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doc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0897048 上传时间:2023-08-06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故都的秋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故都的秋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故都的秋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故都的秋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秋教案.doc(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都的秋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2009-01-21 课时教学目标(三维) 一、 了解郁达夫及其生活时代。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文章首尾呼应,回环往复的结构。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明确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章秋景图。 难点:从作者所描写的秋景中感受“十足”的“十分”的秋意。 教学方法与手段 用多媒体展示郁达夫及其生活时代 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归纳文章结构,并讨论秋景中的秋意。教师主要进行引导。 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单元为写景单元,重在让学生学习作者对景物的感受、描写和融于景物描写中的情感。因此,本课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整体构思和景色特征,为

2、第二课时分析作者情感铺垫。 教学过程设计 集 体 备 课 第 1 课时 (总共 2 课时) 个性化操作 一、导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写出了自己对秋的感受,也写出了自古以来文人心中的秋意。今天我们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感受一下他对故都的秋天特有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江人。一八九六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十五岁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一九一三年留学日本, 一九二一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了创造社。七月,发表第一部小说集沉沦,一九二三年七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

3、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后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一九四五年九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达腊。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学生反复朗读全文,明确文章内容结构: 1、前后联系 问:文章如何引出故都的秋的?又是如何结尾的? 通过比较。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比较。 2、中间内容 问:中间内容分几部分? 绘秋(3-11)、论秋(12)。 (二)品析故都之秋 问题探究: 1、作者如何表现“故都的十足的十分的秋味”的? -借景、比较。 2、何景?用恰当的语言归纳。 庭院赏秋 槐蕊诉秋 寒蝉鸣秋 奇雨念秋 枣子闹秋小院清晨 槐树落蕊 秋蝉残声 闲话秋雨 秋果奇景 3、

4、如何理解这图景中“十足的”“十分的”秋味?(教师可就其中之一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学生可对其他的图景进行讨论分析并作课堂交流。) 例如:庭院赏秋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蓝色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故都的秋草(这里的秋意:天高、日朗、花冷 草衰,和南方之秋比较,“清”“ 静”之特点一览无余。) 四、小结 齐声朗读课文第一段。 秋是清的、是静的,感受欣赏这清的、静的秋天确实是十分的惬意的,可是饱尝秋之悲凉也成为作者的渴望,这又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探究这有点奇怪的趣味。 五、作业: 你读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文?把你最喜欢的的一篇(首)介绍给同学,并作简要的分析,

5、明天上课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让同学们就自己喜欢的诗文作交流,不知准备好了没有?(此环节是为下文作铺垫) (选两个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诗文) 二、探究作者的主观情感 (一)回顾故都秋景,并认真阅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和前面的描写有什么关系? -深化秋景的意义。 解读:秋能是“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因此看来,作者之所以“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不仅是想饱览故都秋景,更是从这故都的秋意中感受中国那浓浓的秋的

6、文化。) 展示投影: 1、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唐王绩野望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宋范仲淹苏幕遮 归纳:由此看来,在作者心中,故都的秋不仅是季节,更是一种文化,他所说的饱尝秋秋之清静悲凉,更多的是指由秋的气候景象引起的文化中的“清”“静”“悲凉”。 三、语言艺术探究 1、 语言平实 朴素中见美。 在灰沈沈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2、音乐之美 正象

8、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四、小结:秋象一首诗,深沉而含蓄;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像一首歌,忧伤而又苍凉。郁达夫先生正是用他自己的心去感受故都的秋,真是一物一景总观情啊!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颂歌) 郁达夫 北国之秋:清、净、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形散神聚 景人合一 【教案】故都的秋(必修二) 2009-10-20 素质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3、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4、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9、教学重点:1、 形散神聚的特点。2、 散文的一般鉴赏。3、 某些段落或句子的理解。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学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板书课题:故都的秋 郁达夫) 二、作家、作品简介(检查预习)1、作者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

10、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写作背景从1921年到1933年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

11、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小结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

12、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三、捕捉信息,寻找文眼“神”1、过渡:文章的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故都”和描写的内容“秋”,而在文章当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有什么作用?明确:不是。作者除了写北国之秋,还写了南国之秋,这样就形成了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2、提问: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哪一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明确: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板书: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3、小结:概括得好。显然,在作

13、者的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已成为作者的魂之所牵,梦之所萦,真是韵味无穷。(板书:味)四、筛选语言,概括秋景“形”1、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学生阅读圈点 )明确:从三到十一自然段。主要有芦花、柳影、虫唱、月夜、钟声;还有碧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秋果。具体是:第段主写牵牛花,第段主写槐树,第段主写秋蝉,第10段主写秋雨,第11段主写果树。2、提问:那么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秋景图”?(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有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3、提问:这五幅故都秋景图是分别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如写秋花,作者侧重写了

14、牵牛花的哪个方面?明确:写秋花侧重颜色这一角度,写秋槐侧重于落蕊的形状的角度,写秋蝉是侧重写声,写秋雨是侧重写其味,写秋果重点写它的果实。4、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5、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假如你是一个孤

15、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明确:冷色。感受: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6、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明确: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是宁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7、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