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0890894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把握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 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一卷)这里所说的理论,就是理性认识。在高二哲学认识论的教学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一对重要 名词。教育和培养学生坚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思维方法,正确认识 和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现象,能够从本质上予以分析,防止 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的内涵、区别、辩证关系及 认识上的误区等问题作一些阐述。一、两者的内涵与

2、区别 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就是在实 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到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在实践中由接触现象(认识事物 的现象)到把握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的过程。人们在实践中,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眼、 耳、鼻、舌、身等感官反映到人的大脑中来,产生和形成感性认 识。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的形式实现的。感觉是客观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对象 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的产生是主体的感觉器官接受来自外界事物的各种状况、 属性等信息的刺激,并将

3、客体的信息通过神经传达到大脑的相应部 位引起的意识现象,是物质的刺激向意识的最初转化。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是整个认识的起点。它反映的只是一个侧面、一个局部特征,而不是事物的全貌。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高一级的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 脑中的整体性的直觉反映。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 是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感性认识是主体的意识同客体的直接联系,它既不是人脑中先 验的东西,也不是客观对象的信息自然而然地流入人脑的结果,而 是在主体同客体的实际相互的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通过抽象思维达到的对 事物的本质

4、、内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只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局限性在于只是对事物的 表现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 全体和内部联系。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能停留于感性认识,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 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对事物感觉、知觉和表象经过多次反复, 对感性认识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概括,便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一 次飞跃而进入理性认识。毛泽东同志在1946年提出了 一个著名的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在当时,国共双方的力量对比的数字,只是现象,而现象是暂 时的、可变的、临时性的因素,属于感性认识。代表反动的是暂时多变的,而代表进步和正义的则是稳定的, 本质是稳定的因素。如果

5、只看现象,是肤浅的认识,而抓住本质,长远地看问题, 才是高水平的理性认识。毛泽东同志的认识正是抓住了当时种种现象中的可靠的东西, 才有了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正是以此正确认识 为指导才鼓舞了斗志,提出了有力对策,使革命取得胜利。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现象不是本质, 现象再丰富仍然是现象,反映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同反映事物本质 的理性认识相比较,其正确性和可靠性当然无法与正确反映了事物 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相比,感性认识不是理性认识。所以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 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当我们正确地认识

6、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对价格与供求 的关系变化,企业兴衰的原因的理解就深刻得多;当我们理解了热 的本质和热力学规律,对各种热现象的认识也就深刻得多了。二、两者的辩证关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有着本质 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两者与各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 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观的,具有直接性。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 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具体的,具有间接性。 两者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器官相互接触,形成关于认识对象的生动的、直 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式的方式反

7、映对象,具有形象性。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 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两者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理性 认识反映的则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 认识的一次的飞跃。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仅是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的,而 且是辩证统一的。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如果把人脑比作一个加工厂,把理性认识的成果比作成品的 话,感性认识就是原材料或半成品。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

8、理 性的东西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唯物主 义。 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感性认识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 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获得理性认识去能动地指导实践。必须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承认这一点,就是在认识论 上坚持了辩证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 理性认识,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的感觉是理性的感觉,犬的嗅觉大大地超过人的嗅觉,但它 在认识

9、的深度和广度上远不及人类。人的感觉又必须通过理性来表达,不仅有词语、语句,还有概 念、判断、推理等逻辑知识去感知外部对象。同样,理性中感性的因素,理性的东西也通过感性来表达现。对抽象的概念、理论的解释,往往如果用一个形象比喻、图 示表示,往往可以使人豁然开朗,这都需要借助于感性形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的基础是,无论感性认识还是 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与飞跃,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 实现的。三、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四个误区:误区之一: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就是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 识是对事

10、物现象的反映。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于主观 认识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而现象和本质及其规律都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第一性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感性认识和现象,理性认识和本质、规律之间 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主观与客观的关系。认为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就是事物的本质,实 质上就是将反映与被反映的对象混同,也就是将主观与客观混同。误区之二: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正确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必然存在 着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这两种情况。从这两个角度看,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存在着正 确与错

11、误之分。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得出感性认识不正确,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 结论,关键是看它们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此外也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不可靠的,正确的感性认识如实地 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断,正是由于有了这些正确而 又可靠的感性认识,我们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实现认识过程 的第一次飞跃。误区之三: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并不是感性认识的机械相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一个质的飞跃。要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两个条 件:一是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 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 加工制作,这是

12、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关键。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即使占有了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而没有对感性材料进 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的加工处理,那 么感性认识也只能是感性认识,而不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误区之四: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虽然二者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特点有 所不同,在二者的关系中,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是获得 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但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所以不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也不管是何种途径获得 的认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实践。因此,认为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的 观点是

13、错误的。Wt0HeVs+GdUr-FbSp(DaRo*C9QnB80l$z6Nk!y5M j#x4LhYv2JgX ulIfWt0HdUr-FcTq) EbSp(Da QnB8Pm%A70l $z6Nj#x4LiZ w删資窗wsqtt3KhYV2Jgwr+0H evs+G durFCT p(DaRO*c9QnB8pnlsz6Nk 一 y5 Mj#x4 LiYv2Jg xullfwr+OHevrFCTq) Ebsp(D 月 oB8Pm%A70 -sz6Nk 一 x4Lizw3KhYV2Jgxuo Hevs+G durFC Tq(DaRO*c9Q n B8Pm%z6Nk一y 5Mj#x 4LiZw

14、2J gxullfwr+OHev s+FCTq) Ebsp( DaRO* C8Pm%A7 01sz6Nk y5L i Zw3KhYv2JgXu IHevs+GdurF CTq) EaRO*c9Q nB8Pni%A7Nk一 y5Mj# X4LMW3 Kgxullfwr+OH e vs+GdTq) EbSp (DaRO *C9PU1%A 7O1SZ6NR一 y5M iZw3KhYv2JgX ullfV S+Gdur FCTq) Ebso*c9QnB8pnl%A701 一 y5Mj#x4Lizw 3KhYul Ifwr+OHevs+Gduq) Eb sp(DaRO*c9Qn %A701sz6Nk 一

15、 y5Mj#w3KhYV2J gXullfWr+Gdu rFCTq) EbSp (c9QnB8pnl%A7 O1SZ5M j#x4Li zw3KhYvlIfwboHevs+GdurE bsp(DaRO*c9Q nB701sz6Nk 一 y5Mj#x4KhYV2 JgXulIf wr+OHd urFCTq) EbSp (D9QnB8pnl%A 701sz6Mj#x4L izw3KhYV2JfwboHevs+GdurFCSP(Da RO*C9 QnB8p-sz6Nk 一 y5Mj#x4LiYV 2JgxulIfwr+0H eurFCTq) EbS p (DaRnBgpnl% A701sz6Nk#x4 LiZw3KhYv2Jg X boHevs+Gdur FCTq(D 月o采C 9QnB8PniSz6N k 一 y5Mj#x4Liz V2jgxullfwbo HevsFCTq) Eb sp(DaRO*B8pnl %A701sz6Nk一 y 4LiZw3KhYv2J gxulHevs+Gdu rFCTq)DaRO* C9QnB8Pni%A6Nk 一 y5Mj#x4Li zw3JgxulIfwboHevs+GCTq) E bsp(DaRO*c9 PH!%A72sz6Nk 一 y5LiZw3KhYv 2J gxullevs+G du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