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莲说》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0962481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爱莲说》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爱莲说》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爱莲说》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爱莲说》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爱莲说》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爱莲说》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莲说教学设计总课题第五单元总课时1第 1 课时课题爱莲说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爱莲的原因。2.品读课文,理解“莲、牡丹、菊”的形象,把握文章托物言志的手法。3.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丰富文化积累,感受君子的情怀。教学重点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丰富文化积累,感受君子的情怀。教学难点理解“莲”的君子形象,把握托物言志的手法。教学方法诵读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教具多媒体课件 板书教学环节教师活动一教师导入 南朝刘勰曾说:“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莲花,在中华民族观念中,素有“花中之圣”、“君子之花”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文人墨客对它咏赞,抒情寄志。如诗

2、经有“灼灼芙集”之赞美;离骚有“集芙蓉以为裳”之高洁追求;李白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佳句。然而.独独周敦颐的爱莲说却以莲花作为人格写照,更是干古绝唱.赞美了莲花亭亭玉立的绰约风姿和“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名文。二三四小结拓展仿写品析课文1读文:个别读,范读,齐读。2问题探究:作者为何爱莲 呢?请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 描写莲花的语句和君子品质之间的联系是作者爱莲的原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高尚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纯洁” 为什么要写菊花和牡丹呢?请结合具体字词来分析。买 花

3、白居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两个“独”字写出了作者与陶渊明不流于世俗的独特追求,有着惺惺相惜之感,也折射出内心的孤独感。这里,作者似乎把陶渊明当作了自己的知音。“晋陶渊明独爱菊。”大家熟知,陶渊明与菊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归隐田园后.以酒遣怀,以菊为伴,远离尘嚣.写他“独爱菊”正是对他不苟随世俗的高洁品质的赞美,显示了他对世俗的倔傲态度。 前面三种花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最后这三

4、句则把莲花前提,与菊花放在一起。显然,这与上文作者流露的情感是一脉相承的,作者打破时空顺序是觉得自己与陶渊明有相似的地方,即清高、不同流合污、正直,便心生惺惺相惜之感。同时把世人追逐的牡丹放在后面起衬托作用。其次,这三句选择了感叹句、反问句和陈述句等不同表达句式,结合不同的语气词,含蓄地流露出不同的情感。把句式、语气词和表述的内容相结合,反复揣摩,我们会发现其中的情感端倪。对于菊花之爱,固然可喜但并不可取,流露出惋惜之情;对于莲花之爱,反问之中透出一种自赏自得的清高,有境界更高之意;对于牡丹之爱,则是一种无奈、鄙视,甚至是对这种世风的担忧,担忧中也隐含了改变世风的些许期待。可见,在周敦颐看来,

5、像陶渊明一样喜爱菊花的人,似知音又非真知音。此外,将“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放在最后也表明了作者流露情感的重心所在,而这正是体现作者君子的责任与担当的地方。知人论世 作者为何爱莲 呢?学生先说说自己对于君子的认识和理解。补充资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邢,小人怀惠。”(论语)“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君子以教思无穷,容得民无疆。”(易经)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君子既有着德行修养方面的要求,又有着社会责任与担当的要求。 “君子”一词,很早就大量见于先秦儒家典籍中,如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诗经中有诗篇君子于役。尤其是在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大量关于君子的言论,孔

6、子因而也成为中国最早系统阐述君子思想的人。“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 “中国古代文人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一直有着出世和入世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出仕和入仕两条道路。出世者往往愤世嫉俗,隐居避世。而入世者则是努力为官,治理天下,施展自己的抱负。”周敦颐虽身居官场,却始终未曾放弃读书治学,著书立说,教育青年提携后进。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程颐、程颢,便是他在赣州一手培养出来的弟子。 他做官也和别人不同,“为政精密,务尽道理”,他在1045年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一种小官)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和顶头上司 转运使王逵据理力争,并递上辞呈,不愿为官,终于使刚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承认自

7、己的错误,囚不得死。 宋史周敦颐传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 (周敦颐)移郴之桂阳令,治绩尤著。郡守李初平贤之,语之曰:“吾欲读书,何如?”敦颐曰:“公老无及矣,请为公言之。”二年果有得。徙知南昌,南昌人皆曰:“是能辨分宁狱者,吾属得所诉矣。”富家大姓、黯吏恶少,惴惴焉小独以得罪于令为忧,而又以污秽善政为耻。历合州判官,事不经手,吏不敢决。虽卜之,民不肯从。部使者赵扑惑于潜口,临之甚威,敦颐处之超然。通判虔州,扑守虔,熟视其所为,乃大悟,执其手曰:“吾几失君矣,今而后乃知周茂叔也。”熙宁初,知郴州。用扑及吕公著荐,为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以冤泽物为己任,刑部不惮劳苦虽痒病险远,亦缓视徐按。”这段文

8、字记载了周敦颐四件事,一是传播自己的学识,为知州李初平讲学;二是调任南昌知县,让百姓欢欣,黯吏害怕;三是以自己的正直泰然,让虔州知州赵扑消除成见;四是亲劳勤政,泽及万民。这四件事,充分表现了一个馨香、清廉、正直、通达、洁净的君子形象。这也他所认为的君子应当有的社会担当。明确:脱俗的君子之德 入世的君子情怀他坚定执着,把兼济天下作为生命永远的崇高追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这走在时代的风潮浪尖上绝不沉沦绝不逃避的文人,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筋骨和脊梁.希望大家记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中国古代,对高山流水、花草虫鱼等自然美的欣赏主要表现为比德观,即是把自然物看作人的情感和精神的象征,用花、草等某种自然物来比拟人的品德、情操、抱负,开创比德观的是孔子以玉比德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王昌龄有诗曰:“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将成人之美称为“玉成”,把人类的家园地球称之为“玉宇”,静听远方佳音为“玉音”,将化解军事冲突,消弹战争美誉为“化干戈为玉帛”。大自然中那么多花草树木,有没有你喜欢的一种植物呢?请仿写爱 说片段。 小组推选美文共赏。在郎朗读书声中结束本节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