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解读与能力培养.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1092850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本解读与能力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课本解读与能力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课本解读与能力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课本解读与能力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课本解读与能力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本解读与能力培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本解读与能力培养.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本解读与能力培养关于2005年高考历史命题的一点思考 李宏图 摘自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第1期 在2005年高考结束之后,作为参加了2005年高考历史试卷的命题工作的一名工作人员,觉得很有必要将自己在命题中的一点思考写出来,供同行们参考。同时也是借此希望更多的人,特别是大学教师能够关注历史命题,就历史命题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以便不仅有助于高考命题本身,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更重要的是促进全市中学的历史教学和人才的培养。 在今年历史的命题工作中,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现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中来进行历史思维的训练,从而获得对历史的理解和形成新的历史观。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始因是很想打

2、破目前的一种现实:对于高考,不要陷于无止境的题海战术之中,适当的做题有利于巩固知识,扩大思路,但是不能过分。恐怕现在的问题是太过了,过犹不及。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减轻负担,在掌握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思考和理解一些基本问题。这里,涉及到重视课本,重视课本中所提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当然,重视课本并不是要死背课本,我们只是想,与其过多地做大量的迎考试题,还不如踏踏实实地学习课本,理解课本。另一方面,高考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为大学输送人才,根据我在大学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新生进校后,我们所做的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对他在中学里所学的内容进行重新“格式化”,这里的意思是说,在中学里所接受的很多观点,并

3、且被认为是对的,在大学里不会被看作是唯一正确的和对的,这并不是说他所学习的基本知识不对,当然也需要重新学习新的基本知识,或者要重新修正他所接受的很多具体知识,但更要紧的是要改变他所形成的历史思维定式或者说不切合历史的实际和当代的需要某些观点。这样,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学里,学生们曾经在中学里所学过的一些基本知识还会有用,需要改造的是他的知识与观点之间的联系,或者说对应关系,这则是历史思维的问题,也属于能力的问题(顺便指出,这些基本知识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即使他没有考上大学)。正是这样,我认为,必须妥善地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并要在试卷中有所体现。 就历史学本身而言,应该思考如何突出历史学的特

4、性,让学生掌握的历史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历史学与其他任何学科的不同就在于它不仅有历时性,还有共时性,因此,要注意历史在空间中的运动,并且比较和分析历史在空间运动中的变化、移动,打破历史运动的唯一指向性,形成更为开阔的历史视野。同时,在历史内容的选择上,也要尽量扩大范围,不仅仅只局限在通常所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历史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对历史资料的理解与分析中才能实现。为此,必须放宽历史的视野,扩大历史资料的范围,将看起来平常普通的资料变成历史的资料,实现历史资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历史特性或者说历史能力的培养,另一重要的内容还包括掌握历史的理论和方法,形成历史的思维

5、能力。当代历史学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很多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如概念史、新文化史、阅读史和环境史等。并且,在对历史的解释中,更加强调历史进程中的多种可能性,以及人们在这种可能性中所作出的选择,从而创造了历史。正因为如此,历史的学习,不仅是要掌握已经存在的历史知识内容,更需要体察隐含在这些丰富的内容之后的很多内涵,要将不同的研究视角体现在试卷中,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考结束之后,有些老师认为,今年的试卷是更多地回归到历史的课本中去。我同意这样的说法,但在这里,我还想表达另外一个方面的意见。这样就涉及到上面所说的历史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就知识而言,我认为,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杜绝难、偏、怪、冷等

6、题目。因此,我们在对课本知识内容的选择中,考虑到知识的等级,即考查那些最为基本的,我称之为高等级的知识。例如今年的两道试题几乎可以得满分,一是关于鸦片战争,二是五四时期的民主与科学。这说明学生在这些基本知识上,老师教得很好,学生也掌握了。可能这些题目在考试评估上并不理想,但我恰恰认为,这是一件好事,符合我们命题的初衷。事实上,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基本知识给学生,也可以说是送分给学生。试想,一个学生如果连这样的基本知识都没有的话,我不知道该如何培养起他的能力,或者证明他的能力。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就谈不上历史思维能力,就会在以后的学习或工作的过程中行之不远。正因为此,高考结束后,大家普遍认为,前面

