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88470.doc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0903930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分析8847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案例分析8847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案例分析8847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案例分析8847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案例分析88470.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分析88470.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1 : 2003年5月,在辽宁某城市一所小学的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探究“菜”字。学生说“菜”是上下结构,上面草字头,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老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辛苦的“苦”字去掉“古”下面是彩色的“彩”字去掉三撇;老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花”字去掉“化”字,下面是彩色的“彩”字去掉三撇 (选自赵小雅:新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新问题 ,载2003年6月18日中国教育报) 试评析这则案例所反映的问题。案例1 :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是由两种倾向造成的:一是形式化;二是绝对化。形式化就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教学改革只是形似,还没有达到神似。在

2、这种形式化的课堂上,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受到质疑。绝对化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形式,在课程改革上的具体体现就是提倡新的、彻底否定旧的。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新的课程还没有完全适应,他们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他们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课程改革中最难实现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观念的变革,而在教与学的变革中,核心的因素就是教师。教师的态度、能力、适应和提高是整个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不但教师本人要积极适应新课程的理态,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学校管理者也应该理解教师的重重压力,经常组织符合教师需要和特点的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案例2: 一班的A老师正在上为你打开一扇门一课,突然,从窗外传来

3、一阵急促的“的嘟” “的嘟”声,这声音犹如一块巨石落入平静的水面,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紧接着,像有谁下了一道命令“向左看齐”,所有的学生都向左边看去。这是怎么回事,还没等老师喊出话来,坐在靠窗边的同学已经站起来,趴在窗台上向外张望,其他的同学更是着急,他们有的站在椅子上,有的一蹦一跳,脖子伸得老长,平时上课就坐不住的索性冲出座位,涌到窗前产他们你扒我,我才住他,争先恐后地向外张望原来是两辆红色的消防车由南向北从窗前驶过 教室里恢复平静后,A老师灵机一动,便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内容,而让同学把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想说出末,写下来。结果,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说得头头是道,写得也很精彩,乐得老师满脸堆笑

4、气 二班的B老师面对以上的情境板起面孔,维持纪律,让学生回到座位上,继续原来的教学勺而学生却余兴未止,沉浸在刚才的氛围中B老师不愿意放弃原来的教学内容,否则他认为自己“没支有完成教学任务”。 请问:A、B两位老师的做法有何不同,你赞同哪位老师的做法? 案例2: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变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 A老师突破预订计划而“创造性地教学”,突现了课程的多元创新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情感,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来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捕捉了这一偶发事件,把它转变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活教材,引导学生看、听、说、写;指导

5、他们学会下正确,全面,有条理地观察事物,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而B老师的教学是一种“插秧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其实就是试图维护严格的甚至苛刻的课堂秩序,即极端的课堂纪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立所谓的教师权威。 B老师“以知识、学科为本位”,把学生当作“学科人”,而不是真正的“生命,成长中的完整的人”。他力图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剥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情感,不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活动。 案例3: 某中学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基础型课程实行走班教学。根据学生的选择

6、,学校将4 一5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各学习层次和教学班级动态组合,一个学期微调一两次。请用有关教学或课程理论对该校的做法进行评析。案例3:学校的做法是正确的,它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1) 学校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将学生分层,确定了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兼顾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从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体现了评价标准的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进步,使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身价值。 (2) 新课程倡

7、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和综合性,避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学校开放了校本课程,体现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放者,改变了以往被动执行的做法。 (3) 该案例面向每一位生动活设、有尊严的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评价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 案例4; 高老师今天收到一封学生的来信,信中这样写道:“高老师,我今天很高兴,因为你终于给我回答问题的机会。这可是我上初中获得的第一次机会啊!虽然这是你不经意的一次提问,但我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就在这一次,老师,你终于注意到我的存在,我

8、有了发表意见的机会我想真诚地对你说一句:高老师,喊响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吧!” 这则案例所反映的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是什么?案例4: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而该案例恰恰违背了这一观点。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的一些缺点。 (1) 重认知轻情感。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2) 重教书轻育人。它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3) 传统的教学重结论轻过程。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它无法展示

9、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 (4) 传统的教学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优秀学生。重视那些被认定为是“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把更多的机会让给那些学生,忽视其他学生的发展。案例6、全国特级教师丁盛宝在我是怎样教数学的中写道:平时,我讲授一个新的单元,总要分以下几步走。1. 先给基础有缺漏的同学补一些过去没有学好的知识,填平他们的知识缺陷,使他们达到班内的平均水平,以利于接受新的知识。 2. 课内讲投新知识时,照顾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水平。 3. 在教了一段时期之后,同学中出现了新的差距。我就根据实际情况,依据教材的内容,有时把学生分成两组,重新安排课堂座位,进行复式教学。对理解力好的同学一般只要提一提、

