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0861095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 林徽因,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浙江杭州,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 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 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六月,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 居住。5 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 8 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 1916 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1920 年 4 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 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翌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

2、女 中续学。1923 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 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 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6 月,林徽因和 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 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1927 年夏,从美术 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1928 年春,她同梁思成结 婚。8 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 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

3、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 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从 1930 年到 1945 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 15 个省, 200 多个县, 考察测绘了 200 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 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 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 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1931 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 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

4、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 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 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 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馀,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 4 月,她的第一首诗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 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 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 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

5、文学界和广大读者 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曾应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 国文学课 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 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 年,平津各大学 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徽因是 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 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 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 学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诗

6、中,就以古塔檐边无数风铃转动 的声音,比喻笑声的清脆悦耳,直上云天,既贴切,又新颖,别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 理,在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都显露出惊人的才华,所以在30 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 美誉,被列入当时出版的当代中国四千名人录,与冰心、庐隐同为著名的闽籍女作家。关于林徽因的传记有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林徽因寻真等。梁思成 1901 年4 月20 日在日本东京出生时,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 流亡日本的第三年。原籍广东省新会县。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 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使他对中国古文化 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当时是甲

7、午之战和庚子赔款以后,中国屡受外国欺凌,这 种环境培养了梁思成浓厚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 他 11岁由日本回到北京,14 岁进 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这是一所留学美国的预备学校。梁思成在学习期间,不但学 业优秀,而且兴趣广泛。他爱好美术和音乐,经常为校刊画插图,被聘为美术编辑,他 参加学校的合唱队、军乐队,担任过乐队队长和第一小号手;他还爱好体育,喜欢踢足 球。梁思成也很关心政治,五四运动时,他是清华学校“义勇军”等爱国组织的中坚分 子。1923年 5 月,他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二十一条国耻日的纪念活动,在途中被军阀金永 贵的汽车撞伤,左腿骨折,使他留学美国不得不推迟一年。 1924 年,梁思

8、成赴美国入 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他刻苦好学,尤其对西方文化和建筑历史有特殊爱好。他自 己说是用“笨功夫”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历史,参观古代文物,把著名古建筑 一个个默画下来,1927 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接着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 究生院,准备进行“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书本中寻 找资料而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研究,于是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考察建筑。1928 年,梁思 成回国后应东北大学之邀去沈阳创办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 参加中国营造学社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梁思成举家迁到北平,他参加了中国 营造学社,这是专门从事对中国

9、古代建筑研究的学术机构,他担任法式部主任,从此投 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1937 年,抗日战争开始,梁思成收到日方主办的“东亚共荣 协会”的请柬,邀他出席会议,他坚决不与侵略者同流合污,立即带领全家长途跋涉于 1938 年 1 月到达昆明,1939 年,又搬到四川省南溪县的李庄乡下,这时,营造学社的经 费来源断绝,有时连工资也发不出。梁思成的妻子林徽因患了严重肺病,长年卧床不起, 他自己也得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行动极为不便,全家陷入了贫病交加的境地。当时美 国有好几处学校和机构邀请梁思成全家去美国工作和治病,但他表示:“国难当头,绝不 离开祖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率领营造学社的少数同仁

10、坚持在抗日战争后方继续 古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直至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是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 授和建筑系主任外,一直以高度热情参加了各项建设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市都市计划 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中国委员 会委员、中华中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建筑科学研 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53年5 月, 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在这个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 市长的吴晗担起了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

11、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 因素而毁于一旦,林徽因的丈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由于吴晗的言论,梁思成被气得当场失声痛哭。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 局局长郑振铎邀请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欧美同学会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也发生了一次 面对面的冲突。 梁思成还积极参加了国家的政治领导活动,曾任:北京市人民委员会 委员,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第一、二、三届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代会 常务委员。1959 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2年1 月9 日,病逝于北京。16 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 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

12、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 俊的外貌所吸引。 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徽因深爱着志摩,但志摩的妻子张幼仪的影子 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 别。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 女,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 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 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 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1955 年 4 月 1 日清晨去世,年仅 51 岁。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 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 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 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 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 的顾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