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1.docx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0908669 上传时间:2023-07-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记念刘和珍君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记念刘和珍君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记念刘和珍君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记念刘和珍君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1.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读文本思热血青年,追古溯今继猛士精神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一、文本分析这篇课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单元中的“真的猛士”板块。这篇课文的内容:通过刻画追求进步和真理、不惧权势、勇敢坚毅、有斗争精神、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心胸深远广大、和蔼可亲、乐观开朗的中国青年刘和珍,呈现“猛士”与“庸人”的不同特质,展现国难当前“猛士”与“庸人”做出的“生”与“死”抉择。这篇课文的特点:作为一篇深情浇铸的、悼念性的文章,文本交汇着鲁迅澎湃汹涌的感情与冷峻凝重的思考。因此,文本研读既要从“毅然”“黯然”“欣然”等角度披文入情,也要对比庸人与猛士的特质,形成对择生与择死的价值思考,更要以承继民族英雄的

2、猛士精神为终点,永矢弗谖。二、学生分析学生需要从中学习的:研读文本时能从语义信息的诠释走向更深层次的结构信息的诠释,进而把握作家思想情感观念的客观表达,即通过赏析“毅然”“黯然”“欣然”与“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等词句,分析刘和珍的性格品质,体悟中国热血青年的形象,进而探究“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真的猛士”的精神。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相应的学习基础。其中,在认知上,学生对悼念性文本具备了粗浅的品读和评析能力;在情感上,学生对“生”与“死”、“平庸”与“伟大”的人生抉择有了一定的阅读体验和评价能力。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涵咏法、入情体验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三、目标阐述(一)

3、知识与能力1.能圈画和解读文本中意蕴丰富的词句,如“毅然”“黯然”“欣然”等;2.能阐述文本中有关“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隔离反复手法的使用及其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咏法;2.能在体会课文情感的过程中运用入情体验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感受刘和珍等中国青年追求进步和真理、不惧权势、勇敢坚毅等人生品格;2.能体悟“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真的猛士”的精神;2.能体悟鲁迅对中国青年不惧牺牲的钦佩和为国死难的深沉悲痛。(四)教学重难点其中的教学重点是能体悟“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真的猛士”的精神。其中的教学难点是体悟鲁迅对中

4、国青年不惧牺牲的钦佩和为国死难的深沉悲痛。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提问法、多媒体展示法、小组合作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四、过程设计(一)时值公祭,国殇导课昨天是12月13日,是我国的国家公祭日。这个日子祭奠的是抗战死难的生命,悼念的是捐躯洒血的英雄。毫无疑问,岁月不曾埋没那血和泪凝成的悲痛,时间也无法埋葬先烈们浴血奋战的过往。先辈们英勇、大无畏的精神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推动力。今天,让我们认识鲁迅笔下的,一位为中国的进步而战,为中国的自由而亡的青年,她就是刘和珍。(设计目的:以时事热点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二)披文入情,追思刘和珍的热血形象课文的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

5、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从_(事例)中看出刘和珍是一个_的人。边读边圈画关键词,时间为5分钟。【毅然】“毅然”是意志坚决、毫不犹豫,是决然,是断然,学生何以从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杂志全年读出她追求进步、热爱真理的品性呢?这就需要教师提供背景材料。莽原创刊于1925年,由鲁迅主编,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其宗旨是“率性而言,凭心立论,忠于现世,望彼将来”,尤其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作为战斗性很强的革命刊物,莽原时常遭反动当局的查禁,因此有人不敢订或不愿订,期刊“往往有始无终”,“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在此情况下,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可见她不仅是鲁迅的

6、学生,更称得上其志同道合的战友。【黯然】“黯然”是情绪低沉、心神忧伤,“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在简洁而遒劲的叙述中,刘和珍与其他教职员形成鲜明对比,“先天下之忧而忧”,一位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且有着深远广大胸怀的中国青年,形神毕现。【欣然】“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欣然”是自然,主动前往执政府门前请愿;是怡然,是满怀爱国热忱参加政治活动。在这短短一句话中,鲁迅却用了1个分号、3 个逗号、1 个句号,一字一顿。郭沫若在沸羹集正标点中指出“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当

7、教师把“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与原文做对比阅读时,具有高度解读能力的学生立刻能穿透文字外在形式的表现而深入内部深层世界,感受到作者贯注其中的波动起伏的情感内容。删去3 个逗号,文句或显简洁流畅,但原文一字一顿,字字哽咽,语气舒徐,如泣如诉,与后文“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形成呼应,与段政府的预谋屠杀形成对比,凸显刘和珍的单纯善良和不惧牺牲的爱国热忱。现代语言之父索绪尔称“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言语却是个人的意志和只能的行为”,原句的断续和阻隔不仅有益于学生对刘和珍性情的理解,更显鲁迅写作时的沉重心情。【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陈望道认为修辞学“同读和听的关系最大”,它可

