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农田水利规划报告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1084163 上传时间:2024-02-28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4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级农田水利规划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县级农田水利规划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县级农田水利规划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县级农田水利规划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县级农田水利规划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县级农田水利规划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级农田水利规划报告(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宜州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报告2010-2020年宜州市水利局二一年二月 / 目 录前言1综合说明31.基本情况31.1 自然条件31.2 社会经济状况41.3 农业生产状况41.4自然灾害情况52.农田水利现状152.1工程现状152.2 运行管理现状163、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203.1 水土资源总量203.1.1 水资源203.1.2 土地资源243.2 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和需求预测243.2.1 各行业对水土资源的利用现状243.2.2 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预测253.2.3 各行业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预测263.3 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评价273.3.1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273.3.

2、2 水土资源供需评价284、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目标任务284.1 指导思想284.2 发展原则284.3 规划围和水平年294.4 发展目标与建设任务304.4.1 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304.4.2 工程管理改革目标和任务315、工程建设规划335.1 工程建设标准335.2 总体布局及分区发展重点345.2.1 总体布局345.2.2 分区发展重点345.3 主要建设容345.4 重点工程355.5 典型工程设计376、工程管理576.1 建设管理576.2.1 管理体制586.2.2 运行机制596.3 服务体系建设617、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637.1 投资估算637.1.1 编制

3、依据647.1.2 投资估算方法647.1.3 总投资估算647.2 资金筹措697.3分期实施计划698、效益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699、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70附图71前言为引导农民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根据自治区水利厅关于开展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桂水农水200939号精神,我局开展了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为顺利完成此项规划工作,宜州市成立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2010-2020年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由我局主要领导任组长,负责统筹和指导全区的农田水利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市水利局,

4、并组织了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具体负责完成该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工作小组根据规划编制大纲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对全市农田水利工程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本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规划原则,在有限的投资限额围,尽可能做到规划建设项目在全区围分布平衡,20102020年规划期的规划建设工程项目共涉及全市16个乡镇。规划中坚持以骨干小型水库引水自流灌区的渠系续建配套改造为重点,以期尽快发挥骨干小型水库引水工程的巨大灌溉效益为目的。报告中相关数据和容参考了宜州市统计年鉴2009、宜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研究报告等成果资料,技术标准参照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等。编制完成了宜州市农村饮水调查评

5、估报告。规划工作完成后形成了宜州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102020年初稿,经专家组评审提出了修改意见后,最后进行了修改完善。编 者二一年二月宜州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报告综合说明1. 基本情况1.1 自然条件宜州市位于中部偏西北,地理坐标东经108411-109244,北纬24010-24525,行政区划分为16个乡镇,总面积3869km2。20XX总人口64万,耕地面积46万亩,粮食总产量270万吨。全市辖7镇9乡其中2个瑶族乡,下设204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民委员会,2589个自然屯。市域面积3869平方公里,其中、低山面积占2747%,丘陵面积占5880%,台地面积占353%,平原面积占 1

6、020。市境地形特点为南北高,中部低,自西向东倾斜,属半山半丘陵地区。宜州市地处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必经之地,东与柳城、柳江两县接壤,南与忻城、都安相连,西与、环江,北与罗城等市县为邻。是工业基地市的重要商品贸易集散地,也是地区中经济、文化相对较发达的县级市。市府驻地沿铁路南至首府市344公里公路266公里西北至市金城江区72公里公路76公里,东至市89公里公路 125公里。市境国道323线、黔桂铁路贯穿东西部。境国道、省道、市道、乡道及专用公路35条,共67942公里,有火车站 11个。1999年,全市实现村村通电、通公路、通广播电视目标。气象水文宜州市气候特点是夏天长,冬天短,四季不甚分明,光

7、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年平均日照时数16969小时,多年平均气温在19.6至20.2之间,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10.1。全市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00mm至1500mm,但在季节分配上不均,多集中在5-8月,春、夏、秋、冬分别占全年降雨量的29.3%、46.9%、15.5%、8.3%。全市1966年至1990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444.9毫米,蒸发量略大于降雨量。市域主要灾害性天气为旱灾、洪灾,其次为大风、霜冻。水系宜州市境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干流为龙江,主要支流有下枧河临江河及小环江中州河。全市共有大小河河295条,其中季节性溪流211条,总流域面积为16216km2,其中

8、市境流域面积3420.3平方公里,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洛寿河、五拱河、大安河、德桥河、四柳河、中和河、永长河、都良河等8条,河流多年平均流量393.8m3/s,年径流量1.2391010m3,均为过境水量。地下水主要分布在石炭酸盐岩溶地区,以岩溶水为主。全市地下河61条,地下水点96处,主要分布在三岔、屏南、三姐、石别、北山、北牙、龙头、德胜等乡镇,枯水期流量为13.81m3/s,折合年产水量4.35亿立方米。市境的地下水一般埋深30米左右,水位随季节变化较大,地下河在汛期常引起短期洪涝,干旱季节水位降得很低,较难利用;地下水水质多是碱性,水温偏低,难以利用。1.2 社会经济状况

