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模拟题3答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1079296 上传时间:2024-03-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模拟题3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模拟题3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模拟题3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模拟题3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模拟题3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模拟题3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模拟题3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模拟试卷三(答案) (主观卷)1.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三个阶段中探求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20分)答案:探求期(20世纪70年代末现在),20多年的时间。 和前几个阶段不同的是,这一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的学者们一方面吸收国外语言学理论,另一方面,努力探求适合于汉语自身特点的语法体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法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吕叔湘、朱德熙、胡裕树、张斌、陆俭明、邢福义等等。这一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的总体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总体上的初步繁荣。具体表现是:1. 学术思想解放。 2. 人手齐全。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1979恢复研究生招

2、生,新的语言研究人才不断涌现,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三个中心:北京、上海、武汉。一个或者几个人垄断全局的局面被打破,汉语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3. 学术活动频繁。1980年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同年在北京西山召开了第一次学术年会,自此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会后编辑出版论文集中国语言学报中国语言学会会刊。1981年,中年语法学者在北京密云召开了第一次“中年语法学者汉语语法讨论会”,自此,每两年召开一次,并编辑出版论文集语法研究和探索。1986年,一批青年语法学者在武汉召开了第一次“青年语法学者汉语语法讨论会”,自此,每两年召开一次,并编辑出版论文集。此外,1980以后,全国各地的语言学会也相继

3、成立,规定定期召开学术年会,加上各种各样的语法专题讨论会,汉语语法研究的学术活动已经多得不可胜数。学术活动的频繁展开,有力地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的顺利进展。 4.成果丰厚。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12。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5。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9。 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1985.7。 胡附、文炼现代汉语语法探索,东方出版社1955。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陆俭明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5。 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9 陆俭明自选集,河南

4、教育出版社1993.11。邢福义复句和关系词语,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5。 语法问题探讨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1。 语法问题发掘集,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5。 语法问题思索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9。 邢福义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11。 汉语语法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 汉语复句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1。 这些专家专著加上各种期刊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就具体体现了这一时期汉语语法研究论著丰厚的特征。(二)更加重视汉语语法特点的发现与研究。 在这方面,值得重视的说法有以下几家。 1. 朱德熙: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只是汉语语法的表象,而隐藏在这个表

5、象背后的实质有两点。 a. 汉语的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句子成分:主/宾语 谓语 定语 状语词 类:名词 动词 形容词 副词 名作谓:今天星期天/我山东人 名作定:木头桌子/橡皮图章 名作状:下午来/屋里坐 动作主:走是对的/来了就好 动作定:挣的钱都花了/死的人很多 动作状:挑逗地说/感激地说 形作主:红好啊,黑就不好了。/安全第一 形作谓:花红了/生活快乐 形作状:高兴地说/突然来了汉语语法的这个特点启示我们:在给词分类、定性的时候,不能只依靠它在句子中作了什么句子成分:作谓语的不一定就是动词,作定语的不一定就是形容词。b.汉语的复合词、短语、句子的基本构成原则一

6、致。这一点给我们的启示是:既然汉语的短语和句子的构成原则一致,则只要掌握了短语的分析方法、基本结构类型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分析方法和基本的结构类型,在操作上,短语的分析比句子的分析要简单得多。此外,这一点实际上表明了朱德熙的语法学体系:在汉语句法中,短语是重要的,以短语为观察的基点,往下看对短语进行分析可以得到词和语素,往上看对短语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句子的基本结构模式,把短语加上一个适当的句调就可以得到一个句子。汉语各级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这也就是所谓的“词组本位”:“本位”就是语法研究的立足点、出发点。2. 陆俭明:汉语句法成分的套叠现象是汉语的语法特点。 所谓句法成分的套叠现象指的是

7、: 重复使用同一种结构规则造成句子成分重叠的现象,使短语、句子由短到长。陆俭明汉语句法成分特有的套叠现象(中国语文1990年2期)指出,汉语句法中的这种套叠现象不是个别的,而是成系统的,是普遍现象,因而是汉语语法的特点。他列举了几种基本句法结构模式中的各种套叠实例:(1)主谓结构 他态度好他+(态度+好):主+(主+谓) 他去北京是去年的事(他+去北京)+是去年的事:(主+谓)+谓 (2)偏正结构他的新皮鞋他的+(新+皮鞋):定+(定+中) 滨海市长的夫人(滨海+市长的)+夫人:(定+中)+中大概已经睡了大概+(已经+睡了):状+(状+中) 较好地完成了任务(较+好地)+完成了任务:(状+中)

8、+中 (3)述宾结构 同意拟定一个公约同意+(拟定+一个公约):述+(述+宾)给他一本书(给+他)+一本书:(述+宾)+宾 (4)述补结构 吃得开得很(吃+得开)+得很:(述+补)+补走过去定+(过+去):述+(述+补) (5)联合结构爸爸、妈妈和姐姐(爸爸+妈妈)+姐姐:(A+B)+C 爸爸和妈妈、姐姐爸爸+(妈妈+姐姐):A+(B+C) 3. 邢福义汉语语法学指出,和其他多数语言不同的是,在句法组合过程中汉语的名词对于句法结构的格局具有决定作用,这就是他的“汉语名词赋格论”。汉语语法学中,邢福义先生选择了二十余种句法结构实例对这一观点进行了严密的检验,这里略选几例加以说明。(1)单名赋格:

