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1101145 上传时间:2023-07-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案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理论下,语文教师的招录对语文教法的考查也日益显著,在江苏省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中,常州地区已经连续几年对语文教学论进行了考查,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第一节课标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总结了现代语文教育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广泛吸收了外国母语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课程理念。在义教课标中,具体表述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高中课标中,具体表述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

2、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这两种表述,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就是: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改革语文学习方式;建构现代语文课程体系。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义教课标的一个核心概念。它的重要意义,要从语文教育核心概念的发展历史来认识。在语文教育历史上,曾出现过“思想教育”“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核心概念,用以指导语文教育实践。“思想教育”主要是从教育的政治性、立场性着眼的。当时认为,语文是“文”“道”的统一,思想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应该说,这一概念揭示了语文课的思想教育的功能,但不是对语文教育本质属性的全面揭示。“语文知

3、识”着眼于语文本身,它的提出使语文教育从语文之外走到了语文自身。但是,一方面,语文教育并不仅仅局限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上,语文教育还包括更广阔的内容;另一方面,这里所指的语文知识本身也存在局限性,主要是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所以,它对语文教育的意义也是有限的。“语文能力”是最接近“语文素养”的一个概念,但是,二者在内涵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在日常语言中,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在心理学中,则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那些心理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所谓“语文能力”即指完成听、说、读、写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对于语文教学的目标来说,这一概念有两个缺陷:第一个

4、缺陷是它重在功用性,而语文教育的目标有许多是修养性的;第二个缺陷是它并不能概括完成听、说、读、写活动所涉及到的所有心理特征。“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能否取得成功,往往还与人的整个个性特点、知识技能、工作态度、物质条件、健康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等因素有关。”而恰好是“人的整个个性特点”等因素,在人们通常理解的“语文能力”的范畴之外。与前面提到的这三个概念相比,“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是在一种广阔得多的视野里来立论的。义教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

5、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显然,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这些内涵是“思想教育”“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这三个概念所不能概括的。更主要的是,这三个概念主要是从“条件”这个意义上来立论的,而“语文素养”则主要是从“高度”这个意义上来立论的,它指出了语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从事听、说、读、写活动所需要的条件。如果说,“思想教育”“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等,主要在学科的、心理的视界概括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

6、和功能,主要是从人的语文行为这个层次来揭示语文教育的本质,那么,“语文素养”则主要是在语文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视界,来概括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功能,主要是从人的整个生命活动这个层次来揭示语文教育的本质。前者可表述为:要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必须接受思想教育,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后者可表述为:要作为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其理论视界的不同,是十分明显的。由以上阐释可以看出,所谓语文素养,就是指人的语文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境界和修养。它是一个复合概念,又是一个表示发展程度的概念。它概括了人的语文活动的各种要素,又揭示了人的语文活动所达到的一定境界。当然,“语文

7、素养”是一个层级结构,它所涉及到的各种要素并不是处在同一个层级上。要正确理解“语文素养”这个概念,一方面要正确概括它的要素构成,另一方面还要正确把握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根据相关专家研究,语文素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级。第一层级语文活动技能层级。包括语文动作技能与语文认知技能两个方面。语文动作技能是指表现于外的语文活动的操作技术,如写字、发音等。语文认知技能是指表现于内的语文活动的操作技术,如对文字、语词和句子的感知,对词义的记忆和组合等。这个层级是语文素养的操作层级。第二层级语文认知心理层级。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两个方面。语文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语文能力包括语感与

8、语文思维。这个层级是语文素养的主体层级。第三层级语文个性心理层级。包括语文意识、语文需要、语文意志。所谓语文意识,是指对语文的自觉关注和有意注意。所谓语文需要,是指人的活动和发展对语文的依赖性。所谓语文意志,是指在语文意识和语文需要的作用下对语文活动的向往和主观努力。这个层级是语文素养的动力层级。第四层级语文文化层级。包括语文审美趣味、文化知识视野、生活经验、思想道德水平等。这个层级对语文素养起基本保障的作用。二、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义教课标关于“语文教育的特点”的论述,实际上就是关于语文教育客观规律的论述,具体包括三点。(一)语文课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9、客观存在,并不是从语文以外的什么地方强加给语文教育的。人们对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可以理解得不深刻、不正确,可以作这样的理解或作那样的理解,但语文教育本身的人文内涵却不会因为人们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不同或不存在。在这个问题上,长久以来一直存在一个误区,以为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是在语文以外对语文内涵的提升或增色,是把语文以外的某种东西从外界赋予给语文教育,有人文内涵的语文是“好的语文”,没有人文内涵的语文就是“不好的语文”。其实,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是由语文本身的规律性决定的,不存在着好不好、有没有的问题,只存在是否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人文教育的人和轻视人文教育的人都犯了同样的错误。

