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模板.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0853949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2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模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模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模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模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模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模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模板.doc(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模板2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二一年九月目录摘 要4第一部分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计划6一、 制定依据6二、 制定目的6三、 试点原则8第二部分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9一、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9( 一) 工作目的。9( 二) 工作目标。9( 三) 工作机制。9( 四) 监测范围。9( 五) 监测点分布。9( 六) 试点医院选择标准。10( 七) 监测对象。10( 八) 监测工具。10( 九) 监测内容。10( 十) 报告流程。12( 十一) 监测原则和要求。13二、

2、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的机构组成及任务分工15( 一) 试点医院。15( 二)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6第三部分 食源性疾病( 包括食物中毒) 报告系统21一、 背景21二、 工作目标21三、 报告范围21四、 现报告系统与原报告系统的区别22五、 食源性疾病( 包括食物中毒) 报告系统的工作流程22六、 报告体系机构组成及各部门的任务分工23( 一) 医疗机构。23( 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23( 三)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4第四部分 质量控制26一、 提高医护人员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判断能力26二、 降低漏报率26三、 多级审核

3、27附表1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29附表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启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标准31附表3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32摘 要 本工作手册是根据卫生部关于印发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的通知( 卫办监督发 20号) 文件要求而制订, 适用于 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 本手册包括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计划、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 食源性疾病( 包括食物中毒) 报告系统和质量控制四部分内容。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是在全国31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 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选定312家医疗机

4、构( 每个省选择10家县级及以上医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家医院) , 以医疗机构为监测报告主体, 以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依托, 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为技术总负责, 实现医疗机构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无缝连接, 创立与食品相关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监测与报告网络。 本着边建设、 边规范、 边提高的宗旨, 主要任务是以上述312家医院为试点, 启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 规范报告内容和机制, 理顺报告流程, 建立数据采集和分析平台, 为进一步扩展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监测与报告范围提供依据。 食源性疾病( 包括食物中毒) 报告系统是在部分省

5、( 区、 市) 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食物中毒报告网络的基础上, 对监测目的、 报告主体、 监测范围上进行拓展与完善。形成在全国31个省( 自治区、 直辖市) 范围内以搜集食源性疾病( 包括食物中毒) 信息为目的的疾病报告体系, 为开展食源性疾病防治工作提供技术依据。在各级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完成食源性疾病( 包括食物中毒) 事件处理工作后, 按照既定的格式填报报告表, 实现国家、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 地( 市) 和县( 区) 四级食源性疾病( 包括食物中毒) 的网络直报; 同时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中, 已明确认定的食源性健康事件纳入食源性疾病( 包括食物中毒) 报告

6、系统。 为了提高工作质量, 保证两个报告系统监测结果准确可靠,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负责对两个监测报告系统进行质量控制, 包括开展全国性技术培训、 统一培训教材或培训视频材料、 现场考核和督导等。第一部分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计划一、 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章第十一条规定: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 对食源性疾病、 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省、 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 组织制定、 实施本行政区域的食品

7、安全风险监测方案。食源性疾病监测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重要内容, 也是一项科学性强、 组织严密、 运行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卫生行政部门、 医疗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密切配合, 积极协调, 共同完成。参加监测的医疗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以为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 以本省10个试点医院为切入点, 开展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信息搜集、 报告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国家、 省( 自治区、 直辖市) 、 地( 市) 和县( 区) 四级食源性疾病( 包括食物中毒) 信息报告网络。达到类似三聚氰胺导致婴幼儿肾结石的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早发现、 早诊治的目的, 避免健康危害,

8、保护公众健康, 加强中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 报告、 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 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二、 制定目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 食源性疾病是指”经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 一般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任何疾病”。中国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 中毒性等疾病。致病因子包括细菌、 病毒、 寄生虫、 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天然毒素等, 临床表现可分为4类: 1.食物中毒, 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 亚急性疾病; 2.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 如痢疾) 、 人畜共患病( 口蹄疫) 和寄

