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冰说课(第四阶段).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0941251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小冰说课(第四阶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黄小冰说课(第四阶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黄小冰说课(第四阶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黄小冰说课(第四阶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黄小冰说课(第四阶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小冰说课(第四阶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小冰说课(第四阶段).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课模板说课,不同于一般的发言稿和课堂教学,它要求说者能够比较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而不是宣讲教案,也不是浓缩课堂,它的核心在于说理,在于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说课的重点在于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突破上。以下是说课模板,仅供参考。基本信息学科历史年级高一教学形式新授课教师黄小冰单位广东省英德市第一中学课题名称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材版本岳麓版说课记录说教材内容 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属于岳麓版必修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中的第一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主要讲述了二战后“冷战”的兴起、形成。 教材所处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作

2、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二)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原因、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三)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和材料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冲突而

3、形成的遏制和对抗不符合世界发展的需要,只有“和平”与“合作”才能实现国家间的共赢。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及表现。难点:美苏“冷战”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说教法围绕教学的主题和对以往教学的改进创新。(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说学法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

4、了较好的基础2、学法指导: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说教学过程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创设情境合作探究巩固提高。首先课前预习: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其次创设情境: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并很快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伴随着战争的结束,世界格局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战争结束了,人类是否迎来了战后的和平?昔日的盟友是否会为了和平而继续合作?世界各国又将迎来怎样的国际环境?再次合作探究

5、: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原因、两极对峙格局的主要形式、冷战中的热战和两极对峙格局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合作探究一、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回答问题:(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归纳材料的能力)材料一: 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1945年于雅尔塔)请回答:斯大林的话反映出两国反目成仇的原因是什么? 1、二战后,美苏合作的基础丧失 出示材料二:杜鲁门的相片及他的言论:“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

6、何一个国家比它强大。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杜鲁门美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经济:工业生产量占世界2/3;外贸出口额占世界;1/3黄金储备量占世界3/4军事; 垄断了原子弹; 拥有1200多万军队,30艘航空母舰;1000多艘其他战舰; 近500个军事基地政治:控制操纵联合国2、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出示材料三:杜鲁门的相片及他的言论:“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苏联的实力: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整个军事实力仅次于美国;驻军欧亚许多地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使

7、它在全世界赢得了很高的威望。 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3、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影响出示材料四:*不同的社会制度:美国是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是社会主义强国。双方都因不同的制度对对方有敌意。*不同的国家利益:二战后两国的力量都空前壮大,各自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两国的势力范围大幅扩张,双方都认为对方是直接的最大威胁。4、双方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出示丘吉尔相片及材料五:“铁幕”一词的由来: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在富尔敦发表演说,称苏联进行扩张,“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为“冷战”的兴起推波助澜。5、铁

8、幕演说,推波助澜二、两极对峙格局的主要形式:冷战1、冷战的含义:2、冷战的具体表现(让学生完成表格,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培养动脑、动手能力。) 阵营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杜鲁门主义(1947)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1947)经济马歇尔计划(1948)经互会(1949)军事北约(1949)华约 (1955)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此即“杜鲁门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杜鲁门主义的实质和意义?实质:公开干涉他国内政,称霸世界意义:标志着美苏 “

9、冷战”的开始透过现象看本质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 “马歇尔计划”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请思考:你如何理解美国的“慷慨”? 通过经济援助,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柏林危机柏林墙全长近154千米,高3.54.2米的柏林墙,其中水泥墙114.5千米,铁丝网55千米。沿柏林墙建有108千米长的防坦克路障,123千米长的电网和装有一触即发装置的铁栅栏、布雷区和自动射击装置等。“北约”:1949年“华约”:1955年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练一练: 1、“冷战”开始的标志是_ 2、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

10、运用是_。 3、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是_。 4、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_。三、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1950-1953)2、越南战争(1961-1975)四、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影响材料一:战后初期面对自身的衰弱及对手的威胁,我们不得不依赖于美国和苏联。问题1:“冷战”给国际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材料二:一堵在柏林市区耸立的水泥墙,一条冰冷的三八线,不知阻隔了多少家庭的亲情别离,制造了多少悲欢离合。问题2:“冷战”给这些国家带去了什么?材料三:两国的核武器足以把整个地球毁灭七次!如果我们发动核战争,18小时里将有一亿五千万人死于非命,这相当于美国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经历了五百场第二次世

11、界大战。问题3:“冷战”带来的最大威胁是什么?为什么在这种威胁下世界大战并未爆发?美苏冷战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1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2争夺势力范围,破坏世界和平;3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战威胁;4两强势均力敌,避免大战爆发。联现实 明道理冷战思维(惯性)1991年,随着苏联国旗的悄然落下,美苏两极格局宣告结束。冷战虽然结束了,但冷战的阴影依然存在。在当今的国际关系中还存在一些冷战思维的现象。例如:北约东扩、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以及今天美国的重返亚太,剑指中国。面对如今的冷战思维,结合我们今天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交关系的看法。最后巩固提高: 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做历史

12、活页训练题,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适时对易错题或难题给予方法上的指导。说板书设计一、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原因1、二战后,美苏合作的基础丧失 ;2、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3、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4、双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5、铁幕演说,推波助澜二、两极对峙格局的主要形式:冷战1、冷战的含义:2、冷战的具体表现三、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1950-1953)2、越南战争(1961-1975)四、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影响1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2争夺势力范围,破坏世界和平;3进行军备竞赛,导致核战威胁;4两强势均力敌,避免大战爆发。说其他感悟历史:遏制与对抗没有出路,和平与合作才能共赢。1、充分发挥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与地区事务中的积极作用;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3、大力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大力发展经济与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 反思在设计本课时,我在充分理解课标、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问题设计,基本达到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情感。但由于教材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再加上本人水平有限,因而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