7、的选择题比较容易。其实,这也是我们有意识这样来安排的。另一方面,我特别认为,既然在大学里最为需要的是重建知识与观点或者说研究视角的对应关系,即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起这种能力,或者说,在高考命题中如何体现这一意图则至关重要。大家知道,当代历史学更多地要对历史事件和内容展开多元的解释。解释在历史学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让学生知道历史事件是有多种的解释的。知识与(解释性的)观点并非是仅仅是一种对应和联结。因此,我们在这些方面着重加以展开与强调。首先是在选择题中,虽然只是一些基本知识,但是,透过这些基本知识,我们给了多种不同的理解视角,但答案仍然还是基本知识。如16题引入象征理

8、论,这是目前最热的研究问题,27题的话语,也是国际历史学的前沿;19题引入“全球分裂”的概念;24题运用了性别史的方法。当然还包括了本身就是史学理论和方法内容的题目。我是希望,就知识点来说,就是课本的内容,但通过视角考试本身的教育性的转换让学生们知道,这些内容可以从这样的一些角度来分析理解,能够在知识和对知识的分析之间的联系是多种的。当然,我更希望老师们能够在讲授这些知识时,也能够给学生多种视角,即使不能够给,也可以告诉学生,应该有多种的视角,而非仅是简单的一种。 为了体现上述的想法,我们还对选择题的知识内含上进行处理,希望体现一些符合文明特性和目前历史学界最为热门的讨论话题。如11题,制度腐

9、朽,22题,一家天下,18题,宪法问题,这些都是目前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令人关注的内容,也是历史学讨论的热点。再如,第15、20两道题基本上都是市场经济的内容,这也是必须知道的基本内容和整个中国社会都在思考的内容。历史学研究一向是来自当代的社会实践,同时也是要参与到当代社会的实践,这是历史学永恒的主题,也是历史学的功用之所在。我们常说历史学要培养起人的社会关怀和人文关怀,历史学,或者历史学家要有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在内容和知识点的选择上,我希望也能够体现出这一点。如第22题就和文明史观紧密相连。我们必须要知道,在什么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下是文明的,而不是野蛮的,并且,我们怎样才能过着一种文

10、明的生活。本卷中的小论文题的主题也是如此,但遗憾的是,学生对此理解得不好。他们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文明和野蛮的基本概念,他们不知道哪些是野蛮,哪些是文明。例如,人权是现代文明范围内最为重要的内容,在小论文中,我们有“违反人道罪”,但为什么学生没有表达出这样的概念,在试卷上体现不出这些内容。不是我们的教材中没有这些基本内容,在英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中,我们都会讲到这些内容,或者说这些都是那些章节中的基本知识和重点内容。问题在于恐怕我们对这样的内容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没有在现代文明的视野是否背离历史主义基本原则?里来理解这些内容。 顺便指出,二期课程改革教学内容体系是在文明史的视野下进行教学,因此要挑选

11、那些能够反映整个人类和不同民族的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历程中最为基本的文明特性,以便让学生掌握这些已经呈现出的文明的普遍性、特殊性以及多样性,使我们在了解什么是文明,什么是蒙昧甚至是野蛮等内容的同时,也培养起对人类文明以及人的尊严与价值,人的基本权利和基本生活方式的理解与认同。在此,我想强调的是,就文明史的一些内容而言,不是我们的教材中没有这些内容,而在于我们没有对这些内容有着一种很好的把握和理解。在我看来,而这恰恰是目前最为严重的问题,看起来我们每天都在喊要创新,好像引进一些新的观点进入教材,或者花里胡哨地搬一些新花样就是创新。实际上,现在更需要实实在在来研究中学的教材和历史能力之间的复杂关系。回