8、以帮助读者“确定意义”“解决疑难”。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17.文章的第三、四、五部分反复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仅仅明白语言意义是不够的,还要领会由作者赋予的反复表达的特定意义。多处的隔离反复是为了强调刘和珍给鲁迅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善良、和蔼、有爱,强调反动派污蔑其为“暴徒”是“谎言”;强调段祺

9、瑞政府的残暴与流言家的无耻;强调鲁迅对年轻美丽的生命消陨的痛惜;强调鲁迅对刘和珍的崇敬与悼念之情。(设计目的:以追思刘和珍的热血形象为起点,唤起学生对个体生命的关注。)(三)登堂入室,对比庸人与猛士的特质鲁迅以极其悲哀和愤怒之情,回忆着三月十八日,这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热烈地歌颂着刘和珍等为中国而死的进步青年,称她们为“真的猛士”。立足于对刘和珍热血形象的把握,教学的后半部分要求学生圈划文中关于“猛士”与“庸人”的关键词句,概括归纳“猛士”与“庸人”的特质。这一阶段的教学由四问串联而成。1.“真的猛士”该有怎样的特点呢?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就是“直接面对

10、”的意思,鲁迅在论睁了眼看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刘和珍之类的中国进步青年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英勇清醒,毫不退缩,永不回避,勇于追求真理,敢于直面人生。因此,鲁迅称她们为“真的猛士”“叛逆的猛士”“勇敢的革命者”。2.怎么理解“猛士”又是“哀痛者”和“幸福者”呢?刘和珍之类的中国进步青年在面对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时,清醒决绝,毫不退缩,永不回避,对现实人生不“瞒和骗”,“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勇于追求真理,敢于直面人生,主动选择人民的痛苦和灾难、生命的沉重与叹息,自觉承受人间的哀痛、精神的疲惫、生命的忧惧,这就是“哀痛者”。然而,也正如马克思所说“斗争就

11、是幸福”,“猛士们”明知革命必有流血牺牲,却依然“欣然前往”,他们便在这奋斗中收获了人生的充实和幸福,他们对现实有大悲悯,对人生有大欢喜。3.除了猛士之外,鲁迅还提到哪一类人?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文中的“庸人”是鲁迅早年揭露的“庸众”,教师适当拓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无恶意的闲人”的特质。“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

12、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鲁迅.呐喊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36-37.人为何古怪?神情古怪,似有所期待;行动古怪,似焦灼不安;目的古怪,欲满足久渴的刑肉弑血的欲望。“鬼似的”,是作者对麻木不仁者的愤慨和贬斥,

13、一个一个看客,三三两两,一大簇人、一堆人,刻写看客如潮的骇人场面麻木的病态、麻痹的精神。4.庸人们面对惨淡的人生,有怎样的表现?面对猛士的流血牺牲,有怎样的表现?面对惨淡的人生、黑暗的现实,他们不敢正视,不会奋起反抗,浑浑噩噩,苟且偷安。面对猛士的流血牺牲,他们按照人性的软弱的本能,用忘却来逃避生命的沉重,从而获得某种安宁和平静,但是却无法摆脱苟活偷生的空虚。他们靠“忘却的救主”“洗涤旧迹”,“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于是,“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猛士的牺牲只是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综上,作者赞扬刘和珍们表现出来的“真诚地、深入

14、地、大胆地看取人生”的“真的猛士”的精神,否定“庸人们”浑浑噩噩、麻木健忘、苟且偷生的人生态度,促动着读者有关生死选择的价值思考。(设计目的:以对比庸人与猛士的特质为支点,引发学生对择生与择死的价值思考。)(四)永矢弗谖,承继民族英雄的猛士精神文中高频率出现“猛士”“庸人”与“生”“死”等关键词语,每一组关键词语既蕴含深意,也揭示着“人”的某种生存境遇。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具体如下:1.对于猛士和庸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鲁迅持怎样的态度?猛士的牺牲是否真的毫无意义?【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刘和珍的“直面人生”与庸人的“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对

15、于庸人,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对于猛士,肯定了先烈的牺牲的价值。2.面对黑暗的现实,庸人要正视觉醒,猛士要奋力前行,我们怎么办?【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虽然,鲁迅先生不赞成徒手请愿,但高度肯定刘和珍们在生死面前的勇敢选择,因为他们的死显示出生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庸人的“苟活”,鲁迅主张要唤醒他们,使他们觉悟,使他们摆脱麻木。“苟活者”会从这次流血事件中看到希望,觉悟起来,摆脱麻木,以满腔的热情,坚定的信念,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在深入挖掘猛士精神的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展示拓展材料,促使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

16、渐更加衰颓。至于富有反抗性,蕴有力量的民族,因为叫苦没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世界日日改变,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时候早到了;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鲁迅论睁了眼教师明确:鲁迅提出了“苟活”的概念,“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苟活”是苟且活命。“苟活”是将人作为纯生物的存在,仅仅满足于生物性的保存生命的欲求,而生存,意味着人又是社会的存在,在保存生命的欲求的同时,有精神的要求,追求生命的意义、价值和生活的理想。3.小组讨论:在古今历史上谁堪称“猛士”?说说你的理由。时代在变,但是猛士的精神却一直为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