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药理学所遇散在知识点.doc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61089191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药理学所遇散在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复习药理学所遇散在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复习药理学所遇散在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复习药理学所遇散在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复习药理学所遇散在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习药理学所遇散在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药理学所遇散在知识点.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习药理学所遇散在知识点1、50S核糖体亚基功能与作用机制50S核糖体亚基具有催化肽酰转移的活性、防止合成中的肽链被水解、为G蛋白因子(用于辅助转录起始、延伸及终止提供结合位点)并辅助合成后的肽链折叠从而形成蛋白质。2、首次接触效应是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地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氨基苷类抗生素有明显的首次接触效应。3、抗生素的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是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虽然抗生素血清浓度降至最低抑菌浓度以下或已消失后,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依然维持一段

2、时间的效应。它可被看作为病原体接触抗生素后复苏所需要的时间。4、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杆菌为代表。大肠杆菌为兼气性菌种,一般生存于肠道中及厌氧的环境中。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特征为有一层outer membrane 与阳性菌种不同。目前对大肠杆菌的研究很多,除了它是一般食物中是否有被污染的指标外,很多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3、皆需要使用到大肠杆菌当作实验宿主。 除了大肠杆菌外,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布氏杆菌、产气夹膜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摩拉)菌、不动杆菌属、耶尔森菌属、嗜肺军团菌、百日咳杆菌、副百日咳杆菌、志贺菌属、巴斯德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性杆菌、类志贺吡邻单胞菌等也是革兰氏阴性菌。5、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色法的意义就在于鉴别细菌,革兰氏染色反应呈紫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把众多的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多数化脓性球菌都属于革兰氏氏阳性菌,它们能产生外毒素使人致病,而大多数肠道菌多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它们产生内毒素,靠内毒素

4、使人致病。实际意义: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菌有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及脑膜炎双球菌等。 在治疗上,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都对青霉素敏感(结核杆菌对青霉素不敏感);而革兰氏阴性菌则对青霉素不敏感(但奈瑟氏菌中的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和淋病双球菌对青霉素敏感),而对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所以首先区分病原菌是革兰氏阳性菌还是阴性菌,在选择抗生素方面意义重大。6、血浆蛋白结合率血浆蛋白结合率为可逆性疏松结合,结合型药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代谢和排泄,并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某些药物

5、可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发生竞争排挤现象。药物分子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和药物与受体蛋白结合情况相似):具有饱和性与可逆性、结合物无活性、有竞争置换现象。 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程度,即血液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 药物进入循环后,有两种形式:结合型药物: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特点:(1)暂时失去药理活性。(2)体积增大,不易通过血管壁,暂时“储存”于血液中。意义:结合型药物起着类似药库的作用。药物进入相应组织后也与组织蛋白发生结合,也起到药库作用。影响搜集整理物作用,作用维持时间长短,一般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体内消除慢,作用维持时间长。游离型药物:未被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

6、 特点:能透过生物膜,进入到相应的组织或靶器官搜集整理,产生效应或进行代谢与排泄。7、M样作用和N样作用是什么作用?1)M 样作用 ACh 激动M 胆碱受体,表现为: 心血管功能抑制。小剂量ACh 静脉注射可扩张全身血管使血压暂时性下降,伴有反射性心率加快。其舒张血管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激动血管内皮细胞M3 受体,导致内皮依赖性舒张因子(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EDRF)即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升高并促进其释放,从而使邻近血管平滑肌扩张。ACh 抑制心脏,产生负性肌力作用(negative inotropic effect)

7、、负性频率作用(negative chronotropic effect)和负性传导作用(negative dromotropic effect)。 平滑肌收缩,包括支气管、胃肠道及膀胱等平滑肌收缩,增加其收缩频率、收缩幅度和张力。 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收缩,瞳孔缩小,调节于近视。 促进唾液腺、汗腺、泪腺和消化道等腺体的分泌。2)N 样作用 激动N 胆碱受体,产生与自主神经节和运动神经兴奋相似的作用,还可激动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的N1 受体,促使肾上腺素释放。大剂量ACh 主要激动运动神经终板上的N2 受体,表现为骨骼肌收缩。8、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分类、分布及其效应表现?答:(1)传出神经系统受体

8、主要分为乙酰胆碱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亚型,乙酰胆碱受体包括M受体和N受体,肾上腺素受体亚型包括受体和受体。(2)M受体主要分布在自主神经、心肌和平滑肌,N受体主要分布在神经节和骨骼肌,受体主要分布在皮肤、黏膜的血管,受体主要分布在心脏和血管支气管平滑肌。(3)M样作用:皮肤黏膜血管、骨骼肌血管、冠状血管的舒张;心脏抑制,心力降低,心率降低,传导降低;瞳孔括约肌收缩;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平滑肌及膀胱逼尿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N样作用:神经兴奋、骨骼肌收缩。受体使血管收缩。受体使骨骼肌血管扩张和支气管平滑肌松弛。9、传出神经的基本生理功能传出神经所支配的效应器中除骨骼肌只受运动神经支配外,多数器官

