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的旅游开发概况论文.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1080669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的旅游开发概况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的旅游开发概况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的旅游开发概况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的旅游开发概况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的旅游开发概况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的旅游开发概况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的旅游开发概况论文.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中文摘要、关键字.英文摘要、关键字一、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的旅游开发概况2(一)世界佛教文殊信仰中心2(二)皇家道场3(三)佛教建筑群4(四)自然地貌与佛教文化结合5二、五台山在保护和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6(一)城镇化、公园化倾向明显6(二)周边环境污染严重6(三)环境管理相对薄弱7(四)污水和生活垃圾堆放严重7三、五台山在保护和旅游管理中存在的矛盾8(一)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8(二)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8(三)管理与经营的矛盾8四、五台山在保护和旅游管理中的解决思路9(一)切实坚持“保护第一”原则9(二)加强规划、有序开发9(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10参考文献13致谢15引言五

2、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国佛教名山之首,以浓郁的佛教文化闻名海内外。五台山保存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享有“佛国”盛誉,由五座台顶组成,将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地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景观。古夷平面、冰缘地貌、高山草甸,使其成为中国早期寒武纪标准地层单元和研究地质构造及地球发展史的活标本,有“中国地质博物馆”及“地质学家的天堂”之誉;巍峨敦厚、高耸云表、绵延雄浑,复杂的地形、多变的气候以及多样的土壤为多种生物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素有“华北屋脊”、“国家森林公园”之称;文

3、殊道场、梵宇林立、诸宗竞秀、显密同处,崇高的佛教地位、丰厚的宗教文化艺术资源和持久活跃的宗教活动被尊为“清凉圣境”,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在地质、自然、旅游、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综合独特价值无与伦比。作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五台山理应受到充分的保护。终于中国五台山是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被作为文化景观遗产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希望这篇论文对五台山的旅游业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有所启迪。 一、世界文化遗产五台山的旅游开发概况(一)世界佛教文殊信仰中心五台山以其独特的高山气象、山泉飞瀑、奇洞怪石、地貌景观与深远的佛教文化相结合,从而被赋予了丰富

4、的宗教含义。五座高大而平坦的台顶,构成了五台山佛教文化的自然基石。传说五台山与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的印度灵鹫山极为相似,所以,当佛教刚一传入中国时,汉明帝刘庄就在五台山建筑了第一座庙宇并将其命名为大孚灵鹫寺,即今显通寺。晋译华严经记载,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文殊即为大智菩萨。早在唐代中叶(769),五台山就已不仅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而且也成为了与印度灵鹫山“争峻”的佛教灵山圣地。于是,天下学佛者多宗旨于五台山,至山巡礼者接踵而来。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唯识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的荟萃之地。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越南、韩国、日本等国僧人均频来五台山取经求法。由于

5、五台山文殊信仰得到广泛传播,而文殊道场五台山便自然成为了佛教徒的信仰中心。日本、韩国还把自己国内形似五台山的山脉也称作五台山,亦建文殊寺专供文殊,弘扬文殊信仰。在五台山文殊信仰形成的1600年间,佛教超越了地区和民族,超越了朝代更替,也超越了君主和平民香客的界限,以至成为世界性的经世不衰、影响深远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清代的三世章嘉国师曾在圣地清凉山志中说,五台山与古印度的金刚座、乌仗那、香巴拉、布达拉山等被世人共称为世界佛教五大圣地,而时至今日这五大佛教圣地中除了五台山佛教仍绵延兴盛之外,其余四处则都早已佛教衰落、圣迹颓废了。而五台山文殊信仰文化自东晋升平五年(361)佛教大量传入五台山开始,

6、在迄今的1600余年间,始终生机勃勃,以至成为全世界佛教徒朝觐的圣地。他们不远万里,频频来此朝山拜佛、取经学法,从事佛教文化交流。自元代藏传佛教传入五台山以来,这里就成为藏传佛教在中原内地的重要发展中心。五台山藏传佛教也随之而成为连接中央和蒙藏地方关系的纽带和汉、藏、蒙、满、回等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一直以来,五台山都在中央政权处理民族、宗教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清代佛教鼎盛时期,五台山竟已有佛寺122座,其中,黄庙25座、青庙97座。五台山现有寺庙68座,其中黄庙8座、青庙60座。在这里,汉、藏佛教共处一山,汉、藏文化互融一体,因而也可以说是文殊信仰把汉、藏人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二)皇

