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基本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概论基本问题.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什么是说哲学是对“自明性”的分析?形而上学的分野与置换中西传统形而上学的比较分析如果说形而上学归趋形上非感性世界的追问,那么,中西传统形而上学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惯性而具有不同的结构范式。如果说形而上学因缘人类超越自我的原始本性,那么,中西传统形而上学因为不同的结构范式而生成了不同的超越向度和意义世界。在现代世界里,由于文化视域的融合和意义世界的通约,中西形而上学出现了相向性转型与相互置换的哲学景观。如果说形而上学的终极关怀是人的生存状况,那么,形而上学的未来走向必然意味着“存在论范式”对“知识论范式”的否定和超越,从而实现着人的存在境界(意义世界)的无穷跃迁。一、两种形而上学的结构形态
2、中西传统形而上学在结构上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态特征。一般说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表现为一个分析的知识论体系。这个体系先于并决定着经验和感性世界的意义,它依赖逻辑概念的自我展开,以追求恒久在场的普适性真理为目标,形成一个分离于并决定着感性世界的纯粹逻辑的概念世界。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则表现为一种综合的存在论境界,这种境界源于并超越着经验和感性世界的意义,它依赖于纯粹自我的深刻洞见,以敞开隐蔽缺场的个性化世界为目标,形成一种因缘于并超越着感性世界的纯粹体验的实在世界。如果说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自明性决定于概念之间的逻辑力量,那么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的自明性则凭借于生命内在的自我领悟。真理与境界。西方传统哲学从
3、柏拉图到黑格尔的历史实际上只是追求绝对真理的历史,黑格尔说:“哲学的目的就在于认识这唯一的真理,而同时把它当作源泉,一切其他事物,自然的一切规律,生活和意识的一切现象,都只是从这源泉里面流出,它们只是它的反映, 或者把所有这些规律和现象,依照着表面似乎相反的路线,引回到那唯一的源泉,但为的是根据它来把握它们,这就是说,认识它们是从它派生出来的。” 黑格尔所说的“这唯一的真理”,就是从柏拉图到他的“绝对精神”所表达的理论,它们是纯粹的原理、普遍的知识。西方的本体论(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所寻找和表述的正是这种绝对真理。在本体论的视阈里,绝对真理的世界是独立自在的,它先在于感性世界并决定感性世界的意
4、义。这样的真理不是认识的结果而是前提,对感性世界的认识是为了认识它们从绝对真理中派生出来的。中国传统哲学以“道”为最高目的,从孔夫子到王船山概莫能外。一般说来,中国哲学并不仅仅把“道”看作认识的对象,或者说,追求知识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目标。中国传统哲学的终极指向是实现与“道”合一的高远境界,因此,它是对单纯知识论立场的扬弃和超越。虽然儒、释、道三家对“道”的理解不同,但是,这只是意味着它们所追求的境界是不同的,把“道”看作一种境界则是一样的。概念与沉默。中西传统形而上学的终极关怀和本质规定制约和划定了形而上学的表述方式。在西方哲学中,本体论的概念经过了哲学家的改造,概念的意义不在于该词在日
5、常语言中的所指,而是经由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规定的。本体论视阈里概念之间的关系因缘于概念自身的逻辑张力,它表现为类似数学的运算关系。因为,本体论受制于西方语言的形式特征并从一开始就与逻辑和数学结缘。在西方哲学家看来,只有这样的概念系统才具有绝对纯粹的性质,才先于感性世界并因此制约感性世界的意义。作为一种存在境界的中国传统形而上学,严格说来它是远离语言的,无论是日常语言还是经过改造的人工语言。语言不仅不能表书形而上学而且还会破坏形而上学的纯粹性。形而上学的纯粹体验性拒绝语言的强行干预,语言对于形而上学的意义只是“指月”之“指”。因此,对于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解必须否定和超越到语言之外。在中国传
6、统哲学的语境里,尽管人们总是试图表书形而上学,但是,因为语言的表书功能在“敞明”的同时又“遮蔽”着,所以它对形而上学永远是无力和苍白的。因此,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的最高境界直接面对生活世界,在物我交融中领悟生命存在的真谛。分析与内省。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形式化特征决定了它与逻辑甚至数学不可分离,我们可以说,西方形而上学本质上是逻辑的,它的体系的展开实际上是一种依照逻辑规则进行的数学运算过程。形而上学的自在自为指谓的正是概念内在的自我展开的逻辑力量。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形而上学才具有先于感性世界和感性真理的优越性。说西方形而上学是分析的,意味着它的纯粹形式化、自我决定和开展的逻辑规定以及普遍有效性。从
7、最早的柏拉图的“理念论”到黑格尔的“逻辑学”都显示和证明了形而上学的分析性特征。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是内省的,这种特征在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比较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相对于感性世界和感性真理而言,在西方,形而上学具有横向的逻辑在先性地位;在中国,形而上学则具有纵向的目的优越性地位。西方的形而上学是知识论的,它的存在必然需要理性的支持,它贬低感性变动性、远离生活,形而上学的纯粹性表现为拒绝感性的干扰并最终决定感性的意义。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是存在论的,它虽然离不开理性的支持,但是,它的最终完成必须依赖对理性的超越。它来自于感性世界,并且它的意义必须回归于感性世界才能展开和落实。说中国传统形而上学是内省
8、的,意味着感性世界原始景观的自我显现,意味着真我摆脱对象性思维从隐蔽而走向敞开。在中国传统哲学里,形而上学不是一种知识,而是扬弃知识之后生成的生命的终极存在方式;形而上学的纯粹性标志着它超越对象性的思维惯性回归绝对一元性的有意义的存在形态。对感性世界的或者“拒绝”或者“回归”影响着中西传统形而上学此后的发展路径和历史命运。 先验与超验。形而上学是对感性的超越,是非经验的;非经验包括“先验”与“超验”两种形式。如果说“先验”意味着先于并决定着经验,“超验”意味着源于并超越着经验;那么,西方古代形而上学是先验形而上学,中国古代形而上学是超验形而上学。在西方,形而上学形成一个无关经验的概念世界,它只
9、能被理性所把握并意味着绝对真理。在中国,形而上学不脱离经验,但它不同于或者说它必须高于现实经验;它依赖于主体对生命本真存在方式的领悟。在西方,形而上学的先验性使生活世界的意义枯萎,形而上学的尊严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郫弃疏离和彻底拒绝。在中国,形而上学的超验性使现实世界的真实面目得以展开,形而上学的优越性来自于对现实世界的深切关注和不断超越。经验世界是人的现实存在方式,“向后式”的彻底拒绝显然是不可能的,“向上式”的超越扬弃则是必然的选择。对经验世界的或者“超越”或者“拒绝”显示出中西传统形而上学或者“先验”或者“超验”的特征。什么是哲学?答: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
