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特色专题14突破图表专项6地质图的判读课件

上传人:1518****093 文档编号:561079254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PPTX 页数:24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特色专题14突破图表专项6地质图的判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特色专题14突破图表专项6地质图的判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特色专题14突破图表专项6地质图的判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特色专题14突破图表专项6地质图的判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特色专题14突破图表专项6地质图的判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特色专题14突破图表专项6地质图的判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特色专题14突破图表专项6地质图的判读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突破突破图表专项图表专项6 6 地质图的判读地质图的判读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1)根据地层的层序判断。沉积岩是受外力作用沉积而成,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2)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判断。岩浆岩与沉积岩的新老关系可以根据二者的相对位置关系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3)根据地质年代顺序和化石判断。地质年代顺序: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2、。化石: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海生藻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4)根据与海岭的远近关系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2判断地质构造(1)岩层连续且弯曲为褶皱。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2)岩层不连续且有明显位移为断层。3判断岩层形成环境和地壳运动(1)沉积环境:地层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层形成时是海洋环境。沉积岩层中有煤、石油

3、,反映出该岩层形成在暖湿的气候环境,曾经有过森林或其他丰富的有机物质来源;含有珊瑚化石的石灰岩反映出温暖的浅海环境。(2)地壳下沉:地层呈水平状态,且从下至上由老至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明显变化。(3)水平运动:若岩层出现弯曲、倾斜甚至颠倒,或岩层出现不连续,说明岩层形成后,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或断层。(4)垂直运动:如果岩层断裂形成断层而未发生弯曲变形,说明该地经历了垂直运动。(5)岩层缺失:某种地层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当时地壳隆起,地势升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隆起后被外力侵蚀;三是当时气候变化,没有沉积物来源。(6)侵蚀面:若有明显的侵

4、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地壳抬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盖新的岩层,说明之后该地又经历了地壳下沉和沉积作用。(7)岩浆活动:若地层中有侵入岩或喷出岩,说明该地发生了岩浆活动。4判断地貌类型根据地势起伏、等高线特征和地质构造,判断地貌类型,如背斜山、向斜谷、背斜谷、向斜山、断块山、陡崖等。(2021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地形图,图中断层附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上升,西侧相对下降。据此完成(1)(2)题。(1)该溪流()A流向为自南向北B侵蚀地表,形成断层C晚于白垩纪形成D西岸平坦,东岸陡峭(2)甲、乙两地之间地层剖面示意图最有可能是()ABCD判读流程文字信息获取图中_附

5、近有一条溪流。断层东侧相对_,西侧相对_,说明河流的产生与断层有关。断层上升下降图表信息获取早北南背斜三四鄂西渝东区是地质构造复杂区,下图为鄂西渝东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AH表示岩层,其中上构造层为陆相砂泥岩地层,其岩层形态与地面构造类似,断裂破坏作用较弱。中构造层主要是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该构造层断裂发育,具隆凹相间的结构特征。下构造层总体表现为构造宽缓,断裂相对不发育。据此完成13题。1图中地貌主体所属构造地貌为()A背斜山B断块山C背斜谷D向斜山解析:从岩层走向看,图中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从地貌上看,根据材料中提到岩层形态与地面构造类似,可判断地貌主体所属构造地貌为背斜山

6、,A正确。2下列地理要素或现象最先形成的是()A上构造分布的柔性岩层B中构造中形成的断层C下构造中形成的断层D下构造分布的刚性岩层解析:图中岩石均为沉积岩,根据沉积岩的沉积顺序,越在底部越先沉积,所以下构造中的岩层是最先形成的。下构造中的岩层形成后,在其上方覆盖了中构造的岩层,接着经历了断层活动,产生了六个断层,后来地壳抬升,在中构造的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上覆盖了上构造中的陆相砂泥岩地层,而后发生褶皱。所以最先形成的是下构造中的刚性岩层,D正确。3由图可知,柔性地层厚度纵向上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因素及表现最可能是()A埋藏深度F层埋深浅,压力小,厚度最大B岩性差异G层岩性最为柔软,厚度

7、最小C沉积环境C层沉积环境最好,沉积厚度最大D.外力作用G层靠近地表,被外力剥蚀,厚度最小解析:影响沉积岩厚度的因素主要有沉积环境、沉积物的来源、外力剥蚀等。结合图中可知,三个柔性岩层中C最厚,F居中,G最薄。根据材料中提到,中构造中的岩层是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地层,说明在中构造的岩层形成时,当地应是海洋环境,海拔较低,沉积环境最好,沉积物最厚,C正确;F层不是最厚的,A错误;三个岩层都是柔性岩层,不能具体判断哪个岩层更软,B错误;G层没有出露地表,因此没有受到外力的侵蚀,D错误。不整合面指上下地层间有沉积间断或缺失的地层界面。某区域经历多次地质事件,出露中生代和晚古生代地层。下图为该区域地形

8、地质图及部分地质年代简表。据此完成46题。4下列地层界面为不整合面的是()AK1K2BC1C2CC3P1DP1K1解析:据图分析可知,P1地层对应二叠纪早期,K1地层对应白垩纪早期,两个地质年代中间相差三叠纪和侏罗纪,而且在这两个地层之间没有其他地质时期的地层存在,所以出现了不整合面,D正确。5该区域经历的显著地壳抬升运动至少有()A1次B2次C3次D4次解析:沉积岩的岩层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中生代和晚古生代都是古地质时期,这两个地质时期的地层应在地下,但现在出露于地表,首先说明地壳抬升了2次。另外据上题分析得知在P1K1之间有不整合面,这说明在P1对应的二叠纪时期地层抬升到了地表,并且地势较高,无法接收之后时期的沉积物堆积,所以造成由P1到K1的地层缺失。由此推断该区域经历的显著地壳抬升运动至少有3次,C正确。6下列四幅剖面图中,与甲乙剖面相符的是()解析:如图示甲乙剖面之间经过两次河流,而河流所在河谷地区地势相对周边地区较低,也就是说该剖面线应有两处较为明显的相邻海拔低值区域,B、C图中只有一处,错误;据图示的地质年代表可知P1地层早于P2地层,所以正常的地层应是P2在P1之上,C2在C1之上,A正确,D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