7、家道场五台山是文殊道场。五台山地处中原,为汉、藏佛教交流与交融之圣地。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促使历代统治阶级屡在五台山敕寺造像、供养财物、亲临膜拜、举行法会。北魏时,孝文帝就把五台山视为拓跋氏的皇家道场,孝文帝之女信诚公主也曾出家于五台山。隋炀帝在五台山西埵修筑行宫,巡幸避暑,并把五台山高僧释神赞请为高参。唐代诸帝更是把五台山当成植德之所、镇国道场,并在此为皇帝举行圣诞法会。元代成宗、英宗也曾至五台山朝山拜佛,举行护国佑民法会。明神宗还着人在此代受菩萨戒,举行祈储法会。清代诸帝则视五台山为怀柔蒙藏、维系民族团结之宝地。康熙、乾隆、雍正、嘉庆计至五台山多达13次。总之,中国历史上的北魏孝文帝、隋炀

8、帝、宋太宗、元成宗、元英宗、清圣祖、清世宗、清高宗、清仁宗等9位皇帝,先后18次至五台山巡幸拜佛,拈香典礼,举行法会,为五台山建寺赐物不计其数,撰文树碑40余通,题匾赐额67块,御制诗词300余首,并由此而为五台山留下了丰富的皇帝文化,也在制政上保证了五台山佛教文化得以连绵不断地传承。菩萨顶主要建筑所采用的黄琉璃瓦顶,及其山门所采用的汉白玉栏杆之“陛”,就都说明它是古代皇帝才能使用的规制。这些遗存为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佛教与中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帝王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历史的发展,均提供了特殊的见证。皇家佛教文化信仰,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佛教的

9、兴衰与发展,均具有深刻影响。(三)佛教建筑群五台山历史悠久,在长达15个世纪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宏大的佛教建筑群。其寺庙建筑的规制和时间跨度,都堪称亚洲之最、世界之最。早在北齐时,五台山就已有寺庙200余座。唐代最多时达到360余座。现在五台山仍保存自唐以来7个朝代的寺庙68座,这些寺庙的规模大小不一、形制布局各有特色,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宏伟壮观、古朴庄严且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寺庙建筑群。它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并将儒家的“中庸之道”、老子的“万物负阴抱阳”的哲学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五台山拥有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中国目前已知的唐代木构建筑遗存仅有4座

10、,即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南禅寺大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平顺天台庵正殿。佛光寺是唐代木构建筑中历史价值最高的一座。虽经近12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却仍没有经过一次落架大修,遂在千年的传承中保持了完整的形态和卓越的艺术风范,由此而奠定了其在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五台山目前仍保存自北魏以来的佛塔150座。从形制上可分为覆钵式、密檐式、楼阁式、亭阁式、花塔、金刚宝座塔、造像塔、球形塔、钟形塔、锥形塔、组合式塔和塔林;从体质上则可分为木塔、砖塔、石塔、铁塔、铜塔、银塔、琉璃塔、水晶塔、玉塔、绫塔等。特别具有代表性的是圆照寺的室哩沙里塔,具有印度金刚宝塔的特色,是我国最早的金刚宝座塔。五台山目前保存有自唐代

11、以来的佛教造像146万余尊。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彩塑,殊像寺的“文殊十二尊”明代彩塑,是五台山彩塑艺术的杰出代表。佛光寺东大殿的彩塑制造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共35尊,场面之浩大、气势之宏伟,均反映了盛唐的兴旺与繁荣。五台山目前保存有自唐代以来的壁画2380余平方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是佛光寺东大殿的唐代壁画和文殊殿的明代罗汉壁画。此外,在佛造像中,还有悬塑、石刻和金属铸像。最具有代表性的悬塑,当是殊像寺明弘治九年(1496)所塑成的“文殊会五百罗汉”像。1988年在中台顶出土的2000余枚“淳化佛像金币”,当是最早的金属铸造像代表作。除了以上各种造像之外,五台山还保存有一批珍贵画像。

