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1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108196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八章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八章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八章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八章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三、四)北京市十一学校 马文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环境区域;知道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初步掌握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区域发展问题。2.通过对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环境,而具有独特的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以及人地关系的矛盾与协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初步树立人地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意义。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人地关系的矛盾和协调。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写有“人口学家”的小条5个、写有“

2、生态学家”的小条5个、写有“政府官员”的小条5个、写有“农民1”的小条10个、写有“农民2”的小条10个、写有“记者”的小条5个;有关黄土高原内某地区近年遭受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录像、录音、报纸、网页均可),如:渭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大白纸5张,彩笔若干。教学设计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思考的同时动手操作实验,不仅了解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现今的特点(千沟万壑),还探究出了它的成因(水土流失)。老师这里有一则关于黄土高原的报道,请大家注意观看。(请学生收听或朗读)播放:渭河流域的洪涝灾害的相关报道分组1:黄土高原地区遭受如此严重的自然灾害,引起了我们大家的关注,我们大家一定都想把

3、产生自然灾害的原因搞明白,用自己的力量为减轻黄土高原的自然灾害做点贡献。我们先派出一个五人小组的记者团,模拟到灾区去实地采访。谁愿意去?并且说出自己可以胜任的简单理由哦!根据学生的请求和学生特长,快速确定五名记者,并为记者采访分工。(一人采访人口学家、一人采访生态学家、一人采访政府官员、一人采访农民1、一人采访农民2)分组2:记者团确定了,还要有采访对象,现在我们其他同学每人拿一张小纸条。打开小纸条,看看上面你将扮演的角色,然后到采访你的记者处集中坐好。提问:我们五位记者采访的第一个话题是“为什么会发生自然灾害?”注意从你扮演的角色角度出发,你认为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采访开始。采访中间休

4、息,请各位记者汇报采访的收获。小结:大家说的有地形的原因,也有气候的、土壤的、植被的。看来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相当脆弱,某一方面自然要素的改变都会给当地的环境造成很大影响,甚至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板书:提问:除了自然原因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各组讨论认为还有哪些人为方面的原因使自然灾害频发呢?概括板书:小结:各小组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还发现各小组所说的内容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人口增长对燃料需求和耕地需求增加,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农作物产量下降,农民又被迫去扩大耕地面积,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人口进一步增长。提问:大家不难发现,黑板上的人和地理环境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如何才能

5、走出这一怪圈呢?请各小组继续扮演刚才的角色,从你扮演的角色角度出发,提出合理的建议。请各位记者把各小组的建议展示给我们大家。各小组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但最终这些意见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特别是落实到农民的行动中。农民们你们看看需要专家和政府的哪些帮助?生态学家们、人口学家们还有政府官员们,从你们的角度可为农民提供哪些具体的帮助?小结:听了各组的发言,不仅农民朋友们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了信心,老师和记者们也都眼前一亮经过我们的讨论,刚才发现的人地之间尖锐的矛盾,转化成了人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不仅环境会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板书:提问:我想也许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上节

6、课最后提出的问题:黄土高原的明天会是什么样?请各小组以“黄土高原的明天”为题,即兴创作一幅画。提问:今天我们的模拟采访就要结束了,想必我们的记者对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今天的采访感受最深,想说的话也最多。那就请你为你们小组的画起个题目,简要说明你今天的采访收获。感谢大家的合作,我们不仅成功模拟了一次采访过程,而且还看到了黄土高原灿烂的明天。其实,不管任何区域,只要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明天会更好!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不仅了解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现今的特点(千沟万壑),还探究出了它的成因(水土流失)。观看渭河流域的洪涝灾害的相关报道。积极要求,逐一说明自己可以胜任的理由。(口才好,

7、有同情心,思维敏捷,地理学得好等)学生们一起推选五名记者。学生确定身份,分成五个讨论小组,各就各位。由“记者”组织各小组开始讨论。各位记者汇报各小组的讨论结果采访收获。农民1:这里气候干旱,一有暴雨,就容易产生洪涝。生态学家:这里植被稀少,暴雨来势凶猛,水土流失严重。农民2:沟沟坎坎,地形破碎,雨大了,就把坡上、田里的庄稼给冲了。政府官员:暴雨来势凶猛,经常会造成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切断公路、铁路交通不说,连救灾都很困难。各位记者代表各小组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人口学家:人口过快增长。政府官员:农田亩产量不高,粮食供应不足。农民1:生火做饭,需要大量的柴火。农民2:需要更多的耕地,因而在坡地

8、上开荒。生态学家:生态环境恶化。各小组在记者的组织下进行讨论。各位记者代表各小组汇报,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人口学家: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政府官员:按照国家的指示退耕还林,实施生态建设。农民1:少生孩子多种树。农民2:不再在坡地上开荒,想别的办法发家致富。生态学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农民1:新的能源。农民2:致富的新途径。人口学家:医疗保障、少生优生。政府官员:提供足够的粮食,太阳能使用技术。生态学家:保护生态的树种、草种和羊种;沼气池的建设方法。各小组在记者的组织下进行创作。各位记者代表各小组展示画面,汇报自己的采访收获。(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地理八年级下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