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0954333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等几幅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三维目标一、体味诗意秋景图,领悟作者的内心深处的悲凉,并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与挚爱, 二、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三、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

2、的主观感情。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移情作用)。 教学设想:1、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2、重视诵读美读。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文章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的特点,以及揣摩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激发兴趣秋天,庄稼成熟,硕果累累,让人心旷神怡;秋天,西风渐紧,北雁南飞,枯叶纷飞,也让人心绪悲凉。在秋天,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而北京的秋天,在郁达夫笔下又是怎样一番情致呢?二、知识积累(检查自主学习状况)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预习课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1、作者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

4、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

5、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三、听读课文,筛选信息走近故都的秋 播放朗读带,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一下问题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哪些段落是写秋景的?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明确: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2、描写了五幅画面:小院清晨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闲话秋凉 秋果奇景 四、合作探究品味作者眼中之秋“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

6、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什么样的景物,会使我们读者感到这样的压抑,感到这样的凄清和孤独。 思考:1、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那些方面来写秋的? 明确:作者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2、五幅画面是怎样体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1)师生共同探究小院清晨(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小院清晨图作者先从“秋光”写起,秋天的早晨,仰视可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牵牛花:“静着时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写“静”同时也写“清”;“疏疏

7、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2)学生分组讨论另外四幅图画,深入体会文中以景显情的特点(四组汇集讨论成果,推选代表进行成果交流)秋槐落蕊图还有秋树的落蕊,没声、没味,“会铺得满地”却“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可“像花而又不是花”,真是朦胧中又有落寞蕴含其中,槐树落蕊: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秋蝉残鸣图 我们还能从文中听到“秋声”,“西山的虫唱”,“秋蝉衰弱的残声”,是凄凉哀婉的,但也有“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和“潭拓寺的钟声”,是高亢、幽

8、远、清亮的。闲话秋凉图 更具“秋味”的是那“息列索落”的秋雨,一阵凉风,一层秋雨,平添“无边雨丝似愁长”的凄凉之味。秋果奇景图 而再看那“秋色”,既有“鸽蛋似的枣儿”从淡绿徽黄到红透的成熟过程,也有喇叭似的朝荣“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主观感受,显示着秋之火热与冷漠的统一。五、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感受作者心中之秋提问:1、故都北京,即使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也就是说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了几处景物来写呢? (联系作者及背景,补充相关材料)分析: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

9、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 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 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多有“临风殒泪,对月伤情”式的才子风范。与同时代的鲁迅相比,郁达夫更多的表现出的是诗人气质,浪漫情怀。第三, 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是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

10、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心中之秋让读者选了这些眼中之秋,表达内心的感伤与落寞。情、景、理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感受到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疏朗不羁,挥洒自如的美。2品味赏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揣摩点:整篇文章,作者或议论,或抒情,或描写,都展示着一种感伤、忧郁而又清静、闲适的情绪,可却有这样的一个结尾,读后有何感受?提示:作者这样的收笔,就如同一条舒缓的小溪,经过长久的蓄积后,达到了喷涌而出的飞瀑之势,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情感的潮水势

11、不可挡地奔腾而出,作者愿以生命为代价,换得北国之秋的长在。这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仿佛我们眼前站立着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率真而感伤的主人公。六、比较阅读,拓展探究1、比较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体会景情之间的关系。2、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此题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七、 小结 “一粒沙中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里,作者为我们选取故都的实景,在一椽破屋、一方小院中看漏光、秋草、蓝朵,听驯鸽的飞声,还有瓣瓣落蕊、声声蝉鸣、层层秋雨、枚枚秋果,把我们带到旧北京的寻常巷陌,体味秋的清、净、悲凉,在这字里行间感受到的是作者的真情,即对故都秋的挚爱,也有内心深处的悲凉。 作者曾说:“要把情感渗入到景物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一部分。”在这里情中有秋的落寞,秋中有情的眷恋,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八、作业设计走进秋天 1、课下阅读文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品味赏析。 2、描写合肥之秋,请写出它的特色和你独到的感受,注意情景交融、点面结合等方法的恰当运用,字数500左右。发表在班级博客里。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清、静、悲凉感伤、落寞、眷念以景显情,情景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