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道德要点.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1084792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道德要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道德要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道德要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道德要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道德要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道德要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道德要点.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导论1道德的一般本质:是指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受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2道德的特殊本质A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规范、道德是一种非权力规范、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B一种实践精神。道德不仅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种特殊的调解规范体系,而且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3道德的特点:特殊的规范性广泛的渗透性独特的多层次性更高的稳定性强大的自律性4道德的基本功能(P11-13)调节功能多元化、利益、观念、论证功能、教育功能、导向功能5.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P15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体

2、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 、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业的精神动、力体现了衡量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 6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P15-17爱岗敬业,勤于职守;尽职尽责,奉献社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文明竞争,友好协作;勤奋学习,熟练业务 .7. 职业道德的特征:调节的范围的有限性;规范内容的职业性、稳定性、连续性;要求的层次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作用方式的一定权力强制性第二章 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1教育劳动对象的主客体的双重性。教育劳动是以人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但这一对象与其他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对象不同,他是一个有意识的、有思想的、有主动性的人。(第30页)1)人在接受教育时是

3、有选择的,这与消极地接受劳动者的任意加工有本质的不同。广大青少年既是作为教师的劳动对象(即客体)而出现的,又是作为教育劳动的主体而出现的。(展开看书,或自己发挥)(第30页)2)教师劳动对象的主体性,还反映在劳动过程中的反作用特点。教师劳动对象的反作用表现出特有的丰富的形式和复杂的程度。(第30页)展开看书,或自己发挥,这点书上提到: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体以其知识、思想品质作用于学生,那么学生作为客体,也随时以其思想、感情、见解、态度等,影响乃至改变着教师和教师的劳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做到: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根本。学习的主动权完完全全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的教育

4、活动起了重要的外因的作用,但决定学生能否学好的,是他自身的内因。没有内因的响应,就达不到教育活动的目的。1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2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3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2教育劳动方式的创造性。与社会活动其他部门相比,教师职业活动最富有创造性。教师的劳动是自觉地、有目的地培养新的一代,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第31页)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须具有创造性。(第31页)由于学生的个性、教学内容、客观条件、教师自身的特点等等是千差万别的,因而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具体方式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

5、。教师必须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去创造。教师劳动过程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规程、方式、方法上,在教育教学内容上也必须如此。(第32页)教育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塑造完美个性形象的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第32页)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并不否定教师劳动过程中有一般的或普遍的规律存在。关键是要在创造性劳动中,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时、因地来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第32页)培养创造性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方法与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这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点。教师应当自觉意识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于是拘谨,以创造性的劳动从事培养一代新人的工作。3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P39要求更高;更全面影响更

6、深远;调节方式更具有自觉性第三章 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1大学精神的内涵P48学术自由精神;独立自治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理性批判精神2大学精神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意义: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第四章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9、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教书育人原则为人师表原则教育公正原则依法从教原则教育人到主义原则10、教书育人原则(一)教书育人原则的确立依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书育人是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教书育人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的要求(二)贯彻教书育人原则的

7、要求坚持对学生的全面要求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坚持对学生的全面要求”。这一点,案例分析“例如,某大学教授讲:导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还要在思想品德上教育学生。”这句话,即是讲教师不能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还要注重学生思想的教育,要坚持对学生的全面要求。11、为人师表原则(一)为人师表原则的确立依据为人师表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要求为人师表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二)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要求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此处案例题,可如:教师不

8、相信共产主义,却要学生竖立起共产主义理想。12、贯彻教育公正原则的要求(一)教育公正原则的确立依据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总体原则的要求。教育公正是贯彻为人师表原则的保证。教育公正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二)贯彻教育公正原则的要求一视同仁体谅、宽容多样性的发展机会教师对待每个学生的同样心,即同样的关爱和负责(教育的出发点和起点一样)。教师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具有差异性,即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待遇(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要用不同的方法教育,即因材施教)。第五章 高校师生关系中的道德要求1、师生关系的关系体系P97 是根据师生关系实际发生的内容按其主要特点形成的一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系统。伦理关系

