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0949468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高考题经常涉及,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第一个标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个课时学习后两个标题“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只讲授其中的第一个标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学生已经学习

2、、掌握的知识有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三、课程类型新授课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五、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二)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

3、仪、透明胶布、硬纸条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策略 1、通过作板图、课堂教学活动等,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方法化解难点知识进行教学。2、“问题导学”、多媒体实物投影。3、注意结合实际,多举例帮助学生理解。4、引导分析法、假设推理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巩固知识。5、借助比较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动手、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九、教学过程用已有的知识引发学生出现现象的原因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地图载体与启发教学,注重对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与应用,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地理思维过程构建本节课的程序与构造,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和图片,运用多媒体,以加深学生对气压带和

4、风带形成、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已有知识:世界上两大原始林带的位置与世界上荒漠面积分布较广的区域。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森林带与荒漠带如此分布,以及两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的原因吗?学习本节,帮大家解开这个迷。聆听和思考推进新课(教学法:引导分析法)过渡: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以及大气的水平运动,其中的热力环流形式,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如果我们将尺度放大到全球范围内进行分析,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呢?结合教材P36第一段内容讲解:(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大气环流三个特性:全球性、规律性、长时期的平均状态。聆听和做笔记

5、假设条件下的单圈环流(教学法:板图分析法和假设推理法)过渡: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那么,地球的大气运动如何?我们提出三个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情况下探讨一下。板图:将地球的半面展开,形成一个地平面,再将它转为水平放置,那么请大家看看这个图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热力环流图有何联系呢?图中的赤道就是我们所说的受热多的地方,两极受热少的地方,那就是一个简单的热力环流了。这个就是地球大气环流的基础。综上所述,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南北半球各一个“单圈环流”。回忆画图,见活动“理想状态赤道与极地间热力环流图”(图

6、2.9)。理想现实化一:附加自转条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讨-启发式和做图比较法)变式作图梳理关系案例分析教学法巩固知识过渡: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地球是不断转动的,去掉地球不自转的假设条件,仍假设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低纬环流(板图)(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7、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7)综上所

8、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也有。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详细讲解各个气压带和风带)请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变式拓展或堂上练习提问:如果选择航海,你是选择信风带还是西风带?展现案例:贸易风和珍珠港事件原因:地转偏向力对气流起主导作用,南风转为西南风,而且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中纬度这个力不可忽视;中纬度地区温差大热量消耗大,上下对流旺盛,引起强劲的大风。边对图文进行观察、思辨,边听讲分析。根据低纬环流的分析方法,阅读教材P37,先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后听讲、理解。以平面简图的形式按顺序绘制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分布

9、情况。聆听、运用前面所学知识思考、作图、发表看法理想现实化二(再附加公转条件)若考虑公转这一因素,三圈环流所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会有何变化呢?试结合教材图2.11进行归纳。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读图、思考首尾呼应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那么,地球上的两大原始森林带、荒漠带以及两极地区气候特征的成因,大家应该非常清楚,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多雨,形成森林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少雨,形成荒漠、少雨带。收敛思维,聆听,思考十、作业处理1、A、B、C、D分别表示气压带或风带,请结合图中信息(图中箭头表示风带)判断A、B、C、D分别可以表示什么?在图中填写名称。AB CD2、完成地理填充图上的练习;3、分小组合作制作南半球三圈环流简易模型。十一、板书设计十二、教学预测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对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有全面的了解,并且知道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同时提高其动手能力,必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上来。考虑到部分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初中地理知识薄弱的因素,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多联系图片和现实进行教学。十三、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