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定)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1044353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献综述(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献综述(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献综述(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献综述(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献综述(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献综述(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题目文献综述前言(背景和研究意义)目前,物流产业在湖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我市物 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管理体制障碍、物流供需失衡、物流资源分散与重复 建设严重,资源的利用率和信息化水平低,这与湖州经济稳步快速推进的大环境极不协 调。加快我市物流资源整合,对于提升我市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市产业转型 升级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市场,我市的物流供需企业应如何借鉴 国际先进管理经验,使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理念、经营模式和技术手段,从真正意义上 得以实践。如何实现从专业化物流到社会物流资源整合并产生物流企业利益共生体联 盟,如何处理物流供需双

2、方的合作关系,如何建立物流资源协同运作模式,最大化降低 物流运作成本,已成为制约我市物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因此,探讨我市如 何进行物流资源整合的模式,以积极推进我市区域物流资源整合的研究十分重要。基于这一认识,课题将根据物流资源整合目前的研究基础以及物流资源整合的趋 势,在对物流资源整合明确界定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运用系统工程、协同管理理论、供 应链管理理论、制度经济学、管理学相结合的方法专门对物流资源整合及运作机制进行 研究和剖析,力求通过理论创新和学术研究的结合,现实探讨与实践应用的搭配,为加 速我市物流资源整合提供可行的整合模式、路径和具体的政策建议。这对于推进我市物 流供需市场

3、的资源得以进一步整合,充分挖掘我市行业(金属材料、装备制造、纺织、 建材、生物医药等)物流资源,培育行业物流需求市场,协调和改善行业物流供应链滞 后的市场现状并得到有效利用,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为物流供需企业打造更具有市场竞 争力的品牌,为全面推进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通过对我市物流资源整合模式问题的探讨,初步为我市物流资源整合提供了 一套行之有效的整合思路和策略,解决目前我市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普遍存在物流资源 整合能力不强的难题;第二,通过对我市物流资源整合状况的定量与模型分析,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有利于政府以新的思路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优化我市产业结构

4、,促进我市物流产业持续 健康的发展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主题(形式一)资源整合是当今物流界较为热门的话题。迄今为止,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物流资源 整合,主要有以下观点:王之泰在现代物流管理中解释了什么是物流资源整合,指 出了其重要性和意义,特别强调整合的本质是管理;王佐在论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 一文中把物流整合分为战术和战略层次,提出物流整合的基本内容,如客户资源整合、 能力资源整合和信息资源整合;黄国雄在其文现代物流的整合效应中,从大物流的 观点出发,认为物整合是物流企业对市场发展所具有的适应力、协调力和综合力的总和; 白雪洁在产业融合影响物流产业市场结构的路径及企业的应对策略一文中,剖析物 流产

5、业融合的几个特征;董千里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与资源整合一文中提出,区域 综合物流信平台是整合社会物流资源的重要手段;方虹在城市物流研究(2006) 书 中,从运营规模、管理方式等角度对城市物流整合模型做了分类。但对具体到哪个城市 更适合于哪种物流整合模型没有做更进一步的探讨;徐文静在物流战略规划与模式 中提出物流企业的物流资源整合基本上有两种:物流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整合以及物流 企业内外部物流资源整合,同时还指出目前在中国物流业,与物流有关的物流资源整合 的几种情况;何明坷在物流系统论中提出的物流要素集成化原理实际上就是物流资 源的整合原理,系统地分析了物流资源集成的动机、机制和结果;郝聚民提出

6、了第三方 物流的整合方法:以横向和纵向分别进行整合,横向整合以功能为主,纵向整合以规模 扩张和网络化为主;国外的物流学者也提出了物流资源整合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城市绿色物流系统研究。随着城市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与交通、大气环境、资源消耗 等发面的矛盾也日渐突出,绿色物流的研究由此展开。谷口荣一 (Eiichi Taniguchi)等学 者提出智能交通和电子商务以减少环境污染、优化城市交通的绿色物流。Dorothy Leonard从动态的角度概括了物流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的方法和过程,他认为物流企业资 源整合就是在发现和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物流企业资源整合的 经济学分析决策

7、措施,对物流企业内外的系统功能、实体资源、信息、网络要素以及其 他要素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评价,从而实现整体的最优化目标,并且通过动态的资源 整合检验和发展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主题(形式二)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上,目前所涉及的研究视角主要在四个领域,一 是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规制的研究;二是从生产者行为角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研 究;三是从生产组织角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四是从供应链管理视角对农产品质 量安全的研究。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规制研究。Arrow (1996)对政府对环境和健康进行安 全管制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结果得出实施食品安全规制企业的成本均

8、高于美国农业部 (USDA)预测的收益值,从而得出产品安全性会影响生产效率的结论;也有学者对食 品市场的政府干预持反对态度,认为食品质量安全有其特殊性,认为对于生产者而言, 同样具有信息不完全的苦衷,Anile( 1995)将食品质量安全的信息不对称分为“仅对 消费者的信息不完全” “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均不完全” Nelson(1970)以消费者获 得质量信息的途径,认为食品既是一种“经验品”,也是一种“信用品”。经验品是消费者 在购买之后才认识到的质量特性,是消费者经过长期购买所积累的经验才能判断出来 的;Grossman(1981)认为市场的信誉机制可以形成高质量对应高价格的均衡机制,不