9、位于动词前后的名词的变化影响整个句法结构的格局。a. 单名占位赋格:动词前后某一位置为一个名词占据,如果名词有变,则整个句法结构被赋予不同的格局。如: 指导学生(动宾)指导教师(偏正) 歌唱祖国(动宾)歌唱演员(偏正) 写作论文(动宾)写作提纲(偏正) b. 单名移位赋格:动词前后的某一位置为某一名词占据,如果这个名词前移或者后移,则句法结构被赋予不同的格局。如:闭上眼睛(动宾)眼睛闭上(主谓) 研究民俗(动宾)民俗研究(主谓) 收购旧书(动宾)旧书收购(主谓) (2)双名赋格:动词前后的两个位置被两个名词占据,如果这两个名词发生变动,则影响这个句法结构的格局。a. 双名移位赋格:两个名词同时

10、由动词后移到动词前,位移前后句法结构的格局不同。天天吃香蕉苹果(动宾)香蕉苹果天天吃(状中)天天香蕉苹果地吃 经常跑广州深圳(动宾)广州深圳经常跑(状中)经常广州深圳地跑b. 双名隔位赋格:两个名词分别位于动词的前后,变动名词1或者名词2,则句法结构别赋予不同的格局:鲜花开遍原野(主谓)原野开遍鲜花(状中) 照片挂在墙上(主谓)墙上挂着照片(状中) 研究生指导教师(偏正)教师指导研究生(主谓) 由此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汉语语法研究要重视动词及其句法表现的研究,同时也要重视动词前后的名词性成分的句法表现,这有利于汉语句法研究的进一步展开。(三)理论、方法上的新突破汉语语法研究进入到80年代之

11、后,在理论、方法上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在宏观研究上,发生了由静态的片段分析到动态的多角度验证的转变。具体体现是形成了几家重要的理论学说。1.“三个平面”的学说。代表人物有胡裕树、张赋、范晓以及王维贤等等。 2. 两个“三角”的学说。由邢福义倡导,以武汉为中心有一批学者进行实际上的操作。3.“结构、语义、表达”学说,由朱德熙最早提出,后经马庆株进一步阐释、发挥。 在微观分析上,这一时期也先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方法: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语义指向分析以及格语法、配价语法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引进、生发的。这些方法的产生和运用,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深入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标示了汉语语法研究确实进入

12、了初步繁荣的发展阶段。 2.请简要阐述层次分析和变换分析的不同点。(20分)答案:将变换分析和层次分析加以对比,就可以在明确二者各自区别的情况下看清变换分析的本质。层次分析,主要着眼于句法结构内部的分析,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到一个句法结构内部所包含的词是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则一层一层组合在一起的。变换分析,则是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外部分析,即着眼于考查分析句法结构和与此有内在结构联系的句法结构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达到积原句式定性、分类或者分化歧义的目的。3.汉语的六大句子成分是指哪些?请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句子“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 (20分)答案:六大句子成分是指:将句子成分分为主、谓、宾、定

13、、状、补的等等六大成分,按照这些成分的搭配情况说明句子的各种格局。也由于在析句过程中要求找出句子的中心词语,让其它成分依附于中心词上全体 同学 | 都 做 完了 语法 作业。定语 主中 状 谓中 补 定 宾中 (其中的主中、谓中、宾中分别指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4.句子成分分析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20分)五十年代以来出版的两部语法论著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12月)和汉语知识(张志公等,1979年7月)对黎氏的句子成分分析法进行了全面的继承、发展和改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句子成分 关于句子成分,从新著国语文法到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

14、统简述虽然从数量上看仍然是六个,但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了一些变化,具体情况可以表示如下: (二)图解法 如前所述,黎氏的图解法过于繁复,不利于实际操作。他的两个学生张拱贵、廖序东于1952年合写了一篇文章文章的语法分析,对黎氏的图解法进行了简化,称为“加线法”,由来又经暂拟系统发展而固定下来。其基本做法是:(定) 主 状 谓 (定) 宾例如:那个人已经写完了三封信了。(那个)人已经写了(三封)信了。(三)析句过程 后来的句子成分分析的析句过程被邢福义先生归纳为两句话,八个字:“两心相照,非心向心。”1.所谓“两心相照”,指的是分析句子,首先要认定并找出句子的核心成分主语和谓语。暂拟系统说:“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表示谓语说的是谁或者什么;谓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表示主语怎么样或者是什么”,二者缺一则难以构成完整的句子。2.“非心向心”,说的是,先找到句子的核心成分主语、谓语后,再看动词的性质决定是否带了宾语,然后依次将各种非核心成分添加在各自的核心成分之上。暂拟系统说:“构成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是主语和谓语,句子里又可以有四种次要成分:定语、状语、宾语、补语。被定语修饰或限制的名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