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考历史:热点猜想3 高考改革 含解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0845420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修版高考历史:热点猜想3 高考改革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热点猜想3 高考改革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热点猜想3 高考改革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热点猜想3 高考改革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热点猜想3 高考改革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修版高考历史:热点猜想3 高考改革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修版高考历史:热点猜想3 高考改革 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热点猜想3 高考改革【热点扫描】2017年,全国高考怎么考?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教育报撰文,解读了最新高考改革方向。“一体四层四翼”到底是什么?姜钢回答,这其实是从顶层设计上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经过2014年高考改革“拿图纸、出方案”,2015年“打基础,抓施工”,2016年“调布局,克难点”,2017年高考,肩负着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的重任。【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高考再怎么重要,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我

2、国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难度,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不能认为高考要改革了、上大学容易了,命题难度就会下降。“导向教学”其实就是说“高考=教学的指挥棒”,不论是高中教学还是初中、小学教学,都要紧盯这根指挥棒。【四层】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四翼】通过明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基础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具备适应大学学习或社会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包括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

3、灵活的能力要求和健康健全的人格素养。综合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多角度观察、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应用性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生要能够善于观察现象、主动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能力。【知识衔接】一、古代中国的教育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2西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还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4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

4、太学、国子学等,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也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5明朝:强化了前代的科举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这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明代中期以来,书院比较兴盛,明朝后期东林书院以其评识朝政的活动而著名。6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承袭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二、近代中国的教育1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整顿官学书院、祛除科举积弊、推崇儒学地位,从传统中寻求应变方案;主要是针对现实的教育问题,力图恢复被农民起义搅乱的封建秩序。京师同文馆的创办及增设天文算学馆。京师同文

5、馆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成为19世纪60年代以后传播西学、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这突破了对旧制度、旧体系修修补补的框架,迈出了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教学内容的更新;传统教育的培养目标开始被淡化;严夷夏之大防的旧观念在教育上开始动摇,借才异域。福建船政学堂,从西语到西艺的转变。前学堂培养轮船设计制造人员,法文学堂;后学堂培养轮船驾驶人员,英文学堂。派遣留学生。福建船政局派遣留欧成绩更显著,在挑选出国人员上把关较严;出国学生年龄二十左右,只想坚定,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管理人员思想较开明;有明确的要求和检查措施。2维新变法时期1898年京师大学堂的创办,说明建立中国自己的高等教育机构

6、这一教育近代化的重大课题已引起清廷朝野的广泛重视。京师大学堂统辖各省学堂,是去昂最高学府和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师法日本。1901年以后,清政府对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改造各级官学、改革和废除科举取士制度。废除科举制度推动了新式学堂的大发展,促进了留学潮流的高涨,加速了传统教育观念、人才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3民初采取紧急措施,稳定全国教育秩序;颁布民国教育宗旨,培养共和国新国民;归国留学生成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核心力量。1915年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西方教育理论、教育制度影响的日益加深,教育改革兴起。产生了一部比较完善的学制壬戌学制;职业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高等

7、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促进了教育思想界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美感教育(蔡元培)、职业教育(黄炎培)、科学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杜威),强调平民性、实用性、科学性、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三、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阶段方针政策成就新中国建立初期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新中国人民的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大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招生通过推荐方式招收“工农兵学员”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

8、提出“三个面向”;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划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无穷活力【典例1】(2014年山东卷)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答题思路解析参考答案 A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思路 孔子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A项正确。生产力的进步瓦解了宗法分封制,B项不正确;孔子维护周朝的统治,C项不正确;孔子的学说不适用于诸侯争霸,D项不正

9、确。【典例2】(2014年北京卷)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答题思路解析参考答案 A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高考制度的恢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解题思路 1977年,在邓小平等人的主持下,恢复了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与题干所述的时间、情景相符,这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因此选A。“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排除B;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底召开,排除C;“三个面向”是1983

10、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排除D。2(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答题思路解析参考答案 D 命题意图 解题思路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实行“一边倒”政策,到1952年底这一外交政策并没有改变,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与学习俄语无直接关系,B项错误;文化教育改革不一定就是学习俄语,广泛学习某种特定语言应是受当时政治、经济的影响,C项错误。建国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

11、,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为顺利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培养大量懂俄文的人才,故D项正确。【技巧点拨】准确解答本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明确建国初期的政治形势新中国采取“一边倒”外交方针,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站在一条战线上;二是思考新中国建国后的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开展经济建设。【典例1】以下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三位安徽籍英烈简表。就其史料价值而言,下列选项无法佐证的是A社会上层青年为资产阶级革命事业贡献力量B革命者都受过良好的近代教育C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为部分知识青年所接受D20世纪初安徽近代教育有一定的发展【破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由材料中宋玉琳、程良和石德宽的生卒、家庭背景和

12、受教育程度可知,20世纪初安徽近代教育有一定的发展,故D项表述正确;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为部分知识青年所接受并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故A、C两项表述正确,但均与设问要求“无法佐证”不符;材料只涉及宋玉琳、程良和石德宽受过良好的近代教育,并不能得出“革命者都受过良好的近代教育”的结论,故B项的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参考答案】B【典例2】1977年12月10日前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举行了高考,有570万青年穿着厚厚的冬衣走进了他们陌生而又备感亲切的考场,构成我国高校招生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景观。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B保障了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C解决了知识青年待业问题D促进了科

13、技教育事业的复兴【破题思路】依据材料“1977年12月10日前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故A项错误。十年“文革”导致人才极为短缺,一次高考的举行,并不能完全保障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安排知识青年就业的信息,而是恢复高考,故C项错误。恢复高考有利于促进科技教育事业的复兴,故D项正确。【参考答案】B【典例3】1952年,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下面是院系调整前后著名理、工科教授在高校(以原著名大学为中心)的分布情况。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材料二 1947年中国

14、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材料三 2005年,温家宝在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

15、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背景。(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破题思路】第(1)问,从材料一中现代科学家分布来看,整体人数下降,特别是如清华、北大等著名大学下降最多,而岭南大学、金陵大学等私立大学则被取消;从材料二分析可知,政法系科在校生急剧下降,而工科在校生则呈现上升趋势,建立了许多专门院校。第(2)问,依据时间信息并联系相关重大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外交和思想四个方面归纳背景。第(3)问,依据前两问分析的院系调整的特点和背景,从人才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对国家经济、教育事业等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参考答案】(1)综合性院校中科学家人数急剧下降;取消私立大学,偏重工科,严重削弱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创建了许多专业工学院等。(2)政治上,人民政府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从列强手中收回了教育事业的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