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寺庙的名称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0958928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宋词中寺庙的名称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唐诗宋词中寺庙的名称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唐诗宋词中寺庙的名称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唐诗宋词中寺庙的名称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唐诗宋词中寺庙的名称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诗宋词中寺庙的名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宋词中寺庙的名称(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诗宋词中寺庙的名称寺的别名极多,僧史略载灵祐法师指出寺有十种名称,分别 是:一曰寺(义准释书);二曰净住(秽浊不可同住);三曰法同舍(法食二同界也);四曰出世舍(修出离世俗之所也);五曰精舍(非 粗暴之所居);六曰清净园(三业无染处也);七曰金刚刹(刹土坚 固道人所居);八曰寂灭道场(祇园有莲华藏世界以七宝庄严谓之寂 灭道场卢遮那佛说华严于此);九曰远离处(入其中者去烦惑远与寂 灭近故);十曰亲近处(如行安乐行以此中近法故也)。这些名字有的很少流通,再提也意义不大,本文罗列几种唐诗宋 词中常见用词,粗粗一数,已超十数。这些名称都是寺的意思,你知 道吗?1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其义即空净闲静

2、之处。也作为寺院 的总称。如:龛依大禹穴,楼倚少微星。沓嶂围兰若,回溪抱竹庭。【游云门寺】唐宋之问昼涉松路尽,暮投兰若边。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投道一师兰若宿】唐王维2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又称僧伽蓝,伽蓝等。译曰众园。 僧众所住之园林也。也作为寺院的异名。如:大士生天竺,分身化日南。人中出烦恼,山下即伽蓝。【九真山净居寺谒无碍上人】唐沈径期3招提:梵语,四方之意。谓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僧之住处 为招提僧坊。魏太武帝造寺,以招提名之,招提二字,遂为寺院之异 名。招提此山顶,下界不相闻。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题灵隐寺山顶禅院】唐棊毋潜塔庙出招提,登临碧海西。不知人意远,渐觉鸟飞低。

3、【登西灵塔】唐陈润4祇园: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佛经记载由祇陀太子和给孤独长 者为佛所建。祇园后为寺通称。香刹看非远,祇园入始深。龙蟠松矫矫,玉立竹森森。【题东武丘寺六韵】唐白居易祇园树老梵声小,雪岭花香灯影长。【题豫章西山香城寺】唐陈陶5组园:寺之别称。组指青而含赤之色,经典中称佛组目组发, 故称寺庙为缁园,缁殿、结宇均属此类。绡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游少林寺】唐沈佺期绀殿横江上,青山落镜中。岸回沙不尽,日映水成空。【宴兴德寺南阁】唐李白6精舍:寺院之异名。为精行者所居,故曰精舍,非精妙之谓。 此名自佛祖所曾居的祇园精舍而来。释迦谱八曰:“息心所栖故曰精 舍。”石壁开

4、精舍,金光照法筵。真空本自寂,假有聊相宣。【冬中至玉泉山寺】唐张九龄松路向精舍,花龛归老僧。闲云随锡杖,落日低金绳。入夜翠微 里,千峰明一灯。【龙门八咏远公龛】唐刘长卿7塔庙:早期佛寺以佛塔为主要礼拜对象,因此塔庙也是寺的异 称。云天宜北户,塔庙似西方。林下僧无事,江清日复长。 【西郊兰若】唐羊士谔荆州本自重弥天,南朝塔庙犹依然。【送僧仲剬东游兼寄呈灵澈上人】唐刘禹锡8.丛林:也是寺之别称。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称禅林,但 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的。曲径绕丛林,钟声杂梵音。松风吹定衲,萝月照禅心。【访请上人】唐牟融丛林已废姜祠在,事迹难寻楚语讹。【和丁宝臣游甘泉寺】唐柳

5、宗元9仁祠:佛寺别称。释门正统三曰:“精舍所踞,号曰仁祠。仁祠表虚旷,祇园展肃恭。栖息翠微岭,登顿白云峰。【送舍利宿定普岩】唐孔德绍 薄暮曲江头,仁祠暂可留。山形无隐霁,野色遍呈秋。【秋晚游普耀寺】唐宋之问10 刹:梵语,译做土田。一佛济度之境,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 刹。佛刹、宝刹、梵刹也用来代指佛教寺院。金园宝刹半长沙,烧劫旁延一万家。楼殿纵随烟焰去,火中何处 出莲花。【长沙失火后戏题莲花寺】唐张谓金银拱梵刹,丹青照廊宇。石梁卧秋溟,风铃作檐语。【游南明山】唐唐彦谦11 净居:伽蓝之地也。旧唐书高祖纪:“伽蓝之地,本曰净居。 栖心之所,理尚幽寂。”隐咏不夸俗,问禅徒净居。翻将白云字,寄向青莲书

