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边塞征战专项训练.docx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095304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边塞征战专项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边塞征战专项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边塞征战专项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边塞征战专项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边塞征战专项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边塞征战专项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边塞征战专项训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诗歌阅读内容之边塞征战专项训练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五首(其三)贺兰进明君不见荒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荡子从军事征战,娥眉婵娟守空闺。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乌夜啼。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首诗就是从这个角度着笔的,反映了思妇与戍边将士的分离之苦。B. “春花落尽”“秋风始高”将人物的情感置于时序转换中,揭示出人物望眼欲穿、度日如年的心境。C. “荡子事征战”与“娥眉守空闺”对举,前者为“因”,后者为“果”,透露出诗人对征战的批判之情。D. “

2、蜂不窥”“燕不栖”是对暮春和初秋景物的描写,营造了冷寂的氛围,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答案】D【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解答】D “衬托了戍边将士孤独、寂寞的处境”错误,开头四句是从思妇的角度写的,衬托的是思妇的孤独、寂寞。故D错误。故选D。2. 经破薛举战地(节选) 李世民昔年怀壮

3、气,提戈初仗节。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一挥氛沴静,再举鲸鲵灭。注:这首诗是在统一中原之后,李世民重经殊死决战大破薛举之地所写。薛举:隋末地方割据势力的头目之一。他控制了陕甘交界的地区,号称西秦霸王。仗节:有符节可持。节,符节。周礼地官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氛:预示灾祸的凶气。沴:灾害不祥之气。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此诗中,诗人回忆了自己当年奋勇杀敌的英姿豪气,描写了与薛军激战的情形。B. 诗歌的三、四两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心怀高远、志节纯洁的雄姿英发的形象。C. 诗人大力渲染战争过程和细节,细致描写出如惊

4、电骤起、长河奔涌的唐军气势。D. 本诗意气昂扬,雄伟奔放,胜利的自豪中蕴含勇往直前的壮志豪情,耐人寻味。【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常见的错误类型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解答】C.“大力渲染战争过程和细节”“细致描写”错。本诗略去了战争中的细节,只有“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两句写战争,而是用高度概括的形象来

5、写战争的场景,没有“大力渲染”、“细致描写”。故选C。3.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注).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兴师:出兵。泽:通“译”,内衣,指今之汗衫。作:起。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共三章,均以“岂曰无衣?”落笔,在反复咏唱中强化了反诘的语气和语意,催人奋进。B. 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C. “王于兴师”秦王要发兵了。为

6、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的国家观念强烈,为君就是为国。D. 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查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解答】B“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错误,应该是表现了百姓们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

7、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故选B。4.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略过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B.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8、C. 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D. 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妇”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答案】B【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包括词句含义的理解、诗句内容的把握和诗歌语言、手法的分析等。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即多方提取信息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要手法。同时要清楚各选项的设题角度及常见的设错点。仔细比对,确定正误。【解答】B“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

9、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错误,本诗表达的是戍边战士思归苦战的情感。ACD正确。故选B。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6小题,共60.0分)5. 巡边在河北作 张说抚剑空馀勇,弯弧遂无力。老去事如何,据鞍长叹息。故交索将尽,后进稀相识。独怜半死心,尚有寒松直。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年老体迈的无奈,壮志难酬的遗憾,朋友稀少的孤独,正直高洁的孤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结合注释及意象,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首联“抚剑空馀勇, 弯弧遂无力”,意思是手徒然地抚摸长剑,空有一腔勇气,已然无力

10、拉开弓箭。表达诗人对不能驰骋沙场的遗憾之情。颔联“老去事如何, 据鞍长叹息”写的是诗人年岁已大,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年岁老迈无所事事,表达自己再也不能驰骋疆场的怅惘叹息。而“老来无依”指老境孤独没有依靠,跨着马鞍长声叹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怅然,,无所事事的伤感,壮志难遂的悲凉。颈联“故交索将尽, 后进稀相识”写的是诗人这次来到边关,看到从前的老朋友没几人了,新进的将士几乎不认识,表达孤独寂寞之情。尾联“独怜半死心 , 尚有寒松直”表达要坚守志向、保持正直, 节操不变。6.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丈(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

11、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注】:锦襜(chn)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娖(chu)银胡(l):该句叙述金兵在夜晚枕着箭袋小心防备的情形。金仆姑,箭名。下列对本作品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战争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B. 诗中“燕兵”代指“金兵”,尽管敌人防备,诗人率军仍能射良箭突袭成功。C. 下片一“追”一“叹”,含不尽的岁月感怀,由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D. 整首词直抒胸臆,体现了辛弃疾词风豪放的特点。本词结尾“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2、”在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答案】【小题1】D【小题2】两首词看似皆是叹息,实则都抒发了词人有心杀敌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明词人自己本有一套抗战计划、却没有得到重视的无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感慨自己如同年迈的廉颇得不到赏识。【解析】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解答】D“直抒胸臆”错,不仅仅是直抒胸臆。故选D。

13、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题,内容量较大,作答时要在完全理解诗作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来用心揣摩作者的情感。比较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7.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丈(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注

14、】:锦襜(chn)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娖(chu)银胡(l):该句叙述金兵在夜晚枕着箭袋小心防备的情形。金仆姑,箭名。下列对本作品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战争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B. 诗中“燕兵”代指“金兵”,尽管敌人防备,诗人率军仍能射良箭突袭成功。C. 下片一“追”一“叹”,含不尽的岁月感怀,由上片的忆旧引出下片的叙今。D. 整首词直抒胸臆,体现了辛弃疾词风豪放的特点。本词结尾“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在情感上有何相似之处?请作简要分析。【答案】【小题1】D【小题2】两首词看似皆是叹

15、息,实则都抒发了词人有心杀敌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明词人自己本有一套抗战计划、却没有得到重视的无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感慨自己如同年迈的廉颇得不到赏识。【解析】1.【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解答】D“直抒胸臆”错,不仅仅是直抒胸臆。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题,内容量较大,作答时要在完全理解诗作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来用心揣摩作者的情感。比较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