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1094087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设计思路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较少地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学法和学生的情感、能力及发展方面的需求。比较地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致使学生疏于观察,难于发现,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利用生物学科教学中知识性、实验性较强的特点,适度地引入 “引导探究式”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寻求课堂教学方式中主动学习和接受式学习之间的一种互补,一种结合,实现既打好学生的基础,又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创造力的目的,使基础教育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上述的教学理念,本课从教学目标

2、要求和学生需求两个方面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有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究,让学生参与对课本知识的形成和实验设计的实践活动,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生命现象和生命的奥秘。二、教材分析: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关生物圈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学习的,已经知道了在生物界中影响生物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光、温度、水分、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也具备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如捕食关系、竞争关系等。有了以上知识的储备,再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就容易的多了。本节课是

3、本章的重点,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调节、类型,以及最大的生态系统等内容做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生态系统的资料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即在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达到教学目标。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资料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调查、收集资料、分析交流等活动,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及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五、教学重难

4、点: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难点:生产者的学习和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解决方法:(1)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理解,并逐步总结归纳生态系统概念。(2) 从具体的食物网再到抽象的文字食物网简图,使学生明确食物链、食物网的文字表示方法。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前面我们讲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请大家回忆下面几个问题:1、 什么叫生态系统?2、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哪几大类?举例说明。3、 各种生态系统有什么共同特点?设问切入正题:1、这些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必须研究“生态系

5、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二) 新课进行时1、生态系统的成分下面我们就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来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观察与思考:(1)找出池塘中有哪些成分是没有生命的? 答:阳光、水、空气、沉积在池底的有机物、无机盐、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和养料,热能、温度、石子等。再思考:这些成分都没有生命,那么它们能不能不存在呢? 答:不能。引导回答:阳光为生态系统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水、空气等为生物提供必须的物质。所以,这些没有生命的成分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我们把这些成分称为“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它们是生态系统必须的成分之

6、一。(2)请同学们从池塘中找出自养型生物?温故知新:什么是自养型生物? 新陈代谢过程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方面,同化作用根据能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将新陈代谢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种。异化作用根据是否需要氧,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种。答:硅藻、栅藻、团藻,以及其他水草等。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归纳: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所需的有机物和能量几乎都有绿色植物制造出来。所以把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思考:假如生态系统中没有这些生产者,那么对这个生态系统会有什么影响? 答:其他生物也将会死亡。归纳:所以说生产者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重要、最主要

7、的一种成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成分。延伸:只有绿色植物才是自养型生物吗?引导回答:只要能够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生物都称为自养型生物。如:硝化细菌能够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它也是生产者。(3)池塘中还有哪些其他生物? 答:鱼、虾、小甲壳动物、螃蟹以及其他一些浮游动物等等。思考:这些动物从同化作用角度来看,属于哪一种新陈代谢类型?答:异养型生物。因为它们不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归纳:动物只能吃现成的有机物,自己不能制造,所以我们把它称为“消费者”。启发:根据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次序,又可以将消费者分为若干个级别。举例: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

8、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其实虾米吃的是浮游植物)归纳:虾米吃浮游植物,虾米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称为植食性动物,叫“初级消费者”。小鱼吃虾米,小鱼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肉食性动物,叫“次级消费者”。大鱼吃小鱼,大鱼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叫“三级消费者”。随着捕食关系的逐渐上升,消费者的级别也逐渐增高。练习:虫吃植物,鸡吃虫,人吃鸡。这一种关系中,分别说出消费者的级别?思考: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重要作用呢?引导归纳:像蜜蜂采蜜,可以将帮助植物完成花粉传播和受精工作。有些消费者也可以传播种子。这就是消费者的一些重要作用。(4)思考:生老病死是生物的一种自然现象,那么,在这

9、个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的遗体以及一些残枝败叶都去哪了呢? 引导回答:被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了。归纳: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真菌、细菌等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中重新利用。我们把这些细菌和真菌称为“分解者”。假如说没有这些分解者的话,那动植物遗体就会堆积如山。(5)请学生起来归纳生态系统的成分以及相应的代谢类型和作用。完成表格。(6)我们根据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作用来分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三)食物链和食物网试着练习:1、根据下列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兔子吃草,狐狸吃兔子,老虎吃狐狸,用箭头写出他们的关系。(强调:箭头方向

10、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2、写出这条食物链中的每种生物的成分。3、这条食物链总共有几种生物?归纳:一条食物链上有几种生物就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即为一个营养级。草到老虎总共有四个“营养级”。设问:那么怎样确定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呢?答:生产者总是对应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对应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对应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对应第四营养级等等。归纳: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必须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两部分,没有分解者。提出食物网的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就叫食物网。总结: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思考:假如食物链中

11、某个环节安生了变化,对其他生物有影响呢?例如:上图中猫头鹰减少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引导回答:直接影响是鼠和兔,然后再间接影响其他生物。总结:所以我们必须爱护我们的生态,爱护我们的家园。(四)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食物链和食物网,要求同学们能够熟记它们的概念,能够连接食物链和食物网。知道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基础,反映了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而形成的复杂联系。(五)课堂练习 (1)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大小,都是由: ( )A.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B. 动物和植物组成的C. 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 D. 所有生物组成的(2)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 大明湖中的

12、各种生物 B. 泰山林区C. 内蒙古草原上的全部牛、羊 D. 长江里的各种鱼(3)下列符合生物学意义的食物链是:( )A.大米鼠蛇人 B.阳光青草鼠人C.青草鼠蛇 D.营养物质鼠蛇鹰七、板书设计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2、生产者3、消费者4、分解者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2、食物网课后反思:1、作为一节以探究为主的课,关键之一是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有效的问题。有效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要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大量封闭型问题的重复出现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反而会抑制学

13、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空间,逐步培养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要能根据学生上课的反馈及时调整以恰当的引导来帮助学生探询真理。我认为本节课有效问题的设计较好,问题的提出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的排列基本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逻辑,能启发性地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索真理。2、正确地选择、合理地使用教学媒体。教师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集图、文、声、色于一体的优越性,适时展示有关画面,同时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用这种能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不足之处在于本节课中的问题讨论,学生的参与面不够广。可能是个别问题设计的难度略偏大,课堂讨论的时间偏短,也可能与我在日常教学中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法有关,需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设计更为合理的、更具开放性的问题,逐步培养更多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