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四记”.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0907824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之“四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言文阅读之“四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言文阅读之“四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文言文阅读之“四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文言文阅读之“四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之“四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之“四记”.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红庙中学2014届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案 文言文阅读之“四记”(二) (11)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一、 知识梳理(一)古今异义1、佁(y)然:古义:呆呆的样子。今义:痴呆或深思的样子;2

2、、去:古义:离开。乃记之而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 3、闻:古义:听到。闻水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4、 居:古义:停留。不可久居;今义:住。 5、可,古义: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今义:能愿动词,可以 6、布:古义:映。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许:古意: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现在用法的“来”。今义:允许。(二)一词多义1、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 2、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3、 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4、差: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5、 见:下见小潭;明灭可见。 6、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7、 以 :以其境过清;卷石底以出;全石以为底。

3、8、为:全石以为底;为岩。9、而:乃记之而去;隶而从者;潭西南而望。10、环:如鸣佩环;竹树环合。11、游:皆若空游无所依;同游者。(三)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2、下见小潭。下:名词作状语,向下。3、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名词作状语,在空中。4、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5、俶尔远逝。远:名词作状语,向远处。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7、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8、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9、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使感到寒冷。10、如鸣佩环。鸣: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11、心乐之。乐: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喜欢的意思。12、近岸。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13、隶而从者。隶:名词作动词,跟着。14、似与游者相乐。乐:形容词作动词,玩了。(四)写作特色 1、移步换景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2、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

5、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3、 对比和烘托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二、中考链接: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心乐之(指代篁竹) B.不可知其源(指代小溪)C.以其境过清(因为) D.乃记之而去(于是,就)2、下列每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而:潭西南而望 而置州已来B.合:四面竹树环合 合营溪C.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则可为都邑之胜境D.清:水尤清冽 清流触石3、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 潭中鱼可百许头

6、B 全石以为底 遂许先帝以驱驰 自以为不如 C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C 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貌若甚戚者 (12)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在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方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

7、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知识梳理(一)一词多义夫:1)予观夫巴陵胜状 那2)夫环而攻之 发语词,不译 3)夫鼾声起 丈夫观:1)予观夫巴陵胜状 看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雄伟景象极:1)南极潇湘 尽2

8、)此乐何极 穷尽3)感极而悲者矣 十分去:1)去国怀乡 离开2)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3)委而去之 逃离,逃亡或:1.而或长烟一空 有时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空:1。浊浪排空 天空2. 长烟一空 消散通:1.政通人和顺利2 ,北通巫峡 通向 (二)词类活用1.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2.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3.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作郡的长官)5.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7.锦鳞游泳(用锦鳞代指鱼群)(三)古今异义1.气象万千(古义:事态; 今义:天气变化)2微斯人

9、( 古义:如果没有;今义:微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景象;今:看)4横无际涯(古:广远;今:与“竖”相对)5浊浪排空(古:冲向天空;今:全部去除掉)6.予观夫巴陵胜状(古:指示代词,表远指,相当于“那”;今:丈夫,夫人)7.前人之述备矣(古:详尽 今:准备)8.增其旧制(古:规模 今:制度) (四)中心思想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勉励友人,警策自己。二、中考链接1、对文中加点的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状:胜景,好景色。 B横无际涯:宽阔无边。C南极潇湘:潇水和湘

10、水的南边极远。D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称诗人为骚人。2、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之”意为“的”,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不是“的”的意思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前人之述备矣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3、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B“越明年”的意思是“到了第二年”。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写滕子京虽为“谪守”亦政绩显著。D“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予”即范仲淹的朋友膝子京。4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洞庭湖及其周围的景色。B“前人之述备矣”是对“岳

11、阳楼之大观”的小结,简洁不繁。C“然则”轻轻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B.南极潇湘/初极狭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D.而或长烟一空/一食或尽粟一石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8.选文抒写了“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一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的感情(根据原文意思填写,4字);二是“,”的因物而喜的感情(用原文句子填写)(3分)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

12、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D.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13 、选文中具体体现“二者之为”的两个短语是什么?“二者之为”所表现的胸怀与古仁人有何不同? 14 、请结合选段内容,简要分析第 两段对第 段的作用。 (13)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

14、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一、知识梳理(一)虚词注解“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11.临溪而渔:【有争议】.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 .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