9、第一层次教育管理关系(核心) 第二层次心理关系(重点)、法律关系(条件) 第三层次 人际关系(基础) 第四层次 伦理关系:教师和学生以其各自的心理、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辈分关系。师生代际关系师生朋友关系师生代际朋友关系法律关系: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因一定的法律事实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主体、内容、客体管理关系: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教育、教学、指导等过程中发生的管理和被管理的行政关系。强制性、民主型、放任型 心理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和指导的实践过程中,师生间相互的认知、情感、意志、信赖状态、行为影响等方面的心灵感应关系。 传统型和现代

10、型 人际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和指导的实践过程中,师生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相互之间所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2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P100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在层次上具有差异性;在情感、角色期待上具有互动性;在评价标准上具有冲突性3协调高校师生关系的师德要求 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教师与学生是任何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缺少了任何一方,教育过程就无法进行。学习的主动权完完全全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的教育活动起了重要的外因作用,但决定学生能否学好的,是他自己的内因。 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主体意识,寻找适当的“

11、切入点”或兴奋点,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 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主导的作用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合理地要求学生,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做到教书育人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是教师有效实现教育教学的需要;友好、平等、信任、自制是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尊重学生人格,教师还应当学会克制;对学生的尊重,不仅表现为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而且还表现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上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 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不仅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师生感情的需要, 教师要扩大与学生的交往范围

12、,积极参与他们的各项活动,在交往中增进师生的相互了解,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教师应尊循师德规范的要求深入了解学生,公正、无私、少成见,放下架子去接近学生,把握学生的内心思想活动,以适当的方法去教育、指导学生 理智地把握师生关系的密切程度,保持适当的距离 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 严而有理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应当符合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 严而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接受能力应有一个正确的估量,才能对学生提出符合他们实际情况,能为他们所接受的适度的要求 严而有方教师多学生提出的要求必须有办法促使学生乐意地去接受、确确实实地去执行 严而有恒所谓恒。就是坚持长久。对学生提出的严格要求不

13、能时有时无,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第六章 高校教师集体中的道德问题1、高校教师集体人际关系的特点 成员之间较强的相互依赖性;个体具有更加鲜明的独立性;个体具有价值目标和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2、教师集体人际矛盾产生的原因 劳动分工;个体差异;不同的利益主体传统和当今生活的变化3教师集体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 P117一、关心集体二、尊重同事三、团结协作四、有益竞争4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内在根据 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包括:科学的道德理性、高尚的道德情感、自主选择正确道德行为的能力;培养教师认识集体之必要性的道德理性 教师道德行为的过程也是主体不断超越自身德性状况之“实然”而向德性之“应然”

14、状态切近的过程。;形成教师对于集体高尚的道德情感;提高教师在集体活动中自主选择正确道德行为的能力5社会规范和激励机制: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外在条件抑恶和扬善 不同道德境界的教师 践踏集体道德的教师纠偏、限定;消极守德教师强化和提升;信守集体道德的教师强化和激励(主体的自我激励客观的外在激励)6、真实的集体“真实的集体”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的。按照马克思关于“真实的集体”的思想,在真实的集体里,个人与集体、个人利于与集体利益在价值本质、价值地位、价值意义上是统一的,不存在内在的分裂和价值序列上的优劣之分。从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关系来看,两者在总体上是一种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相互补

15、充、共生共长的关系:1)一方面,个人的价值创造、利益增长和需要的满足依赖于集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2)另一方面,集体的总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又必须依赖于个人的价值创造和利益增长。真实的集体是实现社会整体的共同进步与每个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真正统一。第七章 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道德问题1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道德要求 一、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关于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理念有着自身的鲜明特征:教学对象的主体性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教学要求的全面性二、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教师要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 要学而不厌,锐意进取知识的更新规律、保持自身魅力的需要三、提高教育专业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 养成认真钻研教材的习惯 从整体性,准确性和教育性方面去把握教材 把握教材要步步升华,先要读懂教材,小至一道题、一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