9、生虫病( 旋毛虫病) 等; 3.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4.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由此可见, 食源性疾病致病因子多样, 临床表现复杂, 最为常见的是微生物和化学性有害物质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和急性中毒, 近年来也发生过类似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奶粉”造成婴幼儿罹患肾结石这种潜在的、 少见的健康损害事件。食源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三种形式: 1.明显的暴发( 常具有急性健康损害、 病例呈时空聚集、 同源或点源暴露引起等特点) ; 2.聚集性不太明显的发病( 病例常呈现时空广泛分布、 新的或”非特异”临床表现等特点, 特别是对于一些新

10、的食源性危害所致疾病, 无法事先预测其所致危害的临床表现, 能够归为此类) ; 3.长期或潜隐性损害。对于不同表现形式的食源性疾病需要以不同的监测手段去发现。一般来说, 法定病例报告、 事件报告能够发现明显的食物中毒; 异常病例报告能够发现聚集性不太明显的发病; 高度散在的特殊损害、 长期或隐性损害, 则需要综合运用异常病例或聚集性病例报告、 病原学监测、 疫情监测等多种监测手段。由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和特点可见, 食源性疾病的范围极广, 不同种类的食源性疾病可能涉及到人体各个系统的损害, 一般从临床角度难以将食源性疾病与其它原因所致的同种疾病( 如食源性和水源性肠道感染性疾病) 分开。因此, 除

11、某些疾病特征与食用某种食物关系十分清晰的病例( 如明确食用某种食物后的急性中毒性损害) 外, 在临床阶段往往无法识别、 判断一个健康损害病例的发病原因是否为食源性的, 特别当病因及致病途径尚不清楚时, 最终判断需要依靠临床表现,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结果综合判定, 而监测是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基础。三、 试点原则( 一) 以点带面, 逐步建立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 各省( 区、 市) 先以10家县级及以上医院为监测点, 形成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监测网络; 同时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食物中毒报告网络和在原来21个省实施的国家、 省两级食物中毒报告网络整合, 建立国家

12、、 省、 地( 市) 和县( 区) 四级食源性疾病( 包括食物中毒) 报告网络。( 二) 标准先行, 全面推进相关规范和制度建设。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和食源性疾病( 包括食物中毒) 种类繁多, 临床表现各异, 实验室检测手段和项目众多。相关业务和信息标准建设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条件, 也是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的基本要求, 因此有必要进行报告与监测指标相关标准的制定与统一, 保障系统建设的规范性和全国工作的一致性。( 三) 加强人才队伍的培训。经过多层次、 多专业的综合培训, 为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培养一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和食源性疾病( 包括食物中毒) 的诊治、

13、现场处理、 报告、 网络管理与分析的专业技术队伍, 全面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处理能力。第二部分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一、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 一) 工作目的。建立新的食源性疾病报告机制, 以发现当前常规疾病监测难以覆盖、 具有潜在公共卫生意义、 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二) 工作目标。建立以临床征候群为基础、 以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监测和报告主体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临床报告和预警机制, 及时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 早期发现具有潜在公共卫生意义的食源性健康损害。( 三) 工作机制。 强化部门合作, 倡导国家

1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督导和技术支持、 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总负责、 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密切合作的工作机制和模式, 提高监测的敏感性和时效性。( 四) 监测范围。 ,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报告是在全国31个省( 区、 市) 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 每个省( 区、 市) 选择10家县级及以上医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家医院) , 全国共计312家试点医院。 ( 五) 监测点分布。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主要是基于县级及以上级别医疗机构临床医生的报告, 在每个省( 区、 市) 选择的10家医疗机构中, 包括9家综合医院, 1家专科医院( 建议选儿童医院)

15、 ; 其中建议选省( 区、 市) 级综合医院( 三级甲等医院) 不少于2家, 其余为地( 市) 级综合医院( 二级甲等及以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选择1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1家二级甲等医院。各省( 区、 市) 也能够根据本地具体情况自行设置试点医院。( 六) 试点医院选择标准。1.了解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为试点医院; 2.按照要求承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报告工作, 设专人负责报告卡的搜集和上报; 3.具备相对完善的医学专科配置( 至少具备肠道门诊、 儿科、 神经内科和肾内科等) , 并具有一定的诊断和排除疑难杂症的能力; 4.具备专业的实验室或检验科室以及辅助诊断设备( 如B超、 CT和MRI等) 。( 七) 监测对象。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监测对象为试点医院所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 重点监测对象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 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应特别关注内科( 如消化内科、 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 和儿科的就诊者。( 八) 监测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