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说课.doc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112138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杠杆》说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杠杆》说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杠杆》说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杠杆》说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杠杆》说课.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杠杆说课一、 说教材(一) 教材简介 杠杆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课。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力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简单机械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本节课内容包括:什么是杠杆?杠杆的五要素,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来分析、解决简单问题这样四个内容。其中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材把实验和结论紧密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杠杆的应用及变形杠杆打下了基础。(二)

2、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说出什么是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并画出力臂。(2) 用科学探究法研究杠杆平衡,并用来分析解决简单问题。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发现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2)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杠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并用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解决简单问题。(2) 难点:理解杠杆杠力臂的概念,会画出力臂。(四) 教具准备 演示用:带密封瓶盖的瓶子、瓶盖起子、教学活动图片。 学生用:杠杆和支架、钩码、

3、尺、线。(共12组)二、 说教法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学生对物理实验怀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学校实验室又具备做这些实验的全部条件。根据上述特点,我选用“实验归纳法”进行教学。通过科学探究找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三、 说学法指导本节课通过科学探究,学生利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去寻求知识,从而发展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 说教学程序设计(一) 实验激趣,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请求几位力量大的男同学不借助任何工具将瓶盖打开,结果许多男同学无功而返。一女同学却轻易打开了瓶盖,她只不过多了手中的一个仪器瓶盖起

4、子。生活中的杠杆由此引出。(二) 利用教学活动图片,传授知识,突破难点。通过教学活动图片演示课本图132甲、乙两图,学习什么是杠杆及对力臂的理解。同时找两名同学到黑板上通过作图画出杠杆的力臂。利用投影仪展示我国古代杠杆及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的图片,进一步认识杠杆,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三) 动手实验,科学探究,突出重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进行科学探究。1、 提出问题我们通常使用的杠杆都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的,那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呢?2、 学生猜想与假设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实例进行猜想。他们的想法可

5、能不尽相同,但他们一定都认为杠杆平衡会跟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因素有关,对学生的猜想及时予以鼓励。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得到确切地结论,不能只凭猜想,还必须通过实验来研究,这样我们就设计实验讨论如何去测量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教师介绍实验器材。4、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操作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测得的实验数据(即动力F1、阻力F 2、动力臂L1、阻力臂L2)填入课本表格中,并计算出F1L1与F2L2。5、 分析实验数据与验证猜想各个小组对本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当F1L1与F2L2相等或近似相等时,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这就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

6、F1L1=F2L26、 评估、交流与合作回忆刚才的实验有什么不妥之处,如杠杆是否在水平位置调节平衡;有没有记录力臂时出现疏忽的现象。若实验数据与实验结论相符,说明我们的实验结论应该是可信的。实验结束后,每个小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并在班上报告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与交流。(四) 应用知识,深化巩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性科学,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才是真正体现物理的价值所在。为了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答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问题:a、在本课前的“?”中,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是怎样利用杠杆搬运大石块的?b、阿基米德曾提出,“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能撬动地球”。他的话有无道理?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增强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五) 课堂小结a、 结合本节课中学生的表现,肯定成绩,提出努力方向。b、 归纳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结论,突出重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六) 布置作业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学生学习新知识以后做适当的练习与作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题目是节后1-3题。五、 说板书设计把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和结论,系统的、按顺序设计好展示在黑板上,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此文发表于中学物理2004年第四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