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器烧造工艺名词解释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1101209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瓷器烧造工艺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瓷器烧造工艺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瓷器烧造工艺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瓷器烧造工艺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瓷器烧造工艺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瓷器烧造工艺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瓷器烧造工艺名词解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瓷器烧造工艺名词解释三足支钉解释垫具的一种。使用时三足向下,托面朝上,以便上面放碗、盘等坯件。这种窑具 由于自重小,可以多层叠装;但由于重量往往集中在三足尖上,会使足陷件的底 部,留下深深的支钉痕。这种垫具三国时比较流行。三角形窑具解释南朝时的一种窑具,用扁平形的泥条,中间作“Y”岔开;前端再转折成直角,作 为支点。轻巧、省料,但由于负重力小,坯件装烧不多。不(音敦)子解释 用瓷石料制瓷,必须将开采来的瓷石用水碓舂细成粉末,再经过淘洗沉淀后,制 成砖状的泥块,称之为“石子”或“白不子”。是瓷石制成砖状后的专用名词,中外 陶瓷文献上一致的称谓。支圈 解释 支圈窑具始创于宋代定窑,其白度为漏斗形

2、匣钵的五分之一。用支圈窑具烧一窑 瓷,无论是燃料、时间、产量要比使用漏斗形匣钵增加五倍。为其它瓷窑所仿效。支钉迭烧解释用高岭土捏成“支钉”,粘于碗盘的圈足边沿,每件912颗,然后把瓷坯放在垫 柱上,再把粘有支钉的坯件一个个迭起来,组成一柱入窑焙烧,这种方法称支钉 迭烧。支圈迭烧解释宋代的一种烧造方法。其方法是以泥饼为底,再把瓷泥作成一个断面呈“L”形的 圈,套在碗的芒口上;再把碗坯与圈翻过来,覆放在泥饼上。这样一圈一碗的跟 着覆盖,然而将圆心下凹的耐火泥饼覆盖在最后一圈上,形成上下一致的圆柱体, 迭装入窑,这种方法叫支圈迭烧。长石 解释 是陶瓷生产中一种熔剂性原料。在成瓷过程中,长石溶融所形成

3、的乳白色粘稠玻 璃体。它在冷却后不再析晶,并能在高温下溶解一部分高岭土分解物与石英颗粒, 促进成瓷反应的进行,并可降低烧成温度,减少燃料消耗,这种作用通称为助熔 作用。此外,由于高温下的长石溶剂具有较大的粘度,可以起到高温热塑作用与 高温胶合作用,防止高温变形。同时,冷却后的长石熔体以透明玻璃体状态存在 于瓷体中,构成瓷的玻璃态基质增加透明度,提高光泽与透光度,改善瓷的外观 质量与使用效能。长石在陶瓷生产中作坯料、釉料、色料熔剂等,用量很大,作 用也很重要。化妆土解释 是一种质地细腻,呈乳白色,用于敷在胎外,以填充胎坯表面的小孔,凹点或其 它病疵,使胎面变得光滑;同时能将胎的各种呈色盖住,为坯

4、料开辟广阔的来源。 瓷器上使用化妆土始于西晋。升焰窑解释瓷窑的一种。这种窑温度可达1200 C,硬陶就是在这种窑里烧成的。因为没有 烟囱,基本上还是烧氧化气氛;偶而也能烧还原气氛,原始青瓷就是在这种情况 下烧成。升焰式窑炉有圆形的,椭圆形和方形的。升焰窑虽然没有烟囱,但由于 窑内火焰较高,比重小而上浮,因而能把外界冷而重的空气吸进来,使火焰自然 向上,这就是所谓“升焰”。火照解释 又称“试片”。是用来测量窑内温度的。宋代的火照是利用碗坯改做的,上平下尖, 呈“ ”形,尖端插入盛满砂粒的匣钵内,匣钴置于窑瞠正中,在观火孔内可以看 到。当窑工需要测定窑内温度时,只要将长钩伸入观火孔,将火照从匣钵内

5、钩出。 每烧一窑要验火照数次,每次钩出一个火照。火照都上半施釉,只能使用一次。石臼解释 粉碎瓷土时使用的工具。瓷土粉碎首先在石臼内捣细。石臼一般为圆形或长方形, 中间为一圆坑。石英解释 是一种硅酸盐工业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原料。它是构成地壳的主要成份。部分以硅 酸盐化合物状态存在,构成各种矿物岩石;另一部分则以独立状态存在,成为单 独的矿物实体。石辊解释捣碎瓷土的工具。形式有二类:一为碾砣形,两端中部有一个方形孔。另一种是 有齿碾砣形,圆径外有尖状齿,圆径中有方眼。有齿者为初次捣碎时使用,无齿 者为第二次加工细粉时使用。石辊配置在石臼上一起使用。石英岩解释是由单一的硅酸凝胶胶结成的一种砂岩,经过变

