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通用.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0940960 上传时间:2024-03-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5.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通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通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通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通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通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通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通用.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通用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溃退(gu) 浩瀚(hn) 殚精竭虑(dn)B遗嘱(zh) 镌刻(jn) 油光可鉴(jin)C翘首(qio) 胆怯(qu) 深恶痛疾(w)D崎岖(q) 不辍(chu) 屏息敛声(bng)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春天像小姑娘,花容月貌的,笑着,走着。B队伍分散开去,摩肩接踵,前后长达一英里左右。C但是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D他在选择高考第一志愿学校时,既想报清华大学,又想报北京大学,总是见异

2、思迁。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措施。B我们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充满信心。C在观众一阵又一阵的喝彩声中,给运动员增添了无穷的力量。D各级人民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关系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能否顺利开展。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偶)B秾丽的春天躺在静穆的晨光里,听那只娇柔献媚的百灵鸟向它歌唱。(拟人)C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反问)D在乌黑的无边夜空中,李煜所见之月,如钩,尖锐的钩,勾

3、人心魄。(比喻)6、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 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 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 春雨如丝。ABCD7、默写古诗。(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果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馨香盈怀袖,_。庭中有奇树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_,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其二)(2)请默写曹植梁甫行的后四句:_。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4、,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乙)结庐在人境,而

5、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 (2)此中人语云(_)(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 (4)结庐在人境(_)2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便舍船/屋舍俨然B便要还家/飞鸟相与还C问今是何世/问君何能尔D乃大惊/乃不知有汉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4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5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

6、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两篇诗文和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1 (1)类 (2)告诉 (3)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4)建造、构筑。 2D3(1)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2)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4如: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5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可以体现作者追求

7、的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纷扰,和谐安宁,悠闲快乐的理想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应该从自身做起,例如遵守公共秩序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用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三、现代文阅读。(30分)1、鼓神王雁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作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

8、鼓锣敲得震天价响。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考,孤独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

9、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项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

10、快感.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

11、,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项天!我惊愕了,世上竞有着这样的声音。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选自首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1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2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3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

12、神神在哪里。2、苦瓜,苦瓜,亲爱的菩萨孙思杰外婆从不怨天尤人。记忆中,外婆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关于天的坏话,哪怕是愁苦惨淡的日子,她也只是说,老天爷是有眼睛的,我们的苦,他都会看在眼里。外婆是很能吃苦的。至少在幼小的我看来,外婆这一生,过得实在太难。外婆五岁时,老外婆就去了,从此外婆没能再见母亲一眼。童年丧母的痛楚,远比那些刚出生就见不到母亲的人痛苦,因为曾经拥有了,感受了,然后失去,就是精神上的失去。在那个封建落后的年代,外婆的“诗意”便显得有些特别和负罪:三从四德,没能阻碍她对镜贴花黄;男尊女卑,也没能埋没她对读书的渴望。那时候,外婆是乡里的一枝花,也是墙角的一株草;是男人心底的痒痒挠,也是女

13、人心里的一根针。后来等到外婆嫁人,本以为可静心生活,那一年却又遇上大饥荒。外婆四个孩子,最大的那个因为疾病死了,母亲也差点因为饥荒而丧命。那时候,外婆常对着天喃喃自语:老天爷啊,你擦擦眼吧,我快熬不下去了。可外婆,又都咬着牙一次次地挺了过来。饥荒过后,外婆便在老屋前栽了一排苦瓜。灰突突的村庄,一下就被这绿色给点活了。从屋外走过的人们,都忍不住要瞟一眼。外婆很喜欢苦瓜。喜欢吃苦瓜,也喜欢养苦瓜。她说,苦瓜是孝子,一生下来就知道土地的苦楚,苦瓜心疼土地,所以要把土地的苦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她说,苦瓜既是好菜,也是好药,它清火、解毒、和胃、护肝、养心。她还说,苦瓜,苦瓜,土地的苦孩子。外婆说这些话的时

14、候,我正坐在老屋前的台阶上,感受到日暮和黄昏在我的背后流转,无尽的岁月轰鸣声中,我看见外婆的那双手,那双渐渐变得苍老的手,那双曾托起我一个个梦境的手,正轻轻拂过苦瓜,为它拭去眼角的泪痕。劳动,是人们低下头来对世界的一次妥协和皈依,也是外婆潜意识里的祈祷仪式。苦瓜要搭架的时候,外婆便扛着铁锨去松土。她用农具总是含蓄式的,像在土地上雕花,一次下去,翻起的泥土是叶,再一次下去,钩出的草屑是伏笔。如此反复,苦瓜便在一个仁慈的环境里蓄势待发。等到苦瓜结果,外婆永远是最高兴的那一个。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土地的果实摘下来,捧在怀里,孩子般高兴,有时会抬起头喃喃说,老天爷,真好。外婆的苦瓜,不管是煨汤,还是配菜,贫苦的生活里,总能让我们觉出一丝甜来。最喜欢的,还是看外婆弯腰进灶房的背影。当初老屋的奠基仪式,是在鸡鸣狗吠的鞭炮声里欢呼起来的,风水先生说,这是一座吉宅,坐北朝南,负阴抱阳。而外婆的灶台,也是老屋光荣的参加者,又或许,它的身份比老屋尊贵,因为一座房屋站起来,炊烟升起,许多记忆也围绕着这个灶台开始生长。外婆煨的苦瓜汤,便是我童年记忆的最深来源。少油,一点盐,苦瓜只切一段;温火,加几瓣梨,孩子的口水便出来了。那时家里没有别的给孩子做吃食,外婆的苦瓜汤便成为我最期待的美味,日子一长,那平淡生活里的点点苦意,已在不知不觉中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