12、明代著名画家沈周的关云长夜观春秋,宋代的陀罗尼咒经纸卷和元代管道开、仲姬氏画的观音绢轴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在书画作品中,则有明万历年间的80卷金字华严经,康熙御书心经一卷,五台山藏珍楼中保存的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图15幅,尤为珍贵。还有明代画家丁云鹏在菩提树上画的十八罗汉12页,为国家一级文物。(四)自然地貌与佛教文化结合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陆地之一,它的孕育期一直可以追溯到太古代的26亿年以前。及至震旦纪时期,又经历了著名的“五台隆起”运动,形成华北地区最为雄浑壮伟的山地群。五台山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迹、新生代夷平面,具有漫长的地质历史和丰富的地质遗

13、迹。以5座台顶为代表的古夷平面在经历断块造山抬升之后,发育出典型的冰缘地貌,形成清凉高寒的气候条件。特殊的气态孕育、积淀了丰厚的佛教文化,遂使五台山的“五峦巍然、气候清凉”,正好与佛经中的“清凉山”“五顶”山等文殊菩萨传法的道场相吻合。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开始,五台山的5座台顶就分别供奉五方文殊。唐龙朔二年(662)被确立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一直沿袭至今。五台山地区的植物品种多达600余种,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并因此而形成了历史悠久的“六月骡马大会”。五台山还生长着有观赏价值的开花植物200余种,有药用价值的植物150余种。夏秋之季登临五台山,在山阴古洞中可以欣赏到“千年冰”“万年雪

14、”。真可谓“敷演清凉,四时风雪飘飞,幻出银装世界;恢宏极乐,六月莲花始开,翻成金色乾坤。”二、五台山在保护和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城镇化、公园化倾向明显五台山景区规划滞后,城镇化、公园化的问题尤为突出。按照规定,申请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名胜之地在两公里之内不能有其他建筑设施。但五台山景区修建了大量宾馆、饭店、商店,使景区城镇化,影响了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申报;山上的几十座寺庙已被山下密集的食宿旅馆和按摩洗浴中心重重包围。每年6月至8月,旅游旺季,游人如云,充斥人听觉和味觉的是导游的高音喇叭声和各种小炒飘出的油腻香味以及卡拉OK的歌声。每到夜晚,站在寺庙高处往下看,五台山亮如白昼,俨然是个不夜城

15、。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次第开放如城市迷狂的花朵,无数的饭馆烟雾升起,飘来俗家饭菜的腻香。这个历代佛门高僧修练的佛教清净之地,已被城市的喧嚣所取代,和其他的公园旅游风景区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二)周边环境污染严重景区周边环境存在脏乱差的现象,景区周边大量的工矿企业、商业服务区造成的环境污染,对景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周边环境与著名景区极不匹配。五台山的非法采矿已经维持了十几年,既破坏了自然资源和环境,又破坏了五台山本来的生态体系。非法采矿人用来过冬的洞,破坏了山体;采矿堆积的石头随意堆放,采矿区周围近1000平方米的地方寸草不生。山顶、水沟里的泉水一年比一年少。 (三)环境管理相对薄弱五台山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佛教圣地,但五台山的环境管理却不尽人意。早在1985年,五台山就有不许在周围乱建房屋的文件出台,但文件归文件,建设归建设。饭店和宾馆不但没被拆除,反而越建越多。在诸多的食宿旅馆里很多居然是山西省和各县政府自行建的。五台山是个清净之地,在1983年到1987年时。山下只有几十户人家,但现在各种各样的商业用房建起来了,整个五台山烟雾缭绕,烟囱不下百根。正如一位法师所言:“你要的是佛教名山还是要旅游城市?难道说只有把五台山的环境弄得乱糟糟的才可算旅游?这不就是管理问题吗?省长几年前就申令过,不要到处乱建,可是管不住,我最担心的是,过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合同/协议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