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音乐教师的心灵.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1040779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注音乐教师的心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关注音乐教师的心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关注音乐教师的心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关注音乐教师的心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注音乐教师的心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注音乐教师的心灵.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注音乐教师的心灵读美国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二十多年前,音乐学家郭乃安先生就提出音乐学应该关注人。作为音乐学下属分支学科的音乐教育学当然也要关注人。况且,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在于培养人,音乐教育学更应该关注人才对。很遗憾,长期以来,由于这个“人”写的太大了,以至于我们只能抽象地、远远地“遥望”。这个“人”就是“历史巨人”即“音乐学科知识体系”。毋庸置疑,知识是人类生产的,也是为人类而服务的。作为传递人类文化殿堂的学校音乐教育,关注“历史巨人”积淀的知识传承也是应该的。以至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学音乐课程标准及音乐家黄自等依据标准编写的中学音乐教材内容,有的地方甚至与现在的大学生的基

2、本要求差不多。改革开放后,“历史巨人”似乎转换成了“学院高人”(学院专家就是知识体系的权威代言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紧跟着音乐学院走,教师的权威地位得到了树立,似乎我们应该关注的“人”真的出现了。然而,教师用的是学院的教学方法,传授的是学院的技术。教师依然成了专家的“传声器”。尽管有许多学者对此多有批评,但直至上个世纪末也并没有多大改观,以至于美国雷默这样说:“中国传统的学校音乐教学几乎完全重在培养一套狭隘的表演、听力和记谱技能。.(即使是西方人)也很少有人以相当程度的认真来选学作曲或表演”。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原来被某些教育学者描述成“白板”、“知识容器”的学生的主体地

3、位逐步得到了彰显,特别是新世纪音乐新课程的实施,似乎对“人”的关注才真正落到实处。教育界提出“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目标,音乐教育界进而对“音乐应该属于每一个人”的理念已形成共识,一段时间内,“以人为本”甚至成了“以学生为本”的代名词,导致教师的位置无所适从。应该说,我们无论是对学科的研究还是对学生的研究,乃至对教师的教法研究,都是在关注人,都有助于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说明的是,教学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工作,教师是连接学科与学生的纽带,因此,教师研究应该成为音乐教育实践研究的核心,上述研究大多指向的是教师教学的外部研究。但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没有

4、教师心甘情愿的进行教学,无论课程设计多么合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多么得到尊重,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很难得到保证的。当前音乐教师职业倦怠、职业压力是有目共睹的,许多教师包括我自己长期处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状态。原本是培育人的精神的教学艺术却被沦为束缚人的心灵自由、快乐、幸福的枷锁。教师长期生活在虚假的自我中,没有真我,其生存意义受到巨大挑战。05年,美国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被翻译引进国内,引起教育界的很大反响。也许像教师心灵这样的研究对象是无法用数量关系和理性逻辑方法能把握好的,因此帕尔默说,即使在美国,关注“教师心灵”也是“少人踏足的小径”。在中国又何尝不是啊!帕尔默的基本观点是

5、“好的教学是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的,它应该源自教师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即教师心灵)”。笔者作为一名普通音乐教师,我也曾像广大音乐教师一样,努力学习与研究学科知识。但不管我怎么努力,在教学时对学科知识的把握总还是有捉襟见肘的感觉。我也曾像广大音乐教师一样,努力研究我的学生。但也不管我怎么努力,我的内心告诉我,我很不幸福,我几乎体验不到任何教学快乐的感觉。我发现,我整天忙着跟学科对话,跟专家对话,跟学生、同事、领导、朋友对话,但我一个最重要的人我自己却从来没有认真的对过“话”。我从没问问我自己,我到底是“谁”?我到底能走向何方?我要的就是领导表扬、学生赞叹、同事羡慕吗?当我读了帕尔默的这本书,我找

6、到答案了,我要做我自己,哪怕我自己还很肤浅,我必须尊重实际,重建我的地基和发展平台。当我真的试图这样做的时候,奇迹发生了,今天我再也不用担心我的板书如何书写好,也用不着发愁多媒体课件该怎样精心设计。我开始用真我跟学生对话,这样我反而阳光了起来,不仅有利于我的健康,还提高了教学效率。找准了我的独特性,既认同我的优点也认同我的缺点,坦率承认自我的不完美,重新整合我的知识结构,我不断找回教学自信和勇气,并正体验着教学的快乐。 当然,锁定教师心灵研究领域还不仅仅是我的一厢情愿。就引领全球研究方向的美国来说,教育研究重心于20世纪60年代之后,总体上从“学科本位”向“问题本位”(关注教育政策和实践)转向。上个世纪90年代,杨燕迪教授曾发表过两篇为“音乐学是人文学科”进行辩护的文章,倡导学科研究的人文特色,关注“人的价值和精神表现,尤其注重对个性、独特意义的研究”。具有音乐学与教育学双重品格(谢嘉幸语)的音乐教育学研究,毫无疑问,应该把握学科研究对象“音乐教育实践”这个特殊性。教师心灵是音乐教育实践结构三要素之一,因其连接了学生与学科,并直接指向人的内心精神世界而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