应符合现行产品行业标准的要求 ,同时采取 管道涂衬 、管内衬软管 、管内套管道、管道防腐等措施避免管道损漏 。(2) 合理限定给水压力

8、 ,避免持续高压或压力骤变。(3) 加强日常的管网检漏工作.3。3 雨水利用技术雨水回用是一种“收集处理再利用”的综合水处理集成技术。对于雨水的资源 化利用可以有效的缓解城市供水压力、水资源短缺等严重问题。雨水利用具有三种优势: 雨水是优质水源,雨水作为再生水的水源符合“3C认证”要求。“3C认证”是国家 认监委对涉及人类健康安全、环境安全和公共安全的产品实行统一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 度,即“中国产品强制认证制度(China Compulsory Certi一fication,3C).雨水 易于收集。雨水的收集不需要增加集水管道的投资,可利用原有的雨水排水管道,在其 末端设置雨水调蓄构筑物即可处

9、理工艺较简单雨水水质受地面污染程度、下垫面与 屋面材料、降雨量、降雨历时、大气质量等多方面的影响13。因此,对于当代城市建设来说,研究雨水的排放和利用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目前应 用范围有:分散住宅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建筑群或小区集中式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分 散式雨水渗透系统;绿色屋顶花园雨水利用系统等15.3.4 建筑中水回用技术中水回用技术节约了为满足城市用水需求而必须从环境中取用的水量,既缓解了城 市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又充分体现了回用水体的“优质优用、低质低用”的原则16 .在绿 色建筑中,中水水源一般分为两类:优质杂排水和含有粪便污水的生活污水(或杂排水)。中水回用与开发技术在许多国家有着

10、广泛的推广及应用。 1991 年日本开展了“造 水计划,把中水回用处理工艺作为主要的研究课题,在膜分离技术、膜生物反应器技 术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为了使中水得到充分的利用,日本政府专门设置了中水道系 统,制定了大量的奖励政策大力加以推广。 2000 年美国加州中水年回用量达到 8。64 X10 8 m 3,占污水处理总量的10%,占全州城镇年用水量的7% 9.以色列在中水回 用方面是最具特色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原因,以色列大部分处于干旱和半干旱 地带,以色列46 %的中水回用于土地灌溉,约 33.3%的回用水回灌于地下,其余 20%排 入河道最后被间接应用于城市各个方面16。由于此项技

11、术即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又不用大肆新建污水处理工程。所以,在绿 色建筑开发中推行中水回用技术与污水资源化利用战略 ,有利于建筑水环境的良性循 环,比传统意义的开源更有意义.4. 结论根据以上的方法的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绿色建筑采用节水器具及设备可以节 约水费,经济利益是直接的,而节水本身意味着节能,意味着有效减少污染,保护生态 环境。(2)雨水回用与中水回用是绿色建筑水资源利用的有效技术措施.(3)在进行绿 色建筑水环境系统设计时,要制定合理水资源规划方案,设计合理的供水方案和压力,使 用质量过关的管材。综上所述,节水作为绿色建筑技术的组成部分之一,今后在建筑的发展领域中,是 会不可忽

12、视的一部分,并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也应在保护水资源的同时,实现 污水减量化、资源化作为追求目标,并在城市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积极落实,做到保护 城市生态环境,从而保证人类拥有丰富、清洁的水资源可供使用。参考文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2 .柴宏祥,胡学斌,彭述娟,王天云。绿色建筑节水项目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经济模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 59- 63.3 .TopEnergy绿色建筑论坛.绿色建筑评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4 .耿世彬。美国LEED绿色建

13、筑评估系统(V2。0)简介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3,2:57-585 .Victor Olgyay, Julee Herdt. The application of ecosystems servicescriteria for green building assessment J. Solar Energy, 2012,77: 389-3986 .Weimin Wang,Radu Zmeureanu,Hugues Rivard.Applying multiobjectivegenetic algorithmsin green building design optimizationJ

14、.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0,40(11):1512-15257 .Appu Haapio。 A critical review of build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tools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28 (2012) 469 - 482.8 .张建国,谷立静.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2012,34(12):19249 .Hyojoo Son,Changwan Kim. Early prediction of the performance

15、of greenbuilding projects using pre project planning variables: data min-ing approachesJ。 Journal ofCleaner Production,2014.10 .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11 .张宏儒。上海生态办公示范楼建筑设计J.新建筑,2016,4: 48-5312 .侯玲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绿色建筑节水和中水回用的决策模型J。安徽农业科学,2012,08:4732 4734。13 .孔丹凤.江苏省绿色建筑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及发展趋势J。中国给水排水,2013,12:2731.14 .杨开明,张建强,杨小林,等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组合工艺设计与调试J。中国给水排水,2006,22(10):6165。15 .刘瑾.自然资源在生态建筑给排水领域的综合利用J.洛阳大学学报,2011,16(4):364016 .刘琳琳。浅析绿色建筑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技术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2:81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