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工作.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1078933 上传时间:2023-12-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社会工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儿童社会工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儿童社会工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儿童社会工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儿童社会工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社会工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社会工作.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儿童社会工作目标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学时:4学时引例:W是一个8岁男孩,读小学二年级,父母在一年前离婚,他跟随父亲一同生活,偶尔回去母亲那里住上一段时间。父亲觉得亏欠了孩子,总是尽量满足物质上的要求,希望以此弥补父母责任和亲职角色的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使W生活在纵容、顺从、娇惯的家庭环境中。学校老师认为它顽劣异常,指出他经常作出一些危险性的动作,有暴力倾向。显然,W除了问题,他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也没有达到学校老师的期望;它可能存在情绪方面的困扰,也可能有其他方面的困难。为了帮助W,班主任介绍学校社会工作者李老师来看他,经过初步接触后李老师决定要帮助W,需要了解很多事情,包括父母离婚

2、队W的影响、与父亲的关系、同学对W的接纳等。 李老师将要开始的帮助W的工作包含了许多有关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与儿童身心发展关系的知识,这些知识帮助李老师去了解W的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些问题与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以及需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帮助W等。这些工作所涉及的内容都属于儿童社会工作的范畴。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概述 一、儿童年龄的界定 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的特征,以及我国儿童工作的具体情况,我们将儿童的年龄界定为014岁。这种界定主要基于下述考虑: 第一,儿童是人生中处于不成熟的年龄阶段,虽然近年来儿童少年的青春期有所提前,但就普遍情况来说,我国儿童的青春期约在1314岁

3、之间,特别是南通,其青春期大约在14岁左右,这样,将儿童年龄阶段界定为014岁,比较符合我国儿童的实际情况。第二,我国青年、少年、儿童工作在体制上划分为三个阶段:05岁主要由全国的妇联组织负责,在各地的妇联组织中设立有专门的儿童工作部门,614岁主要由共青团组织负责,在共青团组织里建有少年儿童工作部,14岁以上为共青团组织的工作对象。将儿童年龄界定为14岁有利于和实际工作的接轨。二、儿童发展的阶段特点 儿童社会工作是运用适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工作方法,以儿童为工作对象,致力于解决儿童问题与改善、提高儿童福利,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一项专业工作。 因此,儿童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就不仅包括社会工作

4、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工作方法与技巧,还应该包括其他专业与非专业的,但适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工作方法。方法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一方面,预防儿童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障碍;另一方面,促使儿童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简言之,就是解决儿童的问题,提高、改善他们 的福利,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法的选择必须为目标服务。儿童社会工作是以整体儿童为工作对象,不仅包括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而且也包括其他正常儿童。因此,家庭成员常成为儿童社工介入的对象。儿童社会工作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动员与儿童有关的一切资源,根据儿童所处的不同阶段,给予特殊的必要的帮助,激发儿童自我发展与成长的

5、潜能。父母、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组织都是关心儿童和保护儿童的主体。对于儿童的阶段年龄的划分并无固定的标准,但将11、12岁以下的孩子归为儿童,并无太多争议。我们根据埃里克逊的自我发展理论,将儿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018个月左右是婴儿期。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不信任感阶段。基本信任即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的需要保持一致。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感到所处的环境是安全的,周围的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会扩展到对一般人的信任。倘若爱与激励的需求能获得满足,则发展出信任的意识;相反,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则发展出不信任,以致

6、会影响到下一阶段顺利发展。从18个月到3、4岁是童年期,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此时,特别需要父母及其他成人的支持、鼓励和表扬,若允许此期的儿童探索,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对于他们的意志力的培养很有助益,使其获得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发展出独立意识;但如果成人处处包办或过分严厉,事事禁止儿童,儿童则会感觉羞耻及疑虑,失去自信,使其有一直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和羞耻感。4到5岁是学前期,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肌肉运动和言语能力发展很快,个体对周围环境

7、充满了好奇心。成人应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其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的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不嘲笑、不禁止和不指责。儿童的主动性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学龄前的儿童若能有机会照自己的意见设计游戏,筹划一些事情努力达到目标,他就会发展创造力或主动性;但若成人采用否定和压制的态度对待儿童,则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或笨拙的、讨厌的,会有罪恶感或自我概念变坏,导致他们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这种感觉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6到11、12岁是学龄初期,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的阶段。此时,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里的教师。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

8、需要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助和赞扬,以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在学校学习知识技巧及与同伴相处是此期的重要任务,儿童面对压力能不气馁接受挑战,建立一种勤奋的行为模式;相反,如果成人将孩子的勤奋行为看成捣乱,则会使孩子形成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会阻碍日后的发展。所以,应鼓励孩子努力完成任务,获得成功,激发他们的勤奋感和竞争心。总的来讲,儿童期的未成年人,在人体结构上还未成熟;各脏器功能不完备,力量弱小,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并且思维能力、认识和判断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局限,自我生存和自我防御能力较差,任何不良的物质因素或精神因素的侵入,都极易造成对他们的身心伤害。同时对成年人

