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最后一课-语文(正式版).doc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1074993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 页数:108 大小:4.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考前最后一课-语文(正式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高考考前最后一课-语文(正式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高考考前最后一课-语文(正式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高考考前最后一课-语文(正式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高考考前最后一课-语文(正式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考前最后一课-语文(正式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考前最后一课-语文(正式版).doc(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目 录考前预测篇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4三、传记类文本阅读7四、小说类文本阅读10五、散文类文本阅读15六、文言文阅读20七、古代诗歌阅读24八、语言文字运用27九、作文41考前技巧篇论述类文本阅读篇53实用类文本阅读篇54(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54(二)传记类文本阅读56文学类文本阅读篇60(一)小说阅读60(二)散文阅读61文言文阅读篇62古代诗歌阅读篇63名句默写篇66语言文字运用篇66作文篇74考时注意篇高考获胜第一步:培养健康心理79送给考生的高考小贴士81终极考问:遇上不会做的题怎么办?83考后心理篇7种方法舒缓考生大考后心理压力85考后提醒:高考结束适当娱乐

2、可以放松不可放纵86终极押题篇2020年高考终极押题卷(试卷)872020年高考终极押题卷(全解全析)98【考前预测篇】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华文化很注重中庸之道。国家太大,治理需要依靠精英,这样的精英有一个特点,在孔子那里就是讲求“中庸”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我称之为中庸理性主义,既不要过于峻急,也不要过于迟缓,应当恰到好处,掌握分寸,留有余地。论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恰如其分。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他只是说“如浮云”,像浮云那样一晃而过,并没有说其他丑恶的词,这体现了孔子语言的分寸感。在孟子的时代,认为精英就当如“富贵

3、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庄子是从另外的角度说的,他强调有至人,有真人。中华文化很早就提出“化”的观点,周易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什么事情碰到钉子,无计可施了,这就是“穷”,穷就要变,变了才有出路,才可维持下来。到了庄子的时代,更喜欢用的字是“化”与时俱化。“化”与“变”相比,有些悄悄发生变化的意思。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中华文化讲仁义道德、一和同、天下定于一、吾道一以贯之,似乎很呆板。其实中华文化一点儿都不呆板,比如中国人承认有多种多样的选择性。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o”如果我没有条件,我就把自己管好了,如果我有条件了,我就为天下百姓与君王效劳。孙子说:“

4、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充分理解善战的人,永远不会让自己变成殉葬者。孟子评价孔子,说他是“圣之时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千变万化,民不聊生,国无宁日,孔子如果不随时调整自己,把握分寸的话,他早就灭亡了。老庄主张以退为进、以弱胜强、以无胜有。老子甚至主张,柔弱是生命的特色,坚强是死亡的特色。当然,这个说法我们是存疑的。但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僵硬的文化。20世纪后半期,当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入改革的时候,西方的一些政要,比如撒切尔夫人,基辛格等人都对某些国家的改革不看好,而上述这些人却说,改革唯一可能成功的是中国,原因之一是中国有独特的文化,该坚持的继续坚持,该改革的

5、就改革,化之于无形。全世界能够迈开这么大步子进行改革开放而又保持稳定局面的,只有中国。我们当然不能无原则地自我吹捧,但中华文化适应调整,变化的能力,统筹兼顾、面面俱到的能力,世界上罕有其匹,这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特点。如今,我们更可以在中华文化传统和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当下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时势,推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我们美好的生活,实现我们的中国梦。(选自王蒙道通为一从传统经典看中华文化的特点,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治理大国的精英往往都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在国家治理中特别讲求掌握分寸,留有余地。B中华文化中“变”“化”的

6、思想表现为有所坚守但从不僵化,能够随时调整自己,进行多样化选择。C孔子鄙弃不义得来的富贵,但只说“如浮云”而没用丑恶的词,这形成了论语注意分寸的特点。D作者也主张做事要恰到好处,峻急迟缓不能过度,和孔子相比,他更多了一点理性主义色彩。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阐释了中华文化调整变化,统筹兼顾的特点,全文为分总结构,段为并列关系,第段是总写。B第段引用孟子对孔子“圣之时者”的评价来论证“中庸之道”和“穷通变化”两者是相通的。C第段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手法,突出了“中庸之道”和“穷通变化”带来的文化优越性。D文章最后指出我们应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在

7、世界发展新时势下的积极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用孙子关于“善战”的话是要告诫人们,只有训练矫健勇猛之士,才能立于不败之地。B作者对老子和庄子的一些主张存有疑问,但不否认它们从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变化之道。C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点难以比拟并非自我吹捧,新时期既要大力传承传统文化,又要注意与时俱进。D20世纪后半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改革成功,原因就在于我国拥有“化之于无形”的独特文化。【答案】1B2D3C【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

