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地震中的父与子.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0905850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7、地震中的父与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17、地震中的父与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17、地震中的父与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17、地震中的父与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地震中的父与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地震中的父与子.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震中的父与子 执笔者:戴宏霞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认识个生字,会写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让学生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

2、的力量。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赞扬伟大的父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 达方法。 课时安排 课时。 课前准备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流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充溢着浓浓的父爱和母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请你讲一讲生活中父母对你的爱。、是啊,父母的爱是平凡、

3、朴实、无私的。母爱如太阳,热烈而温暖,父爱如海洋,深沉而含蓄。或许,我们并不在意他的存在。可是这种平凡的爱在我们生命遇到危险时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和作者一起去体验伟大而无私的父爱。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小组合作:学习并互相检测生字。、教师检测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指名读课文,检测学生是否把课文读通顺、流利。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上。“教材只是个例子”,“读”是为了会“写”,也就是让学生把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

4、运用。三、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汇报交流读书情况,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让学生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四、精读课文,朗读感悟,体会情感、自由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汇报交流读书体会,随机指导学生朗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表达、读中发

5、现、读中评价、读中迁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使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四、布置作业,预留问题、想一想文章哪些地方描写了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些句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文中反复三次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第二课时教学流程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引入、回顾课文内容。、年月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人死亡,多人受伤,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是父亲的坚定与绝不放弃,在儿子生命遇到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创造出了惊人的奇迹。(板书课题)二、品读体验、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6、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汇报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人阅读,用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让学生的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三、感悟写法,读写结合、引导: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歌颂伟大的父爱,赞扬深厚的父

7、子之情的。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具体句子感悟。、今天我们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伟大无私的父爱,可是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历这种惊心动魄的事。父母的爱啊就是早起为我们热好的牛奶,就是上学路上一声声的叮咛,就是风雨中加在我们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们都感受着父母那种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请把这些生活中的小事选一件写下来,送给你的父母吧!在学生感悟了课文内容,体会了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把握了内容、体会了感情、领悟了写法,再动笔写一写,可谓情动而辞发,水到渠成。五、布置作业用自己喜欢

8、的一种方式来表达一下你对父母的爱!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了不起爱儿子教后反思: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绝望离开。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他去解救,因为他曾对儿子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挡,夜以继日地挖了38个小时,直至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其他13位同学。课文描写具体,感情真挚,充满了父子之间的爱。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教师抓住“你对这对父子有什么印象?”这个问题来引出“了不起”,紧接着围绕“父亲的了不起从哪里看出来

9、?”让学生再次读课文,一步步深入思考并交流。由于这个突破口找得比较准,整体的教学效果还不错。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也就是抓着“了不起”这条主线来展开,显得条理清晰,令人一目了然。在研读父亲的“了不起”时,主要抓住父亲的动作、外貌和语言来体会。一处是第十二自然段的动作外貌描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一个挖的动作,感受父亲挖的时间长,挖得很辛苦,此时引导学生想象三十六小时这一时间有多长,平日里我们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作什么,而父亲在这三十八小时里做了什么他只是用手不停地挖,不曾喝水,不曾睡觉,不曾休息,不顾一切的,只有一个念头支撑着他“儿子在等着我!”。通过这一联系生活实际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正是这样一个信念让他有了惊人的毅力,有了非凡的举动。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对这一父亲更加钦佩,对父爱感受也更进一层。对父亲外貌描写的地方抓“血迹”、“血丝”这两个词来体会父亲在如此伤痕累累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挖下去,是多么地了不起。再指导朗读,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