6、。【题林校书花严寺书窗】唐孟郊塔似神功造,龛疑佛影留。幸陪清汉跸欣奉净居游。【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唐李適12 金地:又名金田。佛寺之别称。取佛经中给孤独长者布金买 祇园的典故。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从驾幸少林寺】唐武则天老僧趺坐入定时,不知花落黄金地。【题山僧水阁】唐施肩吾13 宝坊:寺院之美称。欲界色界之中间有大宝坊,佛于此说大 集经。又据,给孤长者布黄金为地买祇园,故寺宇号为宝坊。宝坊求往迹,神理驻沿洄。雁塔酬前愿,王身更后来。【祇园寺】唐綦毋潜季月启重阳,金舆陟宝坊。御旗横日道,仙塔俨云庄。【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唐马怀素 清朝的皇子教育乾隆二十

7、一年(1756),内阁中书赵翼被派充军机章京,逢早班 之期,五鼓即需至值房,“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内府苏喇数人往 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倚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这给当时会试屡次落第的赵翼留下极深的印象,后来忆及,仍不禁感叹“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 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檐曝杂记卷1)。直 至光绪中期,任职吏部考功司的何刚德黎明时带领引见入宫,看到年 幼近支王公入学,立刻想起“三更灯火五更鸡”之说(春明梦录 卷下)。清人对这种要求至严的“家法”及其收效颇为得意,乾隆时为皇 子授读的钱载在家信中写道,“盖一则习劳、一则聚在一处书房,

8、心 力易于定,而他务及外务均不得而使之近,此天家之善教也”(郎 潜纪闻四笔卷十),这当然是鉴于前朝皇子或颟顸无知、或结党乱 政而言的。上书房课读制度的形成清朝重视皇子教育的传统始于清圣祖,这应与其早年经历有关。 圣祖六龄即位,并未接受系统的教育,仅能跟随两名略通文字的内监 学习句读与书法,至亲政后始有机会发奋勤学,五更即起读书,“竟 行经筵日讲。因此,当皇子临近入学之龄时,圣祖对于师傅的选择、 课程的设置均有过缜密的考虑,而上书房课读的雏形即隐然其中。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庭训格言),并延纳儒臣、举由于康熙朝尚实行公开建储之制,相较于其他皇子,皇太子胤礽 的教育最受圣祖关注,亦留下了更详细

9、的史料。胤礽年幼时是由圣祖 亲自加以训诲,“告以祖宗典型,守成当若何、用兵当若何,又教之 以经史,凡往古成败、人心向背,事事指示精详”(清圣祖实录 卷234),这在清朝可谓鲜见。胤礽稍长后,圣祖曾先后简派张英、 熊赐履、李光地等为其授读,并命老成翰林时相随从。康熙二十六年 (1687),胤礽年已十四,读完五经,圣祖乃正式为之选择讲官,经 过与阁臣的讨论,最终确定为工部尚书汤斌、吏部尚书达哈塔与少詹 事耿介三人,并于六月初九日起为胤礽课读,圣祖时常前往检查。至于其他皇子,则并不能享有这种待遇,往往是年龄相仿者集中 在一起就读,似亦无固定的师傅。不过,当皇太子与诸皇子皆在宫中 时则一同读书,读书之

10、处即是后来的上书房。其次是课程设置的问题。清朝作为满洲征服王朝,制度设计一方 面需注意平衡满汉,另方面则强调“国俗”与满洲认同,避免同化。 胤礽的讲官之一达哈塔为满洲正白旗人,不识汉字,圣祖特别召见训 谕:“讲解书义,有汤斌等在,尔惟引若等奉侍皇太子,导以满洲礼 法,勿染汉习可也。”(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初七日起居注)足见 其用心之深。就起居注所载来看,胤礽清晨开始读书,先读经书, 巳时练习满汉文书法,随后反复诵读本日所学经文,傍晚外出练习骑 射,晚间讲官检查当日学业,任取一段经文令太子讲解,至此才结束 一天的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圣祖自言“朕幼年读书必以一百二十遍 为率,盖不如此则义理不能淹通”(

