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1084162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指导意见(试行)为深入贯彻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精神,落实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提出的目标与要求,促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特制定本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识校本教研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校本教研,通过建立与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规范、务实、高效的教研制度,创设浓厚的教研氛围,开展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

2、师专业水平,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一)规范性原则。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要符合国家和省上有关文件精神,体现校本教研的基本要求,做到科学、规范、全面、有效。(二)实效性原则。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要立足于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注重可操作性,明确责任,注重实效,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新课程科学有效实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三)多样性原则。要密切结合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实际,不断创新校本教研模式,开展多样化的教研活动,积极探索并完善具有自身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校本教研制度。三、目标和要求(一)主要目标。通过建立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校本

3、教研制度,形成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通过校本教研,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研活动,着力构建学习、教学和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构建民主、互动、合作、探究的新型教研文化。(二)基本要求。1学校要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根据省、市及本地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整体规划,结合本校办学目标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制度。2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要紧紧围绕新课程实施,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整体构建校本教研制度体系。3要凸显以校为本

4、理念,构建在学校层面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机制。4要注重机构建设,完善校本教研组织机构,充实和加强教研力量,做好校本教研的组织和管理工作。5校长作为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要确立教研兴校的办学理念,筹划并带头开展教研活动,督促和评价教研工作,努力创建“扎根每一堂课,关注每一位教师,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型教研文化。6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要融汇校内外教研资源,建立直接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开放的学校教研网络,积极寻求专业指导和支持,切实保障校本教研的质量和水平。7重视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使学科教研组成为校本教研的有力实施者。通过教研组内的集体教研活动,实现学科教研活动的常态化。8广泛动员

5、学校教师,结合个人教学实际,恰当选择校本教研的切入点,自觉参加校本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研水平,解决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四、主要内容(一)理论学习与专业引领制度。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深刻领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精神,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并通过实践来丰富和升华理论。要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的指导性文件,深刻领会其精神内涵。定期购买和配发新课程教育教学培训材料,为教师自学提供资源。定期邀请课改专家到学校做专题报告,指导学校的新课程实验工作,选派教师参加各种新课程培训,使广大教师不断拓展视野,提高实施新课程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二)同伴互助制度。以学科教研组、备

6、课组等组织为载体,通过教师间的对话、互动与合作交流,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成长。1集体备课制度。以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活动,要坚持做到“四定”、“六备”,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学生、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教育手段。集体备课活动要遵循“密切合作、广泛交流、融合吸收、张扬个性”的原则,以典型课例、案例、问题为中心进行分析与探讨,做到集思广益,解决新课程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集体备课活动每周至少1次。2“校本教研日”制度或教研组例会制度。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校本教研日”,或确定一个单位时间为教研组活动时间,集中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通过专题研讨、案例分析、问题会诊、教

7、学观摩、普通教师与骨干教师对话等形式,集中力量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3说、听、评课制度。学校要组织教师开展说课、研究课、观摩课活动,并及时评课。“说、听、评课”要做到有研究主题,有分析探讨,有感悟收获,有总结点评。要重视授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重视评课教师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形成相互交流、共同研讨的机制,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共同提高。4联片教研制度。学校要主动和其他学校联系,建立或参加区域内学科教研活动,定期就共同面临的问题展开研讨,拓展教师互动的空间,实现教研资源共享。要加强与各级教研机构的联系,引导、鼓励教师与各级教研机构合作,形成教研合力,提高教研实效。(三)教育教学反

8、思制度。学校要提倡并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教学后记和随笔,养成教育教学反思的习惯。要倡导教师从现代教育思想与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对照中发现问题,从自己的做法与别人经验的比较中发现问题,从对学生学习掌握情况的调查中发现问题;要倡导教师通过与自我对话,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寻找对策,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四)课题研究制度。学校的课题研究制度建设要抓好三个主要环节:要重视开发校本课题,结合本校实际,把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重视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建立相应的督查机制,保证课题研究的扎实有效;重视做好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使校本课题研究发挥更大的效益。(五)网络教研制度。充分发

9、挥信息网络优势,把信息技术及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有机融合起来,为校本教研提供丰富的教育资讯和多层面、多方位教研互动平台。根据实际需要,定时间、定主题、定主持人开展网络校本教研。要建立校本教研信息网络,充分利用校园网中电子备课室及多媒体教室、个人博客,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提升校本教研的整体效益。(六)教师研训和培养制度。学校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师研训活动,改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拓展教师知识视野,提升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学校要制定中长期和年度教师教研能力培养规划,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各种业务培训、继续教育及学历进修,提升业务素质。要通过骨干培训,校外取经、技能训练等活

10、动使教师专业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责任落实到位。学校要建立强有力的校本教研领导机构和执行组织。校本教研领导机构由学校行政领导组成,校本教研执行组织由学校教研部门牵头、各相关处室、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组成。学校教研部门具体负责校本教研的日常管理工作。校长、分管副校长要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指导学校教研部门制定教研制度、教研计划,督促和评价学校教研工作。各相关处室分工负责。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具体负责校本教研的实施,做好校本研究、校本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研究等工作的落实。(二)强化校本教研过程管理。学校要建立校本教研工作档案,按照科学的教研工作程序,做到校本教研有计划,

11、有过程跟踪与督查,有成果验收与评定,落实校本教研管理过程和实践过程,做到计划、人员、内容、组织、评价“五落实”;教研过程做到全员参与、行动跟进、全程反思“三到位”;教研方式做到学习培训、教学实践、科学研究“三结合”。(三)完善校本教研监督评价体系。把教研工作状况作为年度评估或考核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与教师的评优选先、职称晋升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注重对教师教学教研过程的评价,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充分重视教师在教学教研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尊重教师教育个性和教育风格,使教师能够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行为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四)为

12、校本教研提供物质和财力保障。学校要尽可能为校本教研活动提供场地和设施,尤其要加大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的建设,不断充实各类信息资源,拓展校本教研空间。要确保教师参加各级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经费。(五)积极为校本教研提供有效指导。各市(州)和县(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和重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作用,对学校和各级教研部门的有关工作予以有力支持,特别是在人事制度和教育质量评估导向方面要为教研机构和学校提供政策保障;加强对校本教研工作的督查和指导,不断拓展校本教研与专职教研之间的沟通渠道,融合各类资源,提炼典型,以点促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宏观领导,协调有关高校、县区、学校之间的工作,积极开展各类学术活动,为一线教师提供优质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