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1069675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其次课?百舸争流的思想?教学设计【课标再现】内容目标提示与建议一、生活才智与时代精神1.2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说明哲学的根本问题。 古今中外很多闻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哲学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不同。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 聚集资料:哲学的根本问题与生活休戚相关。一、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哲学的根本问题及其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2哲学根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3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

2、斗争仅具有附属的意义1学会判定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或是唯心主义的2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根本形态3区分唯心主义的两种根本形态4哲学的根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二实力目标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实力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根本问题理论相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实力三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目标1对世界的不同相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开展,我们应当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相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二、教学重难点三、课时支配4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

3、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那么在哲学探讨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很多问题上,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开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根本问题呢?假如有,应当是什么呢?为什么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预习其次课第一框题哲学的根本问题。【新课教学】探究活动1教材第10页:探究提示:哲学要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要答复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相识问题,用中国哲学的概念来表述就是天与人、道与器、名与实、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知与行等关系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哲学的根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

4、根本问题1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在生活中也就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留意搭配,如不能说“思维和物质的关系。2哲学根本问题的内容资料:形神关系的论战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萧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他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一般官员范缜自告奋勇,指出“形存那么神存,形谢那么神灭。他认为,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附属于形体,形体存在那么精神存在,形体死亡那么精神消逝。他把萧子良等一帮王公名流驳得张口结舌。萧子良几次组织人马与他辩论,都被他驳倒。萧子良无可奈何,派人对他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不怕得不到高官,为什么发表这种违反

5、潮流的言论呢?你应当赶快放弃你的言论。范缜听后,哈哈大笑:要我范缜“卖论求官,那我早就是“高官了!提出问题:这里的“形指的是什么,“神指的是什么?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形和“神的关系应当怎样?“形和“神的关系提示了什么样的哲学问题? 引导学生进展思索和争论。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确在这场形神关系的论战中,所谓人的形体指的是物质存在的东西,所谓精神指的是思维意识现象。所谓形神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根本问题。哲学上讲的是物质和意识谁先谁后、谁确定谁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确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根本派别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

6、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答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A.凡认为存在确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B.凡认为思维确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庄子梦蝶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次在大树下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突然狂风大作,暴雨袭来,庄子飞来飞去无处躲藏。吓醒过来原来是一场梦。醒来后提出了一个闻名的问题:“终究是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依据常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我就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这个真实的生活决不是梦。可是哲学家偏要问:你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你终究凭什么来区分梦和真实?因此,庄子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

7、特别重要的哲学问题: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实世界终究是否真的存在着?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按庄子的观点,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行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以及我们四周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挚友惠施一起外出漫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游戏,逍遥自由,好不满意,于是庄子说,“你看,鱼是多么欢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欢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欢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欢乐不欢乐呢

8、?依据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欢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相识的东西了。这就反映了哲学根本问题的其次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答复:一是认为事物是可以相识的,一是认为事物是不行以相识的。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相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方面的不同答复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行知论A.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相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明。举例:马克思主义主见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行相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相识的事物。B.不行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举例: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所

9、能相识的只是自己的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相识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行知的。德国哲学家康德成认有客观世界即“自由之物存在,并认为是它引起人们的感觉,但人限于相识实力只能相识“自由之物引起的感觉,不能相识“自由之物本身。缺陷:这种观点无视了社会实践的开展和人类的相识实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在可知论内部,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又有本质的区分:唯物主义可知论是从唯物主义的根本前提动身,得出物质世界是可知的;唯心主义可知论那么是从唯心主义的根本前提动身,得出精神世界是可知的。留意:哲学的根本问题是用来划分哲学派别的。在哲学上最根本的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

10、主义。可知论和不行知论不是哲学的根本派别,因此,不能用可知论和不行知论的关系来模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阵营。3如何相识哲学的根本问题两方面的关系?哲学的根本问题两方面是严密联系、不行分割的。从理论上看,尽管哲学根本问题的两方面在历史长河中可以发生探讨重点的转移,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其中第一方面是根本的,其次方面是附属的。首先,哲学根本问题第一方面的解决是其次方面问题解决的前提和根底,其次方面内容是第一方面的绽开和深化。对哲学根本问题的其次个方面的正确解决有赖于对哲学根本问题第一方面的正确解决。例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如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在相识论上都成认世界是可知的,

11、成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但是由于对哲学根本问题第一方面的答复迥然不同,所以对相识的对象、来源和相识本质的看法也就根本对立,所以我们不能离开哲学根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而孤立地相识哲学根本问题其次方面的内容。其次,哲学根本问题的其次方面的解决也影响哲学根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彻底解决。第一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被称为本体论,其次方面的内容在哲学上被称为相识论。相识论必需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动身点,相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在漫长的哲学开展过程中,各种哲学观点层出不穷,多数哲学流派形态各异,但全部哲学理论无非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探究活动2教材11页

12、老师提问:你是依据什么确定学习方案的?你的学习实际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处理学习方案和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时,如何表达了哲学的根本问题?学生答复后老师归纳得出: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根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需答复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需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答复举例: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首先要解决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成认物质第一性就是要强调自然和人的存在的客观性、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性不行回避,进而才会探讨如何敬重自然、满意人

13、的须要,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敬畏自然图腾崇拜的唯心主义和朴实唯物主义;掠夺自然人的崇拜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割裂人与自然关系的机械唯物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开展观反映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开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答复确定着各种哲学的根本性质和方向,确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答复举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确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就确定了他是唯物主义的哲学、确定了他对世界是怎样的联系、开展、冲突客观性、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确定个人,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等问题的答复。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复习提问】 同学们,上一框题我们学习了?哲学

14、的根本问题?,还记不记得1、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什么?2、哲学的根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学生答复答复后,老师总结:1、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2、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第一个问题的不同答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正是我们今日所要学习的内容。【新课导入】某位学者问一位民工:“你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追求什么?民工:“打工,家在深山里,追求富有。你追求什么?学者:“我追求精神的满意,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意,是唯物主义者。问题设置:你同意学者对唯物

15、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共同探讨答复:不同意。学者是依据自己的志向、立场来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而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问题的不同答复,或者说是物质与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确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确定物质。不能简简洁单地把追求物质满意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意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都有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追求,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意,马克思、毛泽东都是唯物主义者,他们的精神追求也是很高尚的;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是须要吃饭睡觉的,赚钱养家的。老师点拨:学者的观念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曲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意义上运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运用,假如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课本上12页的探究问题其实也是同样的问题。【新课教学】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