9、需要政府来解决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国内理论界对有关农产品质量政府规制的研究主要有:周德翼(2002)认为食物危 险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在不对称信息掩护下,食品经营管理者“有法不依”,食品安全保证 是在政府管理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下企业加强管理的结果,政府的监管是食品质量安全保 证的关键;谢敏等(2002)从市场在解决公共品、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失效的角度, 分析了政府已有措施不能有效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健 全食品市场信息体系、食品监督管理体系以及借助媒体对公众进行教等一系列政策建 议;周应恒(2003)从经济学角度对现代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多层面分析,从其外 在表现、特

10、点、影响、发生机理到相关理论,初步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从中得出的基本 结论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现代生产和消费方式的产物,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目标应该 是食品风险最小化;李功奎和应瑞瑶(2004)认为,政府质量安全管理体制的薄弱是形成 “柠檬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解决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时,主要应靠政 府来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徐金海(2007)认为,食品质量属性决定了买卖双方对食品安全 信息拥有不对称,因此,强化政府监管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重要途径;王芳等(2008)基 于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经济学原因和公共利益理论,分析了政府规制的必要性;金发忠 (2004)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

11、、检测体系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体 系;周洁红(2006)提出要实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保护,加强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依法加 强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林闽钢等(2008)从规制理论的角度,分析 了社会转型期中国由于市场机制的缺陷和制度的不完善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由 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政府规制失灵所加剧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在食 品安全问题上成功规制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政府规制的对策建议;和 丽芬等(2010 )在对户蔬菜种植农户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考察了政府规制 对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影响。关于生产者行为角度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

12、。对于企业的食品安全提供动力, Buzby等(1999)提出企业质量管理动机模型,认为食品质量的售前要求和售后惩罚对 企业提供安全食品的动机具有影响;Henson(2001)等认为企业提供安全产品的动机也 受能否在消费者中提高声誉并带来收益的影响。而企业在规模、组织市场结构和企业管 理战略方面的行为对安全产品供给动机产生影响则由Shavell (1987)Annandale(2000) 人提及;Thomsem(2001)证明政府监督食品的召回时,企业具有安全食品投资的社会 成本内部化的动机;Havinga(2006)认为零售商设置较高标准的安全水平时,生产者 只能生产高标准水平的食品;我国学者

13、朱艳(2004)认为,农户具有有限理性,其行为 也遵守利益最大化原则。因此在生产决策过程中,会忽略影响农产品安全的其他因素, 因此要对农户进行教育、管理、监督,使其提供安全农产品;张耀刚(2004)分析了农 产品属于经验物品的前提下,一些农民在政府监督疏于防范的基础上自律性缺失,容易 发生逆向选择,以农户的投机所得、所受罚款以及政府的管理成本及罚款所得为博弈的 支付方矩阵,分析了农户的逆向行为;王书华Q004)通过对农户农药使用行为影响因 素的分析得出农户微观主体行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认为在信息沟通不畅的情况 下,农户对出售的和自用的农产品没有足够激励保证等同水平,导致商品化程度越高的

14、农产品农药使用越多;张云华(2004)分析了食品供应链中行为主体间在一次博弈、重 复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的战略选择,得出市场中常见的一次性市场交易中食品 供应链行为人会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而选择不合作的机会主义行为,但在无限期 的重复博弈中,食品链中的行为主体会达成一种合作均衡,从而实现食品供给的安全性; 孙世民(2005)在分析猪肉生产的两个关键主体(企业和养猪者)行为选择机理的基础 上,通过建立有限次重复动态博弈模型得出了双方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然后从影响因 素强弱程度的角度对定点屠宰、产销集团及“公司+基地+养猪户”等3种典型的猪肉生产 组织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产销集

15、团模式的猪肉质量最好,公司+基地+养猪 户模式次之,定点屠宰模式最差;孙世民(2004、2005)还分析了加工企业和养猪户的 选择行为,并对不同猪肉生产组织模式下猪肉的质量给予了评价,提出以大城市为主要 目标市场、大型猪肉加工企业为核心、适度规模养猪场为基本饲养单元、超市为销售商、 中介机构为保障、中高收入理性消费者为顾客,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相结合的猪肉 供应链,是当前和近期我国优质猪肉生产组织模式的有效选择;刘万利(2005)认为在 猪肉供应链这个长链条上,生猪生产和屠宰加工是质量安全控制的两个关键环节,对这 两个主体对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做了博弈分析。得出养猪户与屠宰加工企业之间的市场交

16、易具有“柠檬市场”的特征,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生猪质量的提高,同时对于小型的养猪 户来说,风险抵押金的数额不宜过高等结论;朱丽娟(2004)指出农户质量安全行为的 态度会受期望收益、产业化参与度、外部环境变量等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外部环境变量 和期望收益,这说明农户是非常理性的。在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农户的产业化参与行 为都不是个人决策的结果,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组织或集体的行为;农户参加产业化组织、 接受培训学习和获得认证情况对农户的质量安全行为影响最强烈;杨永亮(2005)对采 取追溯体系情况下农户的行为做了深入分析;杨万江(2006)以农户和关联企业为研究 对象,研究了安全农产品生产经济效益和进一步发展等问题;郑强国(2005)将农业领 域的交易从市场治理机制下的农产品市场到混合治理机制下的公司与农户之间的信用 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机制分别进行了分析,认为对于不同治理机制下的信用问题,应该采 取不同的治理方式,以提高交易主体的信用水平;周洁红(2007)采用计量经济学工具 建立了农户参与追溯意愿和行为的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