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10课三国至隋唐的国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课件

上传人:1518****093 文档编号:561078844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PPTX 页数:49 大小:2.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10课三国至隋唐的国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10课三国至隋唐的国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10课三国至隋唐的国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10课三国至隋唐的国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10课三国至隋唐的国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10课三国至隋唐的国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二中华文明的融合繁荣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__三国至隋唐时期第10课三国至隋唐的国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1010课三国至隋唐的国家社会治课三国至隋唐的国家社会治理、经济生活理、经济生活【考点定位】(1)魏晋至隋唐政治制度、选官和监察制度的演变。(2)魏晋至隋唐法律与教化、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3)唐代边疆治理与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4)魏晋至隋唐社会经济、商路贸易与社会生活变化。01整合整合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一、魏晋至隋唐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政治制度。(1)中枢机构:隋唐实行_,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三省六部制确立,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隋至唐初:实行州、县二级制,后来变成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部分_拥兵

2、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三省六部制节度使2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魏晋南北朝:采用_选拔管理,官员的考核大都流于形式。隋唐:实行_。隋唐时期以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小练1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提示科举制以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程序严密,体现了公开、公平、客观的原则。官员选拔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加强了中央集权。(2)官员管理: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_为标准。(3)监察体系:隋唐_为最高监察机构,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小练2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皆由中央任

3、命。谈谈隋唐时期地方官员任用上的变化对中央集权有什么样的影响。提示隋唐各级长官的僚属皆由吏部任命和考核,对官员的管理更加严格,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才能御史台3法律与教化。(1)法律。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唐高宗时期:_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_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2)教化方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4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社会治理。户籍制度:隋“_”,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基层管理: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

4、、村正;实行_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大索貌阅邻保(2)社会救济。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官方储备,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唐朝设养病坊,是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二、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民族关系。(1)隋朝。民族关系: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加强对_各族的治理;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边疆管理:推行_,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岭南地区郡县制(2)唐朝。民族关系。西北各族 称唐太宗为“_”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数次会盟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边疆管理:主要机构是

5、大都护府、_、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天可汗都督府2对外交往。(1)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西域商路畅通,海路交流活跃。(2)日本向唐朝派_,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3)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遣唐使小练3唐朝礼宾图壁画主要描绘了鸿胪寺官员接待外来宾客的场景。这幅图说明了什么?提示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外交流。三、魏晋至隋唐的经济与社会生活1农业生产:秦汉至隋唐时期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_的农业技术体

6、系。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1)生产工具。农业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_制作的农具。东汉末期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主要用人力;唐代出现_手工业南朝:工匠已经懂得把坯件放在_中。唐宋: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烧制好的黏土块_精耕细作灌钢法筒车匣钵支钉(2)劳作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_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3商业贸易。(1)贸易:唐朝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2)信贷:唐代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_”。小练4当铺兴起于南北朝,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当时的当铺主要经营哪些业务?提示主营抵押小额贷款,兼营货币兑换。坞堡飞钱4交通发展。(1)隋朝:大运河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2

7、)唐朝:驿道以_为中心向各方辐射。长安探究探究 关键能力关键能力02主题一体系与保障三国至隋唐政治、法律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术观点魏晋至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史料东汉中平五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才发展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从而使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由州、县两级制转变为道、州、县三级制。摘编自梁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述论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特点与原因。提示特点:建立了统一的地方行政区划;形成了三级地方管理体制

8、;注重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原因:国家疆域的扩大;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时空观念、历史解释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历程(1)对地方行政层级进行调整: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设道作为监察区,后来道逐渐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2)削弱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废除地方自辟属吏制度,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3)设置节度使: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4)藩镇割据: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唐朝由盛转衰。节度使管辖区域大,在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在经济上拥有财权

9、,在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学者研究先秦至隋唐法律制度的演变特点史料一周代形成了以维护宗法制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和相应的典章制度,并使全部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都纳入礼的范畴。在司法实践中,刑罚与礼互不相属。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制定的成文法开始居于法律规范体系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各种社会行为“皆有法式”“事皆决于法”,礼被排斥在法之外。汉儒以引经注律、经义决狱的方式,“将礼的精神和内容窜入法家所拟定的法律里”,开启了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进程。这个过程经过魏晋南北朝至唐律“一准乎礼”而告完成。摘编自谢作中国古代礼法关系的演进史料二唐太宗时期修订成贞观律,“比古死刑,殆除其半”,相较隋代旧律,变重为轻者