6、质作用,脱水之后其中的石英称 之为石英岩。这种石英岩含有一定数量的杂质,是制造一般陶瓷的原料,其中杂 质含量少的可用作细瓷的原料。龙窑解释陶瓷窑炉的一种。最早出现于商代,明代以前,南方各产瓷区都广泛使用。龙窑 呈长方形倾斜砌筑,由于龙窑需要一定的倾斜度,所以一般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 建造成一长隧道形窑炉,约与地平线构成1020。角,窑头的角度较大,约20, 中部约 15,后部约 11,窑头有预热室,窑尾一般不设烟囱,因龙窑本身就起 着烟囱的作用。窑长约2080米,宽约1525米,高约162米。横断 面以窑头最小,中部最大,窑尾大于窑头而小于中部。顶部有投燃料的孔。龙窑 的最大优点是升温快,降温也

7、快;可以快烧,也可以维持烧造青瓷的还原焰。故 有龙窑是青瓷的摇蓝。影青、黑釉瓷等也大都是在龙窑烧成的。印坯解释拉成的坯在半干时,为正形起见,在内部用印模印坯。仰烧解释 在烧碗时将垫饼放入已经烧过的匣钵内,然后再将碗坯放入匣钵内,把碗的圈足 套装、堆迭起来,进行焙烧,这种方法称之为“仰烧”。托珠解释在坯件之间放几颗扁圆形的泥珠(即托珠)作为垫隔,既可以增加装烧量,还可 节省制作窑具的时间和原料。但托珠往往会粘在器物内底,是其缺点。这种垫烧 法始于商周,流行于唐代。多水高岭土解释 高岭土的一种。自然界单独生成的极少,多数是与高岭土或其它粘土矿伴生在一 起。多水高岭土的主要性能与高岭土相似,但比高岭

8、土含水率高,而且只能和高 岭土混合共用。其色白、质松、腻滑、性脆;干燥时崩裂成细小的尖角碎块,脱 水后不再重新吸水复原。我国典型的多水高岭土产于四川省叙永县,山西阳泉的 多水高岭土含量也非常丰富。多级垫钵覆烧解释 其方法是用瓷泥作好垫钵,垫钵内壁分作数级;先把口径较小的芒口碗碟扣置在 垫钵的最下一级上,再依次扣置直径较大的碗坯,装满后入窑焙烧。这种多级垫 钵覆烧法,可减少器物变形,增加装烧密度。其缺点是给碗盘造成芒口,而且只 能覆烧大小不同,规格不一的产品。红炉解释烘烧彩绘瓷用的窑炉称“红炉”。炉瞠径、高各一米左右,有底、圆筒,四周砌砖, 筒和砖之间留有一圈空隙,为木炭燃烧的地方。烘烧时,将彩

9、绘的瓷件装入炉瞠 内,点着炉子四周的木炭由缓而急,至温度达到要求时即行停火。待炉子冷却后, 取出瓷器,便完成了彩瓷烧制的最后一道工序。阶级窑解释瓷窑的一种。依山按1020。倾斜砌筑,长1520米。阶级窑最初形式为宋代 的分室龙窑,至明代演变成一个个单独的窑室,一窑有可以相互通达的五至七室, 后一室窑底高于前一室的窑底。室与室之间的隔墙下部有通火孔,在烧前一室时, 火焰自窑顶倒向窑底,经隔墙下部通火孔进入次室,并依次通过以后的各室,最 后自窑尾排出。所以它既是一个较大的龙窑,而每一室又是一个个半倒焰馒头窑, 它既有龙窑的优点,又比单个馒头窑优越。匣钵解释 置放坯体的窑具。单件匣钵只放一件碗,因碗

10、坯不承受任何重量,因此碗底,碗 身在修坯时可尽量修薄,从而使瓷器出现轻薄灵巧的器皿。还原焰解释 窑内瓷器烧成过程中,使窑内产品不与氧气接触,等窑内器物冷却后,才开窑, 这种气氛烧瓷称还原焰。在还原焰中,铁元素可烧制出青绿色,铜元素则可烧成 红色。作坊解释 制作瓷器的场所。从瓷土的加工、器型的塑成、釉料的配制、纹样的绘制等一整 套生产程序都在作坊中完成。利坯解释 将印过的坯再放在辘轳上,对外部进行修削,使坯的外部厚薄适中,表面光洁, 这道工序称利坯。沟火解释 在窑的两旁及窑尾等边缘部分,往往由于燃烧不到而温度不够,窑工必须将火引 伸过去,谓之“沟火”,意即沟通火焰。一般采用泼水的办法把火焰引过去

