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沪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60932034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钟山记沪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石钟山记沪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石钟山记沪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石钟山记沪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石钟山记沪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钟山记沪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钟山记沪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钟山记沪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石钟山记教案一.背诵复习第一段。二.分析p 理解第二段(一)补充注释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到,往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赴:赴任,就职3.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 森然:阴森森的样子5.微波入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涵淡:水波动乱7.因笑谓迈曰 因:于是(二)理解以下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1.因A 因得关所谓石钟者B 因笑谓迈曰C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D 事出有因2.焉A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 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C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D 语焉不详E 且焉置土石3.固A

2、余固笑而不信也B 固已怪之矣C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D 自以为关中之地,崤函之固E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4.相A 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B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C 那么将焉用彼相矣D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E 苏秦合纵,为六国之相F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三)以下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用法是否一样?1.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3.涵淡澎湃而为此也4.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四)辨析写列句子的句式特点1.而大声发于水上2.空中而多窍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4.古之人不余欺也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五)朗读第二段,并通译全段三.分析p 第二段1.作者参观石钟山的缘由是什

3、么?答: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得兴尉。2.作者是怎样才有了独到发现的?答:深夜泛舟江面。3.作者的独到发现是什么?答: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洞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相似。4.本段写了作者的两次笑,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理吗?(讨论)四.分析p 理解第三段(一)补充注释1.而臆断其有无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2.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大概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终:总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考:敲5.自以为得其实 实:事情可以的真相6.盖叹郦元之简 盖:表原因、目的(二)解释以下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含义1.实A 自以为得其实B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C 此皆良实,志

4、虑忠纯D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绝1.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2.噌吰如钟鼓不绝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三)解释以下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事不目见耳闻2.而言之不详3.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4.自以为得其实(四)指出以下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2.余固笑而不信也3.至莫夜月明4.汝识之乎?5.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6.及雠仇已灭,天下已定7.长乐王回深父8.暴秦之欲无厌(五)分析p 赏读1.郦道元、李渤、苏轼关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陈述有何不同?答:郦道元认为是水石相击产生的声音像钟而得名;李渤认为是山石敲击发出的声音像钟而得名;苏

5、轼认为是风水进出洞穴发出的声音像钟得名。2.本段在评说中采用了什么方法进展议论?答:类比和比照的方法。3.此世所以不传也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中此和陋者详细指什么?答:此指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类人。4.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答: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实地考察。五.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翻译背诵全文。石钟山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p 石钟山记是一篇名文,历来选者、注者、论者甚众,因此各种教材版本都似乎对它割舍不下。它以一个“疑”字,一个“声”字贯穿全文,可谓构造严谨,层次清楚,丝丝入扣,中心突出。它的语言初读起来是很平常的,但假如仔细研读,认真推敲,就会发现其中有丰富的内涵,很不平常。如前

6、文对郦道元的“常疑之”、对李渤的“尤疑之”与后文对郦道元的“叹”、对李渤的“笑”,可谓是遥相照应,用得极为准确与讲究,却丝毫不见雕琢之嫌。至于第二段景物描写极尽绘形绘声之生动鲜明的妙处,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它的文本魅力是非凡的。但是,文章的魅力不仅表达在它那显而易见的优点中,其实也表达在人们对它的众说纷纭上。它的体裁(与普通山水游记的区别)、它对石钟山命名的结论以及“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看法,都是值得人们考虑和议论一番的。此文在新教材中又被编入,而且是被编入“山文化”系列中,我想,使“石钟山”和其它山一起作为人类审美理想或哲思的一种寄托而让我们去感受、去汲取教益,这可能是编者的用意吧。

7、不过石钟山记所能给我们的教益,应该不只是作者提倡目见耳闻,反对主观臆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也不只是石钟山夜景描写给我们带来的身临其境的享受,它更可以是在作者对前人的质疑中,我们对作者的质疑中所能培养出来的一种科学精神。二、学生情况我们普通高中的学生经过市重点、区重点和民办高中三层选拔后,被戏称为“第四世界”,学生语文根底很差,而且还缺乏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而且他们对文言文除了有一种畏惧感之外,更有一种误解,认为“文言文就是死记硬背”,所以对学习文言文向来是兴趣缺乏,更有甚者还会到深恶痛绝的地步。根据我们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课堂要求要做到面面俱到甚至是求全责备是不现实的。加上新

8、教材内容多、课时紧,所以我们就要对一些内容进展大胆的舍弃,做到一堂课有尽量多的收获就可以了。我这个班级的学生,在我一个多学年的训练下,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已经形成习惯,有一些学生也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有不少的同学是喜欢钻钻牛角尖的。我准备以“质疑”贯穿主要教学过程,就是考虑到了这一局部同学,我想让他们在“过把瘾”的过程中体会到“质疑”其实是一种非常严肃的科学精神。三、教学目的与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p ,我将此课的教学目的确立为:1、知识与技能:辨析、积累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辨析与普通山水游记的不同,把握通过记游提醒哲

9、理的写法特征。2、过程与方法:文言文是学生比拟害怕的,但通过精心地层层设疑,能引导学生进展目的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小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才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质疑,学习反对臆断,重视理论的科学精神,学会对人或事物全面评价。教学重点确立为: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章写法特色,学习反对臆断,重视理论的科学精神。教学难点确立为:在质疑中对苏轼进展全面的评价。四、教法、学法以及理论根据1、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们普通高中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校的校情是:学生不住校,不晚修,老师无法理解学生课余的学习情况。我校的学情是:有一局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极差,老师要加强催促

10、。加上新教材课时紧的特点,就更要老师把好预习关,进步预习效率。2、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才能和创新精神。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布置、检查预习和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的的。而在对文本的体验中,学习、感悟作者对前人的质疑精神和对作者进展质疑将是这节课的主旋律。3、学习语文的一个重点是积累。在教学中,老师应当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我在本课的开头注重了文言知识点的积累,在拓展讨论局部注重了课外阅读的积累。4、教学中的比拟是一种智力技能,比拟出真知。理论证明,比拟学习法是一种掌握新知识、稳固旧知识、减少头绪、加深印象、深化理解的好方法。因此我在课堂中安排了多处比

11、拟考虑练习。5、语文来于生活,也必将运用到生活中。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体验非常重要。因此,我在课堂后面安排了“谈自己的体会”的环节和写作训练,这既有利于学生联络生活,学以致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归纳才能和语言表达才能的进步。6、 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培养学生查资料的才能和习惯,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因此,我为有条件和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了互联网信息来拓展他们的视野。石钟山记原文和译文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12、,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铙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假设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那么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

13、,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译文: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疑心它。如今把钟和磬放在水

14、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顿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渐渐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疑心。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可以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

15、色亮堂,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还有象老头子在山谷中咳着笑着的声音,有的人说:“这就是鹳鹤。”我正心中惊慌想要回去。突然,宏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象击鼓敲钟一样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船划回到两山中间,快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跟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象音乐演奏起来一样。我因此笑着对迈儿说:“你明白吗?发出噌吰响声的,那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的见闻一样,可是说得不够详尽;一般做官读书的人又总不愿夜晚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