8、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治理大国的精英往往都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理解错误。原文说“治理大国的精英”在孔子那里讲求“中庸”,但在孟子,庄子等那里又有其他的主张。C项,“这形成了论语注意分寸的特点”错,原文是“这体现了孔子语言的分寸感”。D项,“他更多了一点理性主义色彩”理解错误。原文是“我称之为中庸理性主义”,并非“多了一点理性主义色彩”。故选B。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

9、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分总结构”错,段不是并列关系,第段也不是总写。B项,“论证中庸之道和穷通变化两者是相通的”分析错误。引用孟子对孔子“圣之时者”的评价是用来论证中华文化讲求“穷通变化”的。C项,“对比论证的手法”错误,没有运用对比论证手法,第段也没有谈及“中庸之道”带来的文化优越性。故选D。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只有训练矫健勇猛之士”错误。由“充分理解善

10、战的人,永远不会让自己变成殉葬者。孔子如果不随时调整自己,把握分寸的话,他早就灭亡了”可知,“善战”不是指“训练矫健勇猛之士”。B项,“作者对老子和庄子的一些主张存有疑问”理解错误,作者存有疑问的只是老子“柔弱是生命的特色,坚强是死亡的特色”的说法。D项,“原因就在于我国拥有化之于无形的独特文化”理解片面,这只是西方的一些政要,比如撒切尔夫人,基辛格等人对中国改革可能成功的个人看法而已,且拥有“化之于无形”的独特文化只是我国改革成功的原因之一。故选C。【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11、。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材料一:新时代新技术为新医疗带来了无限可能,专家预言,人工智能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智能诊断、临床决策、精准治疗以及健康管理。在人工智能助力下,精通各种领域的“AI (人工智能)医生”会变为现实。用手机对准患病的

12、皮肤拍照,上传到图像识别系统后,即可对患者患上的皮肤病进行诊断,这并不是电影里的场景。目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已经研发出皮肤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建立皮肤病的辅助诊断模型,准确率超过85%。未来医院还将建立多发病常见病的临床辅助诊断模型,为临床医生提供辅助诊断,为群众就诊提供科学引导。随着科技发展,远程医疗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湘雅远程医疗平台“雅影肺管家”与2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联系,为多名来自基层的肺结节患者进行远程会诊,经过会诊的大部分肺结节患者留在了当地基层医院进行手术,避免了舟车劳顿之苦。(摘自新华网“AI医生出道”一“智慧医疗”让看病更简单)材料二: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将教师从批

13、改作业、阅卷工作中解放出来;通过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辅助教师进行口试测评、纠正学生的英语发音;通过人机交互技术,协助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开展的应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成熟,教育行业也开启了人工智能时代。相比于昔日的教学模式,如今的课堂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引起教育的一场革命。它改变着教育的生态、教育的环境、教育的方式、师生关系等等。”在今年的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如是说。这个判断也是业内的普遍共识。有关人士表示,教育行业将是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与此同时,AI+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其

14、颠覆性的产生尚需时间。(摘自工人日报AI+教育悄然融合 )材料三: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4.7万亿美元,保持全球第二大数字经体的地位。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已经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中国的数字经济将进入到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新阶段,将在人与智能机器交互方式上带来重大变革。比如,人们对手机依赖程度逐步降低。过去20年,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会逐步提升。未来20年,智能终端会超越手机的范围包括智能音箱、 智能穿戴设备等应用会逐渐普及,人们将会以更加自然的方式和智能机器交流。智能机器的服务内容会多样化。比如说智能音箱,基于语音交互技术,不方便使用手机的老人和孩子能方便使用,消

15、除了教字鸿沟。除了放音乐,它还能播视频、看直播、听故事、 查菜谱。未来, 人工智能会维生新业态。交通、 医疗、 城市安全、教育等,各个行业会快速地实现智能化,切实融入到人们的生活、生产中。比如,不久的将来,普通市民可以通过APP一键呼叫自动驾驶汽车。(根据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公开演讲整理编辑)材料四:人工智能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道治理考题。以无人驾驶技术为例,在全球范围内已出现多起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然而,并没有法律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当人们向算法让渡了部分决策权,也会让归责成为难题。事实上,如何对人工智能进行规范,在世界范围内还未形成共识。在不少国家,无人驾驶领域的立法一直在讨论中,看法不一;在中国,无人驾驶的汽车能否上路、是否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也引发了一系列讨论。欧盟最新发布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中,也没能对人工智能涉及的隐私风险、数据保护风险做出符合大众期待的回应。每当一种新技术出现,都会有关于旧的治理规则是否适用、是否需要升级,以及是否需要制定新的治理规则的讨论。面对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引发的问题,如何用法律条文探寻最佳应对方案、凝聚对未来的共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