11、,是很 见成效的沟火方法。坯解释胎在末烧之前称“坯”。拉坯解释 将作坯用的瓷泥团置于辘轳上,在辘轳转动中,以手和刮板把坯拉成所需形状, 如盘、碗等,这一工序称为拉坯。盂形垫具解释 垫具。盂形、直口、平底。使用时口朝下,底朝上,放在坯件的内底;然后再在 其上装放坯件。南朝时流行。直筒型垫具解释垫具的一种。直筒形,腰部作弧形微束;托面有内折平唇。大小规格不等, 按所装器物而定。是三国时期一种主要垫具。齿形窑具解释这种窑具着力点多,重量分散,由于齿端呈小平面,受重后不会陷入坯里, 叠装时,齿口朝下,放入坯件的内底里,上面再叠装碗盏之类。这种窑具是西晋 时窑工们的一种创造。倒焰窑解释倒焰窑的排烟孔虽然

12、仍在*近窑的侧墙上,但在窑底用垫柱和砖砌了轮时吸 火孔和支烟道,火焰自窑顶全部倒向窑底。这就是为什么叫倒焰窑的原因。从考 古发现,我国的倒焰窑要比欧洲至少早一千余年。同时,北宋耀州窑已采用耐火 材料砌筑炉栅,烧煤。可见我国用煤烧窑比欧洲也早一千年以上。垫饼解释用泥坯制成,形状各异,如浅盘形、盏形、碗形、臼形和环形。使用时,只 要将垫饼的托面托住器物的圈足,这样,器物可以满釉。宋代采用仰烧法时,就 使用过比碗、盘圈足小而高的垫饼。垫环解释垫环是在采用覆烧法时,支垫在器物口边的用具。环为正圆形,断面为磬折 形。烧成的瓷器,口边无釉。垫托解释放在器底和匣钵之间垫烧的窑具称垫托,其形有灯状、环形、圆饼

13、式浅碟式挖足解释将拉坯时留下的靶,切削掉一部分,然后挖成器的底足,称为挖足。荡箍解释荡箍是与轴顶碗配套,按在陶车轴下的一个瓷质圆箍。环状,是使陶车旋转 的重要部件。轴顶帽解释陶车上的一个关键部件。八边棱形,中间底心有一圆锥形凹窝。凹面置轴, 固定在转盘的中心,使凹窝顶住轴心,使转盘灵活转动。砂圈迭烧法解释在瓷坯施釉入窑前,将碗盘等器物内底先刮去一圈釉面,形成露胎环;然后 将叠烧的器物底足置其上(迭烧器物的底足均无釉),使露胎环正好与无釉的器 足接触,并逐层重迭。这种迭置装烧的方法,称为砂圈迭烧法。胎解释在尚未涂施釉料的瓷器胎骨称之为胎。由于做胎的泥有精粗之分,故胎的名 目也各异。如普通瓷泥所用

14、的称瓷胎;用泥捣水中,取其未沉的细粉澄之而做的 为浆胎;粗的为瓦胎;笨重而坚朴的为石胎;胎质呈铁色的叫铁胎。胎泥解释是指制瓷胎的泥。它是用高岭土、瓷石二种原料配制而成,其配比成分是以 所制器物的形状、大小、厚薄和烧成温度来决定。如高岭土成分愈多,则所需的 烧成温度也愈高,成品的变形率也愈少。因此,大件的盘、碗、薄胎器皿都采用 高岭土成分较高的配比。我国制瓷胎的配方与国外不同,只用高岭土和瓷石配比 而成,是我国传统制瓷工艺的一个特征。脉石英解释石英在成矿的过程中,除了极少数的二氧化硅晶为水晶外,大量的二氧化硅 热水溶液被渗透填入在岩石裂隙中,待冷却凝固后成为致块状结晶态石英,或者 凝固为玻璃态石

15、英,并呈矿脉状,这种石英就称为脉石英。由于脉石英含杂质少, 是生产细瓷的良好材料。重合迭烧解释不用支钉间隔,而是把碗盘底心的釉面旋出一个露胎的涩圈,再把上一个碗、 盘的不挂釉的底足搁置在涩圈上,这样依次重迭至十个左右装入桶形匣钵,这种 方法就叫重合迭烧。元人采用这种方法,装窑度大,耐火材料消耗少,露胎的缺 陷仅在碗底,是生产日用粗瓷的好办法。泥条盘筑解释一种原始的陶器成型方法。先将泥拉成长圆条,按器型大小将泥条一圈一圈 盘筑成器型,然后用拍子拍打,再用手蘸水里外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 成的器物,内部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瓷器中的大件圆形器,如瓷缸一类, 都采用这种方法。捏塑法解释就是将泥料捏塑成器的一种方法。一般制作较小的器物多采用此法。制成的 器皿上,往往留有陶工的指纹。莫来石解释因在苏格兰的莫来岛首次被发现,故名。又称富铝红柱石。无色,晶体呈柱状或针状,熔融温度约为1910C,是陶瓷制品的主要成分。紧火解释溜火阶段过后,窑柴燃烧加快,火势增大,谓之“紧火”。圆筒形垫具解释垫具的一种。圆筒形,中空;上下端都有内折的的环形平唇,作为坯件的托 面。高不足十厘米,是放在直筒形垫具之上,再装坯件。三国时期主要使用这类 垫具。氧化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