10、不可胜记。高宗年间修订的唐律疏议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原则,将谋反列为“十恶”之首,规定妻殴夫量刑重于夫殴妻等。唐律总计十二篇五百零二条,其简约性即便是明清律例也望尘莫及被后世各朝奉为修法立制的楷模。摘编自曾宪义中国法制史(1)根据史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礼法关系。提示西周时期,以礼规范全部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礼法互不相属;春秋战国时期,以法规范各种社会行为,礼被排斥在法之外;汉代以来,法律儒家化。(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前代相比,唐初法律有哪些发展变化?提示立法宽简、刑罚较轻;与儒家伦理相结合;科条简约、规范详备。历史解释古代法律儒家化的三个阶段(1

11、)汉代“引礼入法”:法律儒家化的发端。为了使儒家思想成为真正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者通过“春秋决狱”“引经注律”“引经决狱”和“刑罚适用”原则的儒家化等途径,做到“引礼入法”,逐渐实现儒家思想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代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2)三国两晋南北朝“纳礼入律”:法律儒家化的完善。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儒家思想指导立法并将儒家思想法律化,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实现“纳礼入律”。(3)隋唐时期:儒法合流,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最后完成阶段。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被全面地反映在一部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唐律疏议中,唐律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形成了儒法合流的法律体系

12、。主题二发展与繁荣三国至隋唐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学者研究魏晋至隋唐的人口迁徙与区域经济发展史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间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为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据曹文柱乾坤众生整理史料二汉朝长江流域仍是“江南卑湿(地势低下潮湿)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锄草的工具)”。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沿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

13、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转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1)根据史料一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口迁徙的两大趋势,并分析其原因。简要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对隋唐的影响。提示趋势及原因:一是中原人口南迁,主要原因是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二是北方和西部少数民族内迁,主要原因是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的吸引。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为隋唐重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奠定了基础。(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南方经济开发的历史进程并简要分析其

14、原因。提示进程:汉朝时,江南地广人稀,经济落后;汉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南朝时,江南成为稻米之乡;隋唐时期,长江流域山地得到开发。原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民大量南迁;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学术研究魏晋时期的庄园经济史料魏晋时期的庄园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期,一方面是社会的动荡加快了地方豪强聚族而居另一方面是士族渡江之后,在政治上的地位日益显赫,拥有了大规模的土地和数量庞大的依附人口。士族地主建立的庄园把大量的流民招揽进来,使他们成为佃农,在庄园的土地上从事生产。与此同时,流民南迁,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南方,庄园主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

15、,推广了水利兴修,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摘编自乡村振兴:从魏晋时期士族庄园与中世纪西欧庄园中寻找启示根据史料,指出魏晋时期庄园经济发展到顶峰的原因和历史作用。提示原因:社会动荡,豪强聚族而居;士族政治地位显赫,占有大量土地。作用:稳定了社会秩序,发展了社会生产,使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秦汉时期江南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动乱多发生在北方,且持续时间长,而南方相对安定。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2)庄园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

16、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战乱破坏了城市和自然经济。(4)民族交融促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图证历史唐朝的城市布局与商业发展史料下面为唐朝长安城东市、西市示意图。(注:市署为政府管理商业的机构,常平仓、平准署是隶属中央的派驻机构,邸店是专供商人存货、交易和居住的地方)根据示意图文,指出唐长安城内东、西两市布局的相同之处。这反映了唐代城市商业管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提示相同之处:整体上规划齐整;市的中部设管理机构;四角设邸店,店铺商行分布四周,同类商行分布相对集中。特点:市坊分开,严格管理。研练研练 重点考题重点考题03命题点1唐代商业契约的特点(2023高考江苏卷)唐杂令规定,公私借贷可自行签订契约,官府不干涉,但利息总量不得超过本金一倍。唐敬宗发布敕文,对“出利过本两倍”的私债,官府不负责追讨超过法定利率的债务。由此可知()A暂时放松重农抑商的政策B禁止民间的资本性借贷活动C保障借贷主体和适当权益D通过法律手段调整人身关系解析:材料中唐代政府对公私借贷的规定,体现了对借贷主体的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