12、到上面对文明的理解,中学历史教学如何贯穿文明史的主线,我们对文明和野蛮做了怎样的理解,我们又如何在文明史观下进行着我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训练。可以想见,如果连这些人类文明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点都没有一个基本的梳理和把握的话,我们所讲的能力的培养意义又何在。扩大开去,如果我们对课本的基本内容都没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与基本的理解的话,为什么要在这之外而大谈创新。 在问答题中,我特别注意体现上述这一想法。因此,在全卷的结构上,呈现出选择题容易,而简释题和问答题较难的递进关系。在这一部分中,我们所选择的内容,或者说知识是书上的,但是,要对其转换,就是说,问题的视角要新。第34题,也是今年的热点。对此的处理是这样

13、考虑的,在知识点的内容上,扩大范围,避免直接送分给学生;另外,提出新的问题意识。这个新的问题意识则是运用现在国际历史学界的表象史的理论和方法,重点探讨在中外文明相遇时,他们在头脑中所形成的形象,和观念、概念、理解和认识,即表象系统。当然学生无法知道这些理论与方法,但是,我希望他们向此靠拢。希望他们在知道关于郑和等人的具体历史事实和历史知识之外,能够提炼出对这批先驱者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认识。第35题是抽取出博览会这一象征物来分析资本主义如何获得了全面的胜利。这一观点是书中的,这个观点没有什么错,学术界也是这样来理解的。其内容也在书里,但是要融会贯通,否则不容易答好。为什么要选择课本里的这一观点,

14、也是考虑到在课本的导言中,有些观点不错,可以直接采用,实际上也是希望大家重视课本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既要重视课本观点,又要适当拓宽!。 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我的大体想法可以概括为,我们希望历史能力的培养是在一定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之上,但是,我们坚决反对死记硬背,我们希望的是,要在历史知识和历史解释之间找到一种多元的联系。历史的内容都是课本上的,而没有依靠过多地给出一些新材料来对学生进行检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认为,课本上的材料或者知识已经够用,学生们所缺少的不是似乎切中江苏高考的要害!要在新材料下进行某种陈旧历史观或者过时的历史视角的推论和解释,而是希望他们要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理解,和多元的理解

15、,而且是在更为新颖,也是目前国际历史学前沿的历史视角中形成对历史的多元思考。 这里,我想以第31题为典型来说明我们既重视课本,而又不是仅仅简单地要回归到课本的思路。第31题,选择的内容来自课本,假设当老师们读完这段课文,你们会发现什么问题,有可能就没有发现值得讨论的问题。正因为此,我们才会设问,例如,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否还有和课本不一样的理解?“现代”是什么含义,仅仅是书上所列的内含,或者说书上的结论就一定对吗?我想问,老师们在教授这段课本内容时,我们的教师是否思考过这些问题,或者向学生发问过这样的问题。这道题考完后,学生都说“怪”,其实一点也不怪,直接把这些内容抄上去既可以得分,但这不是好学

16、生。我们也不希望学生这样做。很可惜,就连照抄的同学都没有。为什么怪,仅仅是这种题型他们不熟悉而觉得怪吗?仅仅是因为他们看了认为不会这样简单而是有陷阱从而不敢答题,因而把可以得到的基本分也丢失了?我看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在课堂上能够给以一定新的解释,做过这样的分析和设问,学生就不会觉得怪了。在所认为的“怪”的背后,我对目前中学的历史教学现状有着一丝担忧,作为最为重要概念的“现代”写进了课本,而老师们为什么没有引起重视,并对此作出解释,从而使得学生们在看到这样的题目后感到“怪”。这也就是我们所以要出这道题的意图。我们就是希望用这样的材料,都是老师们所教过的,就是课本等这样的材料来进行历史思维的训练和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对老师和学生来说,课本的内容一点也不新,但我们就是应该在这些一般性或者都曾经学过的“陈旧”的材料中来进行新的解释和理解。现在,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来看待课本,要仔细研究哪些是好的,哪些是需要修正和改造的。总之,要理性地看待,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