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中国文化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0841162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中国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十一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中国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十一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中国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十一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中国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一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中国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讲--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中国文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十一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中国文化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即使在今天,经过批判扬弃和创造发展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智慧,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提升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 第一节 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种人伦关系,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情感信念来处理的关

2、系。家族本位的特点,-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方面,在家国-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在-般情况下,村落是家族的集合或膨胀)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种伦理政治。与此相适应,伦理道

3、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而以善为核心。在文化史上,虽然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要道德或不讲道德,但也确实没有一个民族像中

4、国这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普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孟子滕文公上)在中国家国-体的社会结构中,尊卑、长幼、德性成为确定人的地位、建立秩序的三个要求:“天下有达尊者三:爵-、齿-、德-。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莫如德。恶得有其-,以慢其二哉。”(孟子公孙丑下)三者之中,官级、年龄辈分是外在的既定均,惟有德性方能主观能动

5、地实现自己。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突显人格尊严,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言、立功”约“三不朽”思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由此形成-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传统

6、美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或精魂。传统美德的总结与认同,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伦理道德传统的关键,也是现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源头活水。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建构起了十分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乃至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从内在的情感信念,到外在的行为方式,都提出了比较完备的德目。传统美德就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本内核或合理内核。-般说来,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是由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者由统治阶级提倡并

7、上升为理论的规范;二是那些虽然未能在理论上体现和表述出来,上升为德目,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性规范。前者比后者更自觉,后者比前者更丰富,并且往往比前者更纯朴、更直接地体现着某个民族的品格。在中国道德史上,尚书。皋陶谟把人的美德概括为九项: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孔子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他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俭、克己、中庸等-系列德目。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

8、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则提出所谓“四维七体”。“四维”是礼、义、廉、耻。“七体”为: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啬省用,敦蠓纯固,和协辑睦。这些德目,后人把它们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渊、任、恤)、“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董仲舒以后,“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成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这些德目,当然并不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些是包含封建糟粕的东西,我们必须加以具体分析。所谓“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的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以贯之的,在现代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