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考试重点终极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1067528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考试重点终极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针灸考试重点终极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针灸考试重点终极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针灸考试重点终极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针灸考试重点终极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考试重点终极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考试重点终极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肩解:肩后骨缝。缺盆: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等肺系疾 病及局部病证的穴位。髀枢:当股骨大转子部,环跳穴所在。灵枢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魏晋皇甫谧将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编撰成针 灸甲乙经共收录349个腧穴。唐孙思邈“明堂三人图”创用了 “阿是穴”和“指寸法”。北宋王惟一设计了两具铜人模型。金窦汉卿“八脉交会穴”“标幽赋”。针灸大成继针灸甲乙经后对针灸学的第三次总结,在杨继洲卫生针灸玄机秘 要基础上编成,361个穴。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 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

2、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 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 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是: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 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手太阴肺经一食指端 手阳明大肠经 鼻旁足阳明胃经 足大趾内端足太阴脾经 心中 手少 阴心经手小

3、指端手太阳小肠经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足少阴肾经胸中手厥 阴心包I经一无名指端 手少阳三焦经 目外眦 足少阳胆经 足大趾外端 足厥阴肝经 肺内 手 太阴肺经。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 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故称奇经,也称 别道奇行的经脉。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岀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 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阳脉之海: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阴脉之海:任脉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血海: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奇

4、经八脉的主要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降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 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 用。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共15条。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土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经筋 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灵枢 卫气“请言气街:胸有气街,腹有气街,头有气街,胫有气街” 四海:脑

5、为髓之海,胸为气之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灵枢 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的分类: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 阿是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 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腧穴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 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的和最基本的特点,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的体 现。如眼区周围的

6、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经穴均能治疗眼疾;胃脘部周围的中脘、 建里、梁门等经穴均能治疗胃痛;膝关节周围的鹤顶、膝眼等奇穴均能治疗膝关节疼痛。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十四经穴,尤其 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 部的局部病证,还能治疗本经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证,这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规律的反映。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所谓双向良性 调整作用,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 如腹泻时针天枢穴可止泻,便秘时针天枢穴可通便

7、;内关可治心动过缓,又可治疗心动过 速。腧穴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阑尾穴治疗阑 尾炎等。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 合。”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络穴: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 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背俞穴:脏腑之

8、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8个腧穴。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骨度分寸定位法:是指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 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常用骨度分寸:头面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大椎至后发际正中3;印堂 至大椎18;前额两发角之间9;耳后两乳突之间9。胸腹部: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9;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8;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 两乳头之间8。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9;肘横纹至腕

9、掌(背)侧横纹12。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又称 “指寸法”。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令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 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四指相并名曰“一夫”;用横指同身寸量取 腧穴,又名“一夫法”)。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共11穴。少商: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癫狂、昏迷。点刺出血。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共20穴,循行入下齿。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足阳明

10、冑经: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共45穴,循行入上齿。四白: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头维:当额角发迹上0.5寸,头正中线旁,距神庭4.5寸。天枢:脐中旁开2寸。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足太阳脾经: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共21穴,连舌本,散舌下。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孕妇禁针。大横:脐中旁开4寸。手少阴心经:起于极泉,止于少冲,共9穴。目系:指眼后与脑相连的组织。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共19穴,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共

11、67穴。睛明: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操作:嘱患者闭目,医者右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左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 寸。遇到阻力时,不宜强行进针,应改变进针方向或退针。不捻转,不提插。出针后按压 针孔片刻,以防出血。针具宜细,消毒宜严。禁灸。昆仑: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至阴: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治疗胎位不正。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止于俞府,共27穴,循喉咙,夹舌本。太溪: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手厥阴心包I经: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共9穴。曲泽:肘微屈,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共

12、23穴。支沟:治疗便秘。耳门: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足少阳胆经:起于童子髎,止于足窍阴,共44穴。听会: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率谷: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头临泣:目正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中点。风池 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 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肩井:治疗乳痈。孕妇禁针。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悬钟: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敦,止于期门,共14穴。在内踝上8寸处与足太阴相交而循行于其后 侧。太冲: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奇经

13、八脉:督脉:起于长强,止于龈交,28穴。大椎: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哑门 操作: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 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风府 操作: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 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神庭: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水沟: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任脉:起于会阴,止于承浆,共24穴。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神阙:脐窝中央。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

14、的中点处。天突 操作: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向下,紧靠胸骨柄后方刺入11.5寸。必须严 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以防刺伤肺和有关动静脉。常用奇穴:四神聪: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定喘:在背上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四缝:治疗小儿疳积。刺法: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双手进针法: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 入腧穴。夹持进针法:用严格消毒的左手拇食二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 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舒张进针法: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

15、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 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 体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 刺入,用于皮肤浅薄部位腧穴。角度:直刺,针与皮肤90度垂直刺入;斜刺,针与皮肤45度倾斜刺入;平刺,针与皮肤 15度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行针手法:提插法: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 捻转法: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循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方法,针刺不得 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以加强针 感,助气运行。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 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 已得气者可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 气的感应,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