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1106010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江县 南山小学五、二班家长座谈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讲:张益勇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全面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日益凸现。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由此在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所谓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而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只能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等亲属的14岁以下儿童。根据中国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万,占农村儿童,占全国儿童。与年数据相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万。根据国家权威机构调查,中国农村

2、目前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还有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转型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落差的体现,也是我国发展战略演进与制度转轨的必然产物。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一、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留守儿童问题因其涉及范围广数量大而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在政府的倡导下,很多城市学校已经竭尽全力地整合资源,让一些留守儿童享受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但是,由于

3、进城务工人员收入低,根本无法缴纳城市学校高额的赞助费和学费。即使经济上有支付能力,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多,也难以要求学校能敞开校门,全部接纳农村务工人员子女。还有父母观念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与观念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有些父母在外面挣钱后,看到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觉得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与其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供孩子读书,还不如让他们早些走向社会。甚至有的父母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只知道每月寄生活费回来,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一无所知,这在客观上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4、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留守儿童的平均成绩要比班上其他学生的平均分低46分。 。根据四川省妇联2005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更高。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60.4%91% ,成绩优良的只有6% 。尤其值

5、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另据对安徽省安庆市与河南省信阳市8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初三年级16个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测算显示: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平均优秀率仅为4.8%,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16.7%。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社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

6、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沉湎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同学之间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合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监管,甚至走上犯罪的深渊。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

7、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3人格方面。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也称个性,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个性决定情商的高低。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成熟和社会化中实现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儿童人格的发展。生物因素主要有先天气质、体貌体格、成熟速率等,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

8、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根据对江西玉山县242名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的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作业测验三种不同的测验工具进行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较偏激、易猜疑、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自觉性不如别人。从性格类型来说,留守儿童不稳定、不适应类型占了38%。在家庭和关爱以及权力的需要方面,留守儿童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说明留守儿童来自家庭领域的需要比非留守儿童强烈的多,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渴望父母的关爱与亲情,更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理解。这些方面长期缺失就会表现出叛逆、早熟、仇恨等。叛逆、仇恨体现在不听劝告、打架斗殴,早熟表现在过早谈恋爱、

9、偏执等。4心理方面。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研究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根据调查,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和父母的已经谈不上有没有感情了,41%的孩子表示只是通过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主要内容是“要钱”,一些留守

10、孩子甚至表示把父母当成了“提款机”。亲情呵护的缺位,孩子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环境中长大,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爱,去关心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孩子缺乏应有的鼓励和肯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会多些灰色成分,便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执狭隘的认识和过激行为。三、要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些家长无耐地说:没办法呀,家里只有一两亩的田地,种地又赚不了几个钱,不出去打工连生活保障都没有,

11、只能放在家里给老人管教。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 。父母尽管不能陪在孩子身边,虽然打工忙,但是利用下班的时间打个电话还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让他们懂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使他们对父母的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事实上,有些孩子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照顾弟弟妹妹甚至老人。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的意志变得坚强起来,思想变得成熟起来,学习也很用功。而这些品质是其他非留守儿童所没有具备的。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要善于发掘留守孩子身上的优点,对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加以表扬,鼓励他们将这些生活事例以作文或书信、电话的形式把自己的心里话倾诉出来,老师再号召班上同学向他们学习。这些学生当得到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可后就会增强对学习的信心,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后,就能极大地促进学习。2014年5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