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生卒之谜新释.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1106278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思邈生卒之谜新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孙思邈生卒之谜新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孙思邈生卒之谜新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孙思邈生卒之谜新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思邈生卒之谜新释.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孙思邈生卒之谜新释陆炳寰孙思邈的生卒时间,因史料记载的差异而引发争议,至今仍未达到共识,所谓的101岁的“定论”,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公元1781年,清人纪昀总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之后的王鸣盛纂的十七史商榷都对孙氏的生卒提出了质疑。笔者曾在孙思邈的故乡工作了三十二年,怀着对孙氏的崇敬之心,曾不自量力地写过有关孙思邈的剧本,对于孙氏的生卒之谜也常常萦绕心间,很希望有学者能为此释疑解惑。近年来,在翻阅有关孙思邈的研究文献资料时,从由匡亚明主编,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干祖望著的孙思邈评传中找到了似可信服的解释。干祖望生于1912年,是全国著名的老中医,南京中医学院教授。他

2、不仅是享有盛誉的中医专家,而且还精于古典文学,尤擅六朝骈体及古诗。关于孙思邈的生卒时间,旧唐书孙思邈本传有“永淳元年(682年)卒”的记载,这已被史学家,医学家、药学家及有关科技工作者所认同,看来已没有多大的分歧。虽然有“永淳二年”说(见耀县孙家塬清同治十一年“唐代敕封妙应真人之先茔碑”)和“永淳九年”说(见玄品录),然正史上“永淳”仅有一年,并无二年,更无九年,恐“九”为“元”字之误。至于“永徽三年(652年)”说(见续仙传),是医学文献的误引,仅见于明、熊宗立撰的名医类证医大全和明、陈嘉谟撰的本草蒙荃,但均被否定了。排除了孙氏羽化时间的分歧,就剩下孙氏诞生日期问题了。现根据干祖望先生的提示

3、,试作如下梳理。孙思邈究竟生于何时?旧唐书孙思邈本传记载:“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于是有人推算考证孙氏诞生于隋开皇元年即公元581年,享年101岁。与此同时,还有学者根据旧唐书推算:认为孙氏生于梁.天监十年(511年)左右,享年171岁;又说生于梁大同七年即公元541年,享年141岁;还有隋仁寿元年(601年)说,享年81岁等等。此外,尚有根据“唐代敕封妙应真人之先茔碑”推断,孙氏生于周宣帝时(578579年)享年104、5岁;通义堂文集有164岁之说,大唐新语有145岁之说。总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令人扑朔迷离。为了便于论证,将已被多数研究者论证否定的几种说法暂不作论。两部唐书因是官方编纂

4、的史书,应该更具可信性,也是考证的主要依据。但为什么同一个记述,却生发出如此不同的结论?其源盖出于原始史料的误導。旧唐书记载:“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经查考,“开皇”是隋文帝杨坚的年号(581600年),但在其二十年间根本没有“辛酉”之岁,因此有学者认为,史官将“辛丑”误记为“辛酉”,辛丑年才是开皇元年,故孙氏享年应是101岁。不能说这种推断没有一定道理,史官笔下之误也是常有的事,况且此说已为大多数研究者所赞同,现在所有的辞书、教材、医史都采用此说,但终究存在着很多疑窦,而且101岁一说最大的破绽是“隋文帝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周宣帝隐居太白山”、“独孤信见叹曰”三大事件的年代,均在孙氏

5、出生之前,这又该如何解释?现将“三大事件”作一简要叙述,以便窥察其悖。新唐书:“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拜。”考隋文帝辅政是指杨坚仕于北周,位至相国,袭封隋国公的一个短暂时期,至北周静帝宇文阐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废静帝而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改年号为开皇元年。如果孙氏生于“开皇元年”,隋文帝征召孙思邈为国子博士岂不是成无稽之谈。旧唐书:“周宣帝时,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查周宣帝宇文赟在位仅一年(579年),此时,离孙氏出生的581年尚有两年,“隐居太白山”岂不属子虚鸟有。根据两部唐书,洛州总管独孤信曾见孙氏而叹曰:“此圣童也。”考独孤氏,原名如愿,后为北周重臣。北周宇文觉孝愍时

6、(557年)封卫国公,当年即因坐赵贵谋反案而被宇文获逼至自杀。而孙氏却在独孤信死后二十四年才出世,两人怎能有见面之缘。如果说,以上三件事尚不足信服力,那末由孙氏亲笔所写的千金要方肝脏坚症积聚记载可以佐证:“治蛟龙病,开皇六年三月八日,有人食芹得之。其人病发似癫痫,面色青黄。因食寒饧过多,便吐出蛟龙,有头及尾。从慈有人患此疾,令服寒食饧三斗,大验。”试想“开皇元年”出生的孙思邈,此时仅五岁,怎能临床治病?如果对两部唐书及一些史料能洞察细微,就会进一步发现孙氏享年101岁的推断,尚有多处与史书记载不能铆合。如旧唐书“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嗟其容色甚少”,考太宗即位于贞观元年(627年;)又新唐书“太