9、宜州市位于西北部、市东南部,市区距市76公里,东与柳城、柳江两县相接,南至西南与忻城、都安两县交界,西与金城江区接壤,北与东北与环江、罗城两县毗邻。总面积3869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为64万人。20XX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9.13亿元,比上年增长3.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32亿元;宜州市在市是一个比较大的县级市,县域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特别是近几年,全市加快招商引资的力度,引进了一批有规模的加工企业,如茧丝绸加工企业、机械加工企业、医药制造企业等优势支柱产业企业,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宜州文化底蕴深厚,是壮族传说中歌仙三姐的故乡,三姐故乡下枧河风景旅游区以其山奇、水秀、洞

10、幽、石美而闻名于区外。宜州是市通向华南重要工业城市和通往、及沿海各省市的大门,交通十分便捷。黔桂铁路横贯市境,宜柳高速公路和金宜一级公路自东向西贯穿全境,宜罗、德环、宜忻二级公路,与周边县市构成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推动了我市工业、商业、服务业和旅游业的发展。1.3 农业生产状况经过几年陆续调减粮食作物以及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之后,目前宜州市粮食种植面积已调减到91.9万亩,经济作物发展到114.56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超过粮食作物,经粮结构调整为1.115:1。近几年来,宜州市在充分总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千方百计发掘本地优质资源,先后实施了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

11、在的116个农业调整示项目。从110.9万亩粮食作物中调减了19万亩,用于糖蔗、桑树、瓜菜、食用菌、优质木薯及牧草的种植。粮食作物调减比例为往年的8.6,新增经济作物8.76万亩,调增比例为往年的13.6。玉米调减了6万亩;原料蔗新增11.4万亩,实种43.99万亩,桑园新增2.9万亩,实种8.9万亩,瓜菜新增1.36万亩,实种19.3万亩。1.4自然灾害情况宜州市水灾有外涝之分:龙江、临江等河流沿岸低洼处农田易受洪水淹没,形成外涝;石区封闭洞场和丘陵地带的低谷洼地,常因洪水消泄不畅积水成灾,形成涝;全市共有易涝面积4173.33公顷,其中涝面积占2/3以上。外涝频率低,面窄,受淹时间短,危害

12、程度较轻;涝面广,受淹时间较长,危害较大,中华人民国成立后建了大量的防洪排涝工程,已解决或改善易涝面积2572.65公顷。一、洪水灾害1、建国前水灾宜州市建国前共发生特大水灾5次,最大的一次洪水是1902年。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四月,庆远府大水,淹塌民房无数。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三月,大雨,大、小河流猛涨,崩城东门,大水淹没房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龙江涨大水,据老人回忆,当时最高水位距庆远镇北门、城门前,只差60厘米水即进入北门街,测其高程为133.3米,淹塌民房无数,是最大的一次洪水。民国十三年1924年七月,农历连日大雨,洪水泛入庆远镇北门5级马头的第二级,测其高为132.

13、3米,观音阁南门关口水沟脚等处可行船,淹民房数十间。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农历七月,龙头街发生前所未遇的大水灾。初五,龙头乡倾盆大雨,初六晨,沟水骤涨,水涌入街头,至上午10时全街淹尽,中午,东至家坡、梁家堡,西至洞口,已成一比汪洋,最高水位高过龙头街最高地面3.33米。全街及附近村民房倒塌厂百多间,仅剩、骆、钟、等几家21间火砖房和木柱楼房。幸亏周围各村青年及时撑竹排赶来搭救,除一老妪外,均免于难。大雨连下9昼夜,至14日水退。居民避居上山多日,风餐露宿不少人病倒,1月之死了10多人。是年因粮食被淹多日变质发毒,群众生活极度困难,以棕树芯、树皮草根充饥,状况凄惨。龙头之水,经地下溶洞消往北刁

14、河刁江支流,可能是溶洞堵塞,或北刁河同时涨水顶托,水消不出,而造成这次大水灾。同年九月,持续降雨数日,龙江发大水,庆远镇北门洪水位高达131米,民房倒塌甚多。2、中华人民国成立后水灾从1950年至20XX宜州市共发生 次水灾,其中较大的有 次各年灾情况表141956年5、6月间降雨量616毫米,占年雨量47.96%,龙头、北牙、怀远等公社的农作物受灾民1800公顷。1960年7月813日大雨,最大日雨量142.9毫米,三岔、北牙、怀远等公社的农作物受淹1300公顷。1962年5月829日大雨,最大日雨量109.8毫米,山洪暴发,矮山、北牙、龙头等公社农作物受淹达2433.33公顷。六坡水库溢洪

15、水深1.2米,六坡村边公路桥北端路面最低处水深1.5米,两天不能通车。全县减产粮食20000吨。1970年7月13至15日,宜山县连续3天降雨200多毫米,加上龙江及其支流上游同时下大雨,龙江水位猛涨。据三岔水文站当时测量,最大的一次洪峰流量达10400立方米每秒,是1924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庆远镇河段水位131.97米,三岔、洛东、矮山、庆远、怀远、德胜、北牙、祥贝、流河等9个乡镇,63个大队、396个生产队受灾,淹没中稻、玉米等农作物共3333.33公顷,其中成灾面积2183.33公顷。死亡9人,冲毁水利工程26处,淹倒民房286间。洪水冲垮黔桂铁路三岔街西一段路基,行车中断24小时。周恩来总理在亲自挂长话询问三岔公社领导有关铁路抢修情况,指示限期修复。同日怀远公路大桥亦被洪水冲毁,1971年重建通车。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