9、都同时接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与胆碱能神经的双重支配,并且在多数情况下他们的作用表现互相颉颃,但从整体来看,这两类神经功能的相互颉颃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在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下,使它们的功能既对立又统一。在实际情况下,只有两者辩证的对立和统一,才能使机体的生理机能更好地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传出神经的主要功能见表5-1。效应器官肾上腺素能神经兴奋胆碱能神经兴奋效应受体效应受体心脏心肌收缩力加强a1、1收缩力减弱M窦房结心率加快1心率减慢平滑 肌血管皮肤、黏膜收缩扩张腹腔内脏收缩*、扩张、2骨骼肌扩张*、2扩张(交感神经)冠状动脉扩张*、2支气管松弛2收缩胃肠、膀胱松弛2收缩胃肠

10、、膀胱括约肌收缩松弛眼虹膜辐射肌收缩(散瞳)括约肌收缩(缩瞳)腺体唾液腺分泌少量稠液分泌多量稀液汗腺分泌(马、牛)*分泌(交感神经)植物神经节兴奋N1肾上腺髓质分泌(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骨骼肌收缩N2注:表示占优势;马、牛支配汗腺的一小部分交感神经属肾上腺素能神经。10、传出神经药物的作用方式1.直接作用于受体,通过兴奋或抑制受体产生作用 大多数传出神经药物能直接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结合后兴奋受体,产生与递质相似作用的药物,称为拟似药或激动药,如拟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结合后抑制受体,阻止递质与受体结合,产生与递质相反作用的药物,称为颉颃药或阻断药,如抗胆碱药、抗肾上腺素药。2.通过影响递质的

11、释放、储存和转化产生作用 如抗胆碱酯酶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减少Ach的破坏,产生拟胆碱作用。如麻黄素可促进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NA;氨甲酰胆碱可促进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Ach;阿拉明可取代囊泡中的NA,促进其释放,而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利血平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囊泡的NA的摄取,使囊泡内贮存的NA逐渐减少,甚至耗竭,妨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冲动的传导,表现出颉颃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作用等。影响递质生物合成的药物较少,无临床应用价值。11、传出神经药物分类 传出神经药物按药物作用的主要部位(受体)及作用性质(拟似或颉颃,激动或阻断)进行分类,见表5-2。表5-2 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

12、药物分类分类药物作用部位及性质拟胆碱药节前、节后拟胆碱药乙酰胆碱、氨甲酰胆碱、槟榔碱兴奋N、M胆碱受体节后拟胆碱药氨甲酰甲胆碱、毛果芸香碱兴奋M胆碱受体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毒扁豆碱、加兰他敏抑制胆碱酯酶抗胆碱药节后抗胆碱药阿托品、山莨菪碱阻断M胆碱受体骨骼肌松弛药琥珀胆碱、筒箭毒碱、潘克罗宁阻断N2胆碱受体拟肾上腺素药肾上腺素兴奋、受体麻黄碱兴奋、受体并促进递质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兴奋受体异丙肾上腺素兴奋受体抗肾上腺素药酚妥拉明阻断受体心得安阻断受体12、休克与其相关的一些名词概念休克是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下,所产生的以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器官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主要特征,由此而导致

13、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休克肺休克时所呈现的急性肺功能不全,其病理形态变化特点是:肺淤血、水肿、局部肺不张、微血栓及肺泡内透明膜形成。虚脱体液丢失而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是指血液从小动脉流入小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部分,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部位。失血性休克由于血液大量丧失而引起的休克。心源性休克由于急性心脏泵功能衰竭或严重心律失常(心室纤维震颤等)而导致的休克。休克肾是由各种类型的休克伴发的急性肾功能衰竭。高动力型休克又称高排低阻型休克,其血液动力学特点是心输出量增多,心脏指数增大,而总外周阻力降低,动脉血压下降。低动力型休克又称低排高阻型休克,其血液动力

14、学特点是心脏输出量减少,心脏指数降低,而总外周血管阻力增高。低血容量性休克由于血容量明显减少而引起的休克。见于失血、失液、大面积烧伤等导致的大量体液丢失。13、组胺和组胺受体、组胺的药理作用1. 组胺又称组织胺,是一种具有强大而广泛生理作用的物质。这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人体细胞内也可自行的合成,贮存和释放。2. 组胺受体:是指与组胺亲合后又产生一系列组胺效应的受体。分 为三种类型,即组胺1受体(H1)和组胺2受体(H2)两型及新发现的H3受体。H1多分布于毛细血管,支气管,肠道平滑肌上,当H1活化时,可引起过敏 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伴随的瘙痒,喉痉挛和支气管痉挛效应,这些效应可被传统的抗组胺

15、药所阻断和拮抗。H2多分布于心脏,血管,胃壁细胞上,当H2活化 时,可引起胃酸分泌等效应,这一效应能被西咪替丁所拮抗。H3受体主要分布于神经突触前膜,参与组胺合成与释放的负反馈调节。3.组胺的药理作用有:促进腺体分泌;兴奋平滑肌;扩张血管。14、5-HT受体5-HT受体就是5-羟色胺受体(5-hydroxy trptamine),5-羟色胺受体是一种吲哚衍生物。分子式C10H12N2O,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色氨酸经色氨酸羟化酶催化首先成5-羟色氨酸,再经5-羟色氨酸脱羟酶催化成5-羟色胺。5-羟色胺最早是从血清中发现的,又名血清素,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组织中,特别在大脑皮层及神经突触内含量很高,它也是一种抑制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