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0873601 上传时间:2024-02-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 一 单 元 教学内容位 置教材简析本单元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从第一学段用两个“第几”来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到第二学段用一个有序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再到第三学段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正好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螺旋上升的数学抽象过程。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

2、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目标导向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数对的含义,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会用数对表示具体物体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具有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数对与位置对应的描述和应用过程,体验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并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体会事物间的相对关系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

3、顺序教学策略1、充分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注意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课时安排2课时课题名称位置(1)科 目数学年 级六班 级执教老师教学时间 年 月 日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会了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掌握了位置与方向的描述和根据描述标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循序渐进为会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学习作了铺垫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结合教材提供的素材,自主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利用方格纸依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2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3、能把自己的思维过程与结果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很好的

4、交流、合作。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运用数对准确表示物体位置。教学难点:利用方格纸正确表示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式学习。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设想在设计教学时从现实的课堂情境入手,先让学生对位置有个立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到平面图的位置。在上升到方格纸中的位置,最后回归到生活中的位置,整个环节是个由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学过程课堂调整一、旧知铺垫、导入新课1、介绍位置先请若干名学生站上讲台,要求学生说出XX同学的位置

5、。由学生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然后再介绍几个好朋友所处的位置。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1)用“第几组第几座”描述。(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2、谈话导入(1)教师肯定以上学生描述的方式。(2)明确说明本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位置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1、教学例1实物投影出示主题图:班级座位图(1)说一说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2)想一想师:李刚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3)写一写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李刚的位置表示出来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

6、录不同的表达方式。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4)讨论师:同样都是李刚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虽然所有的方法都有道理,但是总让人感到太麻烦。你有什么好建议,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既清楚又简便的方法来表示?确定:列表示竖排,一般从前往后;行表示横排,一般从左往右。(5)探索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问:确定一个位置要用几个数据?A:明确说明:李刚在第6列,第3行可以用(6,3)这样的一组数来表示。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李芳、李小冬、赵强、王宏伟的位置。要求: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

7、用数据表示;b、根据数据再说一说在第几列第几行。C、总结方法师、:请你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和他们所在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学交流,再汇报。归纳:先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一个数;再看在第几行,这个数就是数据中的第二个数。三、练习1、完成“做一做”,说说你亲身体验到的确定位置的例子。 2、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并填一填。 我的位置是( , ),表示的是第( )列第( )行; 写出下面数对表示位置的同学。 位置是(5,3)的同学是( );位置是(3,3)的同学是( ); 位置是(5,2)的同学是( );位置是(4,3)的同学是( ); 位置是(2,

8、2)的同学是( );位置是(4,1)的同学是( );四、自我检测1、涂一涂,画一画。独立完成课本练习一的第一题。在涂画的过程中你有什么问题? 2、 如果张华的位置是(4,2),表示的是第4组第2个位置,那么小平的位置是(3,1),表示的是( );小新的位置是(2,3)表示的是( )。3、探索创新。有谁了解国际象棋这方面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然后完成练习一的第二题?4、能力提高。完成练习一的第三题,把疑问写出来?五、自我小结1、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书写格式: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9、3、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板书设计位 置竖排叫列 横排叫行张亮 第二列, 第三行 (2,3)王艳 第三列, 第四行 (3,4)赵强 第四列 第三行 (4,3)确定第几列是从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 教学反思课题名称位置(2)科 目数学年 级六班 级执教老师教学时间 年 月 日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会了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掌握了位置与方向的描述和根据描述标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循序渐进为会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学习作了铺垫教学目标1、知道在生活中如何根据示意图找到位置;2、理解可以用一组数来确定位置的关系,通过确立一个坐标图形来找准方位。3、通

10、过自学、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的方法。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把位置关系的学习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能够通过示意图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并把它用于实践中。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式学习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设想例2 (教学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 与例1的区别: 把具体环境中的物体的位置关系,在方格纸上表示出来,也就是在方格纸上画出物体的平面示意图,这时物体用一个点代替。 具体化编排: (1)把动物园的各场馆的位置画在方格纸上。

11、(2)两个学生对话给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3)下面两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掌握在方格纸上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调整一、自学自学教材第3页例2,填一填。 熊猫馆在( , ); 大象馆在( , ); 猴山在( , ) 海洋馆在( ,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教学例2 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动物园示意图”。这个示意图将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而且表示场馆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1)观察示意图,说一说那看到了什么。(2)解决第(1)个问题师: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A:学生独立操作,解决问题。B:投影展示

12、学生解决的结果。熊猫馆(3,5) 海洋馆(6,4) 猴山(2,2) 大象馆(1,4)(3)解决第(2)问题A:出示要求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B: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完成C:反馈练习结束学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问:如果两个场馆的第一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灵堂第二个数相同呢?小结:表示同一列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三、自我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表示同一列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板书设计位 置(1)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2)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3) 动物园示意图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