7、宗初,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聪视瞭”。孙氏如生于开皇元年,此时才46岁,怎能嗟其“容色甚少”、“年已老而听聪视瞭”呢?孙氏在千金翼方中说“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今年过百岁,研综经文,推研孔穴,所疑更多矣”。避暑录话谓:“思邈为千金要方,时已百余岁后三十年,作千金翼方”千金要方于永徽三年(652年)脱稿,千金翼方于开耀元年(681年)脱稿。如按孙氏生于开皇元年推算,千金要方成稿时为71岁,千金翼方成稿时才为百岁。由此看来,所谓孙氏生于581年的“定论”,很难为史书记载所印证。但令人茫然的是为什么孙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呢?难道孙氏记错了自己的生辰八字?要知道孙氏不仅是个业精技高的医学家,他是熔儒、

8、释、道、医于一炉的大家。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不会轻率地将纪年随意破格,甚至将“开皇元年”说成“开皇辛酉”,犯这种错误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很大可能是史官记述的纰漏。查:从隋文帝杨坚出生于梁大同七年到仁寿四年逝世的六十三年间有两个“辛酉”,后者在仁寿元年(604年),前者即是541年。以后者推算,孙氏享年91岁,很显然己被多数学者论证否定。按前者的“辛酉”推算,孙氏则享年141岁,应该与隋文帝同一个“辛酉”年所生。有学者认为孙氏这里所谓的“开皇”是隋文帝的同义词。“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语出旧唐书卢照邻的病梨树赋序。查考在梁大同七年时,中原有三国骈存:西魏建都长安,是孙氏的出生之处(华原即今

9、耀州区);东魏建都于邺;梁建都金陵。孙氏出生之时,正是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541年)的“辛酉。”很可能孙氏在卢照邻面前说自己生于“文帝辛酉”,而纪史执笔者把西魏的文帝误为隋文帝杨坚,竟将“大统辛酉”写成了“开皇辛酉”。如果孙氏生于541年,享年141岁,就可弥补“定论”(581年生)的破绽:独孤信见孙思邈应在陈永定元年(557年)之前,那时孙氏还不足十五、六岁,故有“此圣童也”之叹;隋文帝辅政时,孙氏在三十七、八岁左右,正是出仕的适当年令,当时正隐居太白山,曾“密语人曰,后五十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五十年后,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元年(627年)入京,孙思邈已八十六岁,故有“太宗初,召诣京师

10、,年已老而听聪视瞭”之谓;千金要方成稿于永徽三年(652年),此时孙氏111岁,故有“今年过百岁”之说;千金翼方成稿于开耀元年(681年),才有“后三十年,作千金翼方之言。孙氏76岁之前,处于隋王朝时代,过着隐居生涯,主要是修道、炼丹、读书、行医,书撰疏注老子、庄子。77岁之后步入唐朝,即活跃临床医务,千金要方中注明日期的医务活动,都在武德、贞观时代,只有一例在“开皇”六年。以上足以印证,孙氏诞生于梁大同七年(541年),该年为“辛酉”,享年141岁,此推算可谓合情合理。但由于一些学者,认为人生寿命不可能有这样的高龄遐寿,所以对孙氏141岁的享年存有疑虑。然史书记载超百岁的老人比比皆是,如:史

11、记老庄申韩列传“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两百余岁”。汉书艺文志注“魏文侯最为好古窦公年百八十岁”。后汉书甘始东郭延年传“凡此数人,皆百余岁及二百岁也”。后汉书冷寿光传“寿光年可百五六十岁”。后汉书郡国志注“荆州记曰,县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又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即饮此水。上寿百二十,中寿百余,七十者犹以为夭”。还有魏书明帝纪注“度辽将军范明友鲜卑奴,年三百五十岁,言语饮食如常人”。辽史圣宗本纪“霸州民李在宥,年百三十有三。赐束帛锦袍银带,月给羊酒”。除了正史之外,还有可靠的记载:唐诗人白居易九友中的李元爽,享年一百三十六岁;偃爆谈余“赵文监,平凉人,言共家去崆峒山四十里,言山

12、中王道人者,河南人,年一百四十岁,发白返黑,齿落复生”;洞微志“太平兴国李守忠,为丞旨奉使南方,至琼。道逢一翁,自称杨震举,年八十一。邀守忠诣其所居,见其父,曰叔达,年一百二十岁。又见其祖,曰宋卿,年一百九十五”;千金要方养性养性序记载,有两位百岁以上的老人,一位是皇甫隆,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另一位是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壮。上世纪1982年8月8日参考消息报道“一百五十岁老人达乌德逝世”。1989年8月25日南京扬子晚报转载中国妇女报谓“夏菊英,一千八百三十六年五月五日生,今年六月十五日十时正,寿终内寝,享年一百五十三岁”。由此可见,人是可以超越寻常的年龄的,况且

13、孙氏本来就是一个懂得修道养生者,享年141岁,事在情理之中。孙思邈生卒之谜,终于有了新释,这对于孙思邈的研究提供了更切实的依据,使孙氏一生的丰硕业迹落到了实处,从而能更全面完整地了解这位杰出的中国古代的大名医,为中医事业作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并以此激发人们继承弘扬孙氏“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以人为本”的精神,让我们更加热爱生命。对于孙思邈的研究尚任重道远,他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而且作为一个儒、释、道、医熔于一炉的哲学思想和观点也很值得我们去探讨,以便从中吸取营养来滋润我们的心田。孙氏的研究更需进一步深化,由于孙氏的巨大贡献,人们对他敬仰和崇拜也是正常之情,但他毕竟不是“神仙”,不是“超人”,而是“凡人”,是一个真实的人。过于“神化”会掩盖和弱化了对他进行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我们的目的是树立孙思邈一个可亲可敬可学的活生生的一代名医的形象,一个真正的人的形象! 2009年11月26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