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1083275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兰州市城关区五里铺小学 付建林 730020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属性,语文学科除了交流思想外,还承担着传承文明的重任(“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载体。所谓人文性,首先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它涵盖了思想性、情感性、自我关怀、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内容。简言之,人文性就是对人的关怀、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格的塑造,对高尚情操的陶冶以及对人的终极价值的追寻。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形体现在一篇篇凝聚了作家思想和情感的文章中。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吸收文本的人文内涵,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一、 深入文本,

2、感悟人文情怀乌申斯基曾说过:“一个民族总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语文作文学习母语的课程,其人文性昭然若揭。现行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无论是记事写人、还是写景状物,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内容。或赞美人物的优秀品质和良好行为;或讲述知识,说明道理;或阐述观点,抒发情感;这些作品都浸润了作者的思想和智慧。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努力做到以学生的心灵碰撞文本的语言,以文本的语言唤醒学生的心灵,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实现心灵的交融。研读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性。但文本中的人文性不能依靠教师的授予,而只能让学生自己去体悟。作文一

3、名语文教师,首先得自己潜心研读文本,努力挖掘文本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刻的人文性,才能以此去影响和感染自己的学生。教师要把文章中深邃的思想,以及独具魅力的人文情怀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不失时机地用文本中闪烁人性光芒的亮点去点燃学生的心灵。如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时时,诗的最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凝离别之情于美酒之中。我紧紧抓住 “更”“尽”两个字,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并结合多媒体课件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使学生了解了“渭城”的美和边疆的荒凉,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此时的“酒是离别的曲。”我采用了“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 “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层进

4、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真挚情谊。此后,我又让学生思考:“这小小的一杯杯酒还承载了什么?”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回答精彩纷呈:“承载了依依惜别的情谊”,“承载着对即将远行的朋友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承载着对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承载着对好朋友别后生活的担忧”“承载着对深厚友情的珍惜”可见,我们要紧紧抓住语文课堂的根本,那就是“情”,或者说是课标中所指的“人文性”,用真情打动人,这才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真正体现。只有立足于文本的教学,才可使人文性教育达到润物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二、 读写结合,弘扬人文思想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选入了许多反映亲情、友

5、情、师生情、关爱他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等内容的文章。在教学中如果能够精心地设计有关语言训练点,激发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加以思考和运用,从而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这些美好的情感的熏陶下受到感染和洗礼,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大有益处的。当学生在品读文本时,必然会与作者的情感、思想碰撞出火花,教师要适时抓住这个情感交融的契机,将读与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弘扬自己的思想,领悟做人的道理。例如在教学假如一课时,由于本文富于童心、关爱的想像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我在学生学完三个小节之后,让学生说说最后一个小节中的省略号省去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出作者还想画很多美好的愿望。“那你想

6、画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写下来。”有的写着“想给灾区的孩子画一一栋栋漂亮的房子,让他们也有一个温暖的家。”有的写着“想给失学的儿童画许多学校,让他们也能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有的写着“给沙漠画一棵棵大树,让沙漠变成绿洲”学生的想像千奇百怪,但情感却是真挚的,这样的读写结合进一步延伸拓展了文本“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主题,也使孩子们个性化的情思在笔尖流淌,人文性的渗透如和风细雨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美好的情感在学生心灵的沃土上悄然走过,并留下真切而深远的感动。三、关注个体,倾注人文关怀新一轮“课改”非常关注学生的生命意识,呼唤人文关怀。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学观念层面上的人文精神的核心

7、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尊重学生。我们教师要真心的接纳、赏识、信任、呵护、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习的主体都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使每一位学生把课堂看作是一个愉悦的学习历程,进而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俯下身子看学生,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特别要关心班集体里的弱势群体,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辖制学生的求异思维,要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允许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语文教学是极具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舞台,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尊重学

8、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才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应该“以人为本”,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学生生命意识,送去人文关怀,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四、注重实践,提升人文素养语文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学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地的风俗人情、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学生只有在生活的课堂里,才能更好地完成文化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的培养,道德情操的内化,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走出课堂看课堂,跳出语文看语文,跳出教育看教育。”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也体现了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各类实

9、践活动,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营造了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的人文氛围。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通过走访家乡名人,探寻家乡文化,记录家乡变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还可以通过节假日的出游,使学生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还可以让学生走近历史名人,让学生领悟他们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甘于寂寞的人生胸怀以及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开展辩论赛,就现实社会中的某些现象展开辩论,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学习由校内向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重视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提升了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人文精神也将厚积而薄发。总之,人文教育是精神的、智慧的。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不是靠强加和灌输的,而是靠感染和体验的,是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逐步生成和积淀的。所以,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更应该关注的是树立人本观念,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生命自由,让学生在语文人文性的滋养中陶冶情感,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