10、点一点,由他们自己看书,做题目:而理解力差的同学则由我加强辅导,领着他们一起做题目,让他们慢慢学会自己走路。对两个组,我出的题目也是不尽相同的 4. 在进行复式教学之后,还有一小部分学生跟不上,我就给他们进行课外辅导。 5. 单元测验后,如还有个别学生跟不上,我就把他们请到办公室来一个一个地进行具体辅导。我把这种分层补缺,连批过关的做法叫做“筛米粉”。学生经过各种不同的“筛子”筛过后,每个同学就都能达到合格的水平了。 请你就丁老师的“分层补缺,逐批过关”的做法进行分析和评价。案例分析题 答: (1) 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这些规律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

11、律,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好的效果。个体身心发展也存在着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工存在。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了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在班级教学时,教师要同时面对四五十名学生上课。同一班级的学生,虽然年龄相近,但他们个别差异是明显存在的。教师传授的教材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法、技术,只有兼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12、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 丁老师所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属于分组教学,其目的在于克服班级授课条件下难以做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等缺陷。分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我们因缺乏操作手段和技术,“因材施教”只是作为一条教学原则高悬着。我们用差异教学理论去分析上述案例,可以看到两种有效的操作方式:分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 (3) 案例展示的分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实施教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同时也激励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按自己的实

13、际情况自我学习,自我发展。案例分析题 开学第一课,我给学生唱了一首朋友的歌,然后深情地说:“天底下最难得的是知心朋友,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你把忧愁告诉一个朋友,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我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能够成为可以共享快乐、共担忧愁的朋友。”掌声响起。我接着说:“因为咱们还不太熟悉,同学们还不了解我,还不一定敢当着我的面说心里话,因此我公布我办公室的电子信箱地址,欢迎大家随时随地给我发伊妹儿。”欢笑声响起。我的话立竿见影,第二天我的电子信箱便被塞得满满的:老师,您的头发长了一点,请注意为人师表请老师不要当着学生的面抽烟。老师,您说话很风趣,但有时候严

14、肃不足。第三天,火药味渐浓,第四天,我就有点受不了了,第五天的一封“犯上作乱”的“伊妹儿”终于使我大光其火。我憋不住,当众质问道:“今天的伊妹儿是谁发的?”众学生如惊号之鸟,默不作声一我威严地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希望能从他们的脸色中找到蛛丝马迹。但我失望了:学生的眼神、脸色基本保持一致。我原以为接下去会收到更出格的“伊妹儿”,但是我错了,第六天的信箱是空的,第七天还是空的,我感到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正在拉大。终于,我向学生作了诚恳的检讨,希望同学们不计前嫌,继续把我当朋友,给我发什么“伊妹儿”都行。第八天,我又收到了两封“伊妹儿”希望叶公好龙的故事不要发生在我们可爱的老师身上。老师,那天的“伊

15、妹儿”是我发的,事后我也很后悔因为我的粗鲁的语言,不只伤害了老师的自尊心,更说明我还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 请用教育学的有关理论分析上述案例。 (五)案例分析题 答:这是一个典型的成功的网络德育案例。班主任为了及时了解新生,加强与新生的沟通,在发表了一通热情洋溢的“演说”后,把自己的电子信箱公诸于众,从而激发了学生与教师接近的兴趣,并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心理。然而,当有学生接连不断地向自己“发难”时,这位教师未能正确处理,居然破起案来,这是德育的大忌,结果使学生喋声不语,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就此中断。好在这位教师严于律己,及时向学生作检讨,才重新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那两封“伊妹儿”,一封希

16、望老师能够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能够真正虚心地听取学生的批评意见,而另一封则说明学生巳折服于老师的人格魅力,作了认真的自我批评。这位教师以此实现班主任工作目标的第一步,为今后德育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基础,较好地体现了德育的促进功能。 运用模拟功能,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景,做到寓教于乐。德育工作过于严肃的 “面孔”,往往使学生产生一种压抑感,而苦口婆心的说教又容易使学生两耳生茧,产生厌倦心理。也有的老师组织学生编写、演出校园剧,开展辩论、演讲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学生学习时间紧,要充分保证这些活动的开展,难度较大。利用电脑技术模拟生活中的德育情景,让学生在虚拟的社会生活中开展道德实践,既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又有着相对的真实性,而且学生在活动中所花的时间较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