10、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哲学包括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释而形成两大对立派别: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什么是哲学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起源于好奇,人们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一个对事物和现象感到困惑和好奇的人,就感到了自己的无知,人们是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的。西方著名哲学家罗素说:哲学不是一般的知识,哲学的起源是由于我们要用一种非常沉毅的企图去追求一
11、种真实的知识当代哲学观念是什么?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是当今时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理念,一个强调人的需求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一个强调尊重自然权利是发展的基本依据。把人类中心主义作为发展的依据,就会因发展而牺牲环境和生态,导致生态和环境问题;如果把自然中心主义作为发展的依据,就会忽略人的需求,导致人的地位的缺失,使人成为自然的附属品。这两种价值理念各有合理性,又各有缺陷,因此要建构时代发展要求的哲学观念,就存在一个“和”的问题,而不是“分”的问题。上述两种价值理念都是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考虑问题,而不是统一起来考虑问题的。“合”是当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就是天人合一,主客合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协
12、调平衡发展。这就要求在哲学观上进行突破,创建新的哲学观念。这种哲学观念就是“整体存在论”、“和谐关系论”和“互利价值论”。这是当代人类发展的价值理念,也是一种新的哲学观和全新的哲学形态。这需要哲学家们通力协作,共同创造。答:常识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它的本质特性在于其经验性。常识来源于经验,符合于经验,适用于经验,但其自身无法超越于经验。常识的世界图景,是以人们的经验的普遍性和共同性为中介而构成的世界图景;常识的思维方式,是以经验的确定性为基础而形成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常识的价值规范,是以共同经验所形成的普遍信念来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常识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最重要的生活
13、价值,但又总是由于其习惯性的惰力而成为哲学批判性反思的对象。3、哲学与常识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答:哲学与常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常识的经验性与哲学的超验性;常识的表象性与哲学的概念性;常识的有限性与哲学的无限性;常识的非批判性与哲学的批判性。依附于经验的常识,它的概念是以表象为转移的,因而只能是表达某些共同经验,而无法以知识的系统性为前提而实现常识的自我批判。与此相反,哲学具有超越于经验的超验性,它以概念所构成的思想为对象而进行批判性的反思。由于常识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是其他各种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所以人们经常习惯性的以常识方式去理解和解释其他方式,以至于
14、把哲学变成某种冠以哲学名词的常识。所以,我们必须区分常识哲学化与哲学常识化,不是以常识化哲学,而是以哲学化常识,使人们形成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怎样理解哲学不是常识的延伸和变形,而是对常识的超越?答:哲学不是常识的延伸或变形,而是对常识的超越。这里所说的超越,主要是指性质与功能的改变;而这里所说的延伸或变形,则是否认性质和功能的改变。就哲学与常识的关系而言,这里的超越,主要是指哲学改变了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哲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与此相反,这里所说的延伸或变形,主要是指以常识的观点去看待哲学,从而把哲学的与常识的世界
15、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混为一谈,把哲学变成冠以哲学名词的常识。为了理解哲学是对常识的超越,我们需要了解常识的经验性与哲学的超验性;常识的表象性与哲学的概念性;常识的有限性与哲学的无限性;常识的非批判性与哲学的批判性。哲学对科学的反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哲学反思科学的根本内容是什么哲学对科学的反思,主要表现为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发展的逻辑、时代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的社会功能。以科学为对象的哲学反思,揭示科学活动、科学成果和科学发展中所蕴含的思维与存在之间的丰富的矛盾关系,阐释科学划时代发展的哲学意义和各个时代的科学精神,反省科学、特别是现代科学的社会功能,从而推进了哲学的和科
16、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的构建与变革,因而也推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哲学在科学方面可以使我树立辩证科学和自然观,缩短对自然界认识的历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强化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传播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帮助我们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为科研提供认识原则,为我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指导,为衔接研究中的空白提供指导切合理工科研究生实际的公共理论课,建立一种面对现实问题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哲学与科学之间的特殊性与概括性科学研究需要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所以学习哲学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它!谈谈你对科学始于问题的看法.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科学研究是人类有目的的探索活动,科学研究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的过程,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