11、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初十日起居 注),因此也要求诸皇子按此强度背诵,胤礽往往在午后开始诵读, 至傍晚才可诵满120遍。世宗即位时,三子弘时二十岁,四子弘历、五子弘昼俱仅十三岁, 正为读书之龄,此先已由庶吉士福敏授读数年。雍正元年Q723)正 月,世宗命朱轼、张廷玉、徐元梦、稽曾筠为皇子师傅,由钦天监选 择吉日开讲,其后又有蔡世远、梁诗正、任启运等年辈稍低的翰林入 直。乾隆元年(1736 )正月,高宗命鄂尔泰、张廷玉、朱轼、福敏、 徐元梦等为皇子师傅,为时年九岁的皇长子永璜、七岁的次子永琏授 读。世宗、高宗父子都在改元之岁首宣布皇子就傅,显然是欲郑重其 氧不过此时课读皇子并无固定场所,曾先后换过南薰

12、殿、西长房、 兆祥所、咸福宫等几处地点。乾隆朝是上书房课读走向制度化的关键时期。乾隆初,高宗选择 干清门内东庑五间作为上书房的固定场所,据昭梿言,选择此处是因 为“近在禁御,以便上稽查也”(啸亭续录卷3),皇帝在干清 宫中即可听到皇子读书之声。其次是上书房总师傅的产生,乾隆二十 二年(1757 )以侍郎介福、观保、蔡新为上书房总师傅,后来则更多 以大学士、尚书等贵臣派充,专司稽查。复次是“皇子六岁入学”家 法的确立,并推及至于近支子孙,虽然尚不清楚这一变更具体发生于 何时,不过在乾隆四十三年的一份上谕中,高宗已然将之形容为“我 国家之制”,并作为清朝皇子教育远胜于先代的例证(清高宗实录 卷10

13、67)。在退位前一年,高宗已五世同堂,自皇子以至元孙皆在 上书房读书,上书房课读至此达到巅峰。不过必须说明的是,上书房无印信、无额定实缺,并非官署,上 书房行走是派差,各官均另有其本职。在乾隆初确定固定地址前,上 书房仅是一种泛称,其满文作dergi bithei boo, dergi有尊上之意, 故汉字有“上”、“尚”两种歧写,御制增订清文鉴释为“内廷 阿哥读书之所”(dorgi agesai bi the hulara ba),满人旧有“书 房”(bitheiboo)之称,或因皇子读书所在,故加dergi以示尊崇。晚清以来学者就上书房的始设年代问题聚讼未决、歧说纷出,事 实上,从康熙朝皇子

14、读书开始,宫中大抵即有上书房之称,最终在乾 隆朝形成完善的课读制度,因此没有必要亦不可能追溯到一个确切的 初始年份。书房课程与作息前述胤礽的课程只是早期皇子教育的一种尝试,雍干以降,无论 是课程强度、学习内容还是仪式规范,皆较之前有了明显的完善。皇子入学首先要学习的是尊师,这主要体现在仪式上,清朝皇子 的地位甚为尊崇,王公大臣皆须双膝跪行礼,汤斌为胤礽课读时,虽 是坐讲,但见面、授书时仍需跪拜。雍正元年弘历等入学时,世宗本 拟令皇子拜见,后因诸师傅惶恐不敢受,乃改为皇子作揖,诸师傅站 立受礼,从此成为皇子拜师礼之定制。平日授读时,诸师傅亦不必向 皇子跪拜,不过这只限于汉臣,由于八旗制度下形成的

15、强烈的主仆意 识,教授满蒙语文与骑射的谙达仍需向皇子长跪请安,口称奴才。学习尊师的另一方面来自皇帝以身示范的影响。上书房总师傅固 是由重臣兼充,不过真正为皇子授读的诸师傅多系以翰林派充,品秩 不高,皇帝对之十分尊重,时加问候、赏赐,以确立师傅在皇子间的 权威。世宗某次驾临书房,梁诗正正为弘历作大字,世宗见“墨渍袍 袖”,特命弘历在一旁护持(郎潜纪闻三笔卷11)。就汉文经典的学习来说,上书房根据就读皇子皇孙的年龄与程 度,分为若干房,由不同的师傅授读。当时虽没有一份明晰的课读章 程,但历任师傅遵循的读书次第与范围是大致相同的,即由经学而史 学而词章,这可从高宗与仁宗的回忆中得证。高宗九岁读书,十四岁 学作文,至二十岁“其间朝夕从事者,四书五经、性理、纲目、大学 衍义、古文渊鉴等书”(乐善堂全集庚戌年原序);仁宗六岁随觉罗奉宽读书,十三岁时粗通五经,改从谢墉学今体诗,十七岁又师 从朱圭学习古诗古文(味余书屋全集定本序)。上书房读书的定制是所谓“卯入申出”,亦即说皇子每天最多有 近12小时在书房中度过,暑热时则改为午初(11时余)散学,此外 每年仅有六天放假,即元旦、端午、中秋、本人生日、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