10、有人认为,语文分为内容和形式,强调人文教育的人强调的是语文内容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人强调的是语文形式教育。事实上,语文内容固然是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之所在,语文形式也同样是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之所在。语文的形式,包括语音、语汇、语法、言语表达、言语风格、文章章法等,本身就是人的符号创造物,本身就是人的精神力量的体现,就是一种文化。把握住语文的这些形式性因素,就是把握住人的精神力量,就是把握住一种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确存在有的人能够深刻地揭示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有的人有意无意漠视了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把语文课上成一种工具操练课的状况。前者能够从人文这个角度来认识语文教育;后者缺乏人文视角,曲解了语

11、文教育本身。(二)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理解语文课的实践性,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有人把它简单地理解成语文课有很多的活动,比如说话、写作、讨论、练习等,这当然没错,但语文课的实践性不仅仅指语文活动,它是在一个较大的范畴内来理解活动这个概念的。这个问题涉及到语文活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问题。人的生命活动,包括人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包括人的外部生活、内部(心理)生活,包括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这些都与语文活动联系在一起。没有语文活动,人的生活就会失去大部分可能性,人生就残缺不全。人不是用语文来生活,人就生活在语文中,或者说,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活。人是符号动物,语文活动是人固有的生

12、命属性,语文活动使人成为人。因此,语文的实践性这个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语文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一是语文是一个生活、生命、人生的发展过程。强调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是强调语文教育的动态过程,强调语文教育与生活、生命、人生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强调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与强调语文教育生活化、生命化、人生化是同一个意思。“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一命题衍生出两个子命题。第一个子命题是:语文课不以掌握知识为价值目标。语文课的价值目标是语文素养,当然包括语文知识,但不能停留在语文知识这一层面,语文课的价值目标还有更广泛的内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语文课不以掌握知识为价值目标,并不是

13、说语文课不学知识。知识是语文课不可或缺的内容,我们强调语文课不以掌握知识为终极价值目标,只是限制它的目的性意义,并不是把它排除在语文教育之外。第二个子命题是:语文课是学生的实践课。语文课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所谓学生的主体性这个概念是针对实践主体而言的。换句话说,如果说语文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是学生在生活,而不是其他人在生活,学生只是在一边看着。(三)语文教育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一个感悟、体验的过程义教课标在语文心理和语文教育心理方面有所突破,它将语文和语文学习的心理过程和其他课程的心理过程的差异,提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加以强调。所谓感悟,是指文本对主体的一种言语唤醒、激活、生成与转换,也就是由

14、对文本的“感”而生出的记忆、联想、想象与思维。它有三个特点。一是整体性的领悟。这个整体,一方面指文本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是指将言语的各个层次和要素都放到语境中完整地感受。二是意象化的领悟。这个意象,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它是情感化的,渗透着情感的领悟;一是指它是直觉性的,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的推理。三是个性化的领悟。感悟之感的对象是文本,但感悟是对文本的超越,是由文本引发的记忆、联想、想象和思维。这种记忆、联想、想象和思维与言语主体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文化修养和人生态度等联系在一起,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所谓体验,是将语文教育还原到一个具体的语文生活情境中,学生作为一个真实的语文活动者在这个真实

15、的语文生活情境中参与语文教育,亲历语文教育过程。它也有三个特点。一是亲历性。没有亲历就没有体验,体验是相对体验者而言的,体验是体验者的体验,别人是无法替代的。二是感性活动性。体验是一个感性活动的产物,即便是一个思维活动,强调的还是这种思维的感性成果,即学生对思维的体验。三是情境性。体验者被置身于一个具体情境中,体验者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文本,还包括文本所涉及到的生活。具体地说,体验者所体验到的,是文本与生活、生命、人生等的联系。三、改革语文学习方式语文学习方式是语文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语文学习方式的改革,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自主学习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相

16、结合学校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是学校教育存在的基本前提,在任何时候否定学校教育的作用都是错误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学习始终是学生的学习,教师永远也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的活动肯定要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但这种影响对学生来说始终是外在的,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来说是条件性的,而不是主体性的。学生的学习成果,必须是学生自己学习活动的结果。上述两方面问题就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最主要的矛盾所在。一方面必须有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主宰学生的学习质量的还是学生自己。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一对矛盾显得尤为突出。语文自身的客观性不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课程那样明显,它的学习内容、评价标准、活动过程等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把握,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及时评价。另一方面,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个性化的课程,学生有着更多的自主性。因此,对于语文课来说,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相结合,显得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