9、具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三、儿童的心理社会问题儿童的心理社会问题主要有三类:行为、情绪和功能发育不足或迟缓,表现为情绪障碍、行为和学习的偏差。行为问题包括违纪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如说谎、偷窃、攻击性行为、不听管教、偷窃、逃学、离家、捣乱和破坏性行为等;还包括人际交往问题:包括“难养儿”综合症、违拗、任性与暴怒等。 情绪障碍:如恐惧、焦虑、抑郁、强迫观念、疑病症等症状,精神障碍、神经性厌食、孤独症、抑郁症、分裂症等。情绪问题,又称神经症问题。 功能发育迟缓。分为:生理功能紊乱,包括食欲异常、入睡困难、性困惑、遗尿症等。习惯性异常动作:包括躯体的大运动和局部的小动作,习惯性痉挛、吮指、啃指甲等。语言问题:

10、包括说话迟、咬音不正、口吃等。说话与语言发育障碍,在儿童中约占 15,男女儿童的口吃各占4与2(大约在25岁),此外还有大约310的儿童虽然智力正常,但阅读能力发展迟缓。这类功能发育迟缓的情况通常男孩多于女孩。 上述儿童心理卫生问题表现形式多样,在小学生中常见的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咬指甲、咬其他物品、口吃、口齿不清、遗尿、偏食、依赖性、任性、说谎、骂人、打架、逃学、学习困难等。这些均属于轻微问题,男多于女,且以910岁组高于其他年龄组。1影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因素 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既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又受后天环境条件的制约。两者相辅相成,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后者将前者的可能性

11、变为现实。 考虑到先天遗传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影响,应注意避免近亲婚配、高龄妊娠、孕妇饮酒、孕妇吸烟、孕妇吸毒,并尽可能避免孕期刺激性生活事件及不良的情绪反应对胎儿的身心发育的影响。另外,研究发现:出生季节、胎次、生产情况、出生时体重等均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影响。 影响儿童心理的环境因素有:早期教育。经研究发现,人学早有利于智力发展,入学年龄在56岁为宜。家庭教育与学前教 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适时地抓住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年龄是非常重要的。父母文化、职业的影响。提高父母本身的文化素养对提高子女的智力是有一定益处的。经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高级技术人员的子女智商明显高于普通工农子女。业余爱好的影

12、响。有业余爱好的儿童智商显著高于无爱好者;噪声对思维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经常暴露在噪声中的学生,其思维能力比无噪音干扰的学生要差。微量元素锌对智力的影响。锌缺乏可以引起智力低下,体格发育不良。性别差异。男生的知识保持与广度,领悟力与判断力、视觉记忆、分析、理解与综合能力方面比女生强;而女生短时记忆能力较男生强。营养。营养是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胎龄18周到2周岁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妊娠3个月到出生后6个月,如果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热量摄入不足,将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及日后的学习。研究表明,蛋白质有助于长期记忆,糖则有助于近期记忆。重金属污染。孕期铅中毒及婴幼儿过多地接触铝可导致精

13、神发育迟滞,即使最低限度地接触铅也会抑制儿童的智力。此外,接触镉、汞等也会对智力发展起抑制作用。非智力等其他因素,如兴趣、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意志、教师和家长的期望等对儿童的心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影响儿童社会工作的因素政治因素。建国以后,我国长期以来,在宏观政策层面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高度关注,使得我国儿童的生存状态大为改观,婴儿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国家为改善儿童的福利状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了众多机构,从而确实保护了儿童的权益。经济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儿童福利的改善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由

14、于市场机制的建立,竞争日趋激烈,功利化的社会环境给儿童的健康成长蒙上了阴影,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使儿童社会工作受到冲击。 文化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的主导文化促进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建国后,一直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近年来,一些西方的腐朽文化侵入我国,污染了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环境。人口变化因素。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我国的长期推行,人口膨胀的趋势得到初步的遏制,核心家庭急剧增加,独生子女减轻了父母养育子女的压力,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独生子女的孤独、过度溺爱等。贫困人口的多生,加剧了他们的贫困,也为其子女的成长带来了经济困难。社会因素。离婚、失业等社会现象日益增多;家庭暴力、虐儿现象屡见不鲜;歧视

15、、溺婴、失学、拐卖儿童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妨碍了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甚至危及其生命。三、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就是要根据儿童成长过程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针对儿童可能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一系列社会工作,以改善和提高儿童的福祉。1普通儿童社会工作。普通儿童社会工作的对象是社会或社区儿童整体,根据儿童发展的普遍特点,致力于促进儿童在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健康发展。根据联合国1989年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益公约序言及第3条第1款的规定:儿童有权享受特别照料和协助。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作为家庭成员特别是儿童的成长和幸福的自然环境,应获得必要的保护和

16、协助,以充分负起它的社会责任。关于儿童的一切行动,不论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政府机构或立法机构,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因此,围绕使儿童获得最大权益,社会工作者应依据专业工作方法开展如下几方面的社会工作。促进有关儿童福利的立法。社会工作者在自己的专业工作实践中,易于发现儿童福利方面存在的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制定计划和方案。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国家立法或地区、部门的政策制定中起促进和倡导作用,为儿童福利状况的改善和提高提供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促进儿童保健,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在联合国儿童权益公约第19条规定: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的立法、行政、社会和教育措施,保护儿童在受父母、法定监护人或其他任何负责照顾儿童的人的照料时,不致受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残、伤害或凌辱,忽视或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