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评审办法2017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0838987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9.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评审办法2017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评审办法2017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评审办法2017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评审办法2017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评审办法2017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评审办法201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评审办法2017(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附件1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评审办法(2017版)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电力建设关键技术(以下简称“关键技术”)是电力建设工程科技创新的核心技术,为规范关键技术成果的评审,正确引导关键技术的研制与推广应用,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火力发电(含核电常规岛)、水电水利(含抽水蓄能)、输变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等电力工程的建设、总承包、设计、监理、施工及调试等单位在工程建设中研制的关键技术成果申报、评审。 第三条 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由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以下简称“中电建协”)组织中国电力建设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评审。 第四条 申报的关键技术

2、成果应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第五条 鼓励企业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促进电力建设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第二章 申 报第六条 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采取网络申报的方式,申报单位登录“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网络申报评审系统”(以下简称“网络申报评审系统”),自主注册申报用户,进行成果申报。第七条 关键技术成果应是企业自主研制应用、相对成熟的技术成果,并通过企业内部评审。第八条 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遵循企业自愿申报原则,申报单位应是电力建设企业或中电建协会员单位,非电力建设企业可以是主要研制单位之一。多家单位共同研制的成果,应由一家主要研制单位牵头申报,主要研制人

3、的名额不应大于10人。第九条 下列情况之一者,应申报评审关键技术成果: 1.拟申报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拟申报国家级工法。3.拟申报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电力建设工法,应用实例不足2个工程。4.直接涉及“安健环”的成果,拟申报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电力建设优秀质量管理QC成果奖或电力建设工法。 第十条 申报范围不包括以下成果:1.产品和材料的研制成果。2.电网、电源宏观规划研究成果。3.电力调度、运行、检修、营销及项目后评估等形成的成果。4.电力建设工程前期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等研究成果。5.电力建设相关地质、气象、环境等自然科学及基础理论研究成果。6.未在工程中实际应用并取得

4、显著效果的成果。7.电力建设企业申报的非电力建设成果。8.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成果。第十一条 已通过相关省部(行业)级主管部门组织技术委员会评审的关键技术成果不需重复申报。 第十二条 申报应提供下列资料: 1.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申报表(见附件1)。2.成果文本(包括研制背景、技术原理、创新亮点、工序流程、操作方法及试验检验结果等)。3. 证明文件:(1)性能指标测试报告(涉及性能、指标的成果需提供,由有能力资格的测试机构出具报告);(2)评价测试报告(计算机软件技术成果需提供,由有资格的软件评测机构出具);(3)工程应用效果证明(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出具)(4)发明专利或成果查新报告(属国内外首

5、创需提供,查新报告应由技术情报部门出具);(5)成果相关的专利证书及其他获奖证书;(6)企业内部关键技术评审报告(申报单位出具);(7)经济效益证明(申报单位财务部门出具)。第三章 评 审第十三条 关键技术成果评审分为网络评审、会议评审及审定三个阶段。第十四条 关键技术成果评审,着重对成果的正确性、创新先进性、成熟可靠性、工艺原理科学性、工序流程合理性、应用广泛性、节能减排合规性、文本结构逻辑性、证明文件有效性、经济效益等十项内容进行定量评分、综合评审。第十五条 评审结论分为四个等级。评审总得分95分及以上的为国际先进水平;90分及以上的为国内领先水平;80分及以上的为国内先进水平;80分以下

6、的不予通过评审。第十六条 专家委员会负责组建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由1921人组成,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名。第十七条 评审委员会委员从专家委员会中遴选,专业应涵盖申报成果的各相关专业,具备高级及以上技术职称。主任委员应由专家委员会常委担任。第十八条 网络评审阶段。1.网络评审阶段包括申报成果预审、成果网络评审两项工作内容。2.评审委员会根据申报成果专业覆盖情况组织若干网络专业评审组,每组评审专家不少于5人。3.网络专业评审组对本组申报成果进行预审及网络评审,每项成果应由不少于5位专家进行评审。4.评审专家分别对申报成果进行独立评审,填写“网

7、络评审表”(见附件2)。5.申报成果预审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不进行成果网络评审及评分。第十九条 会议评审阶段。1.评审委员会组织召开评审委员会扩大会议。根据成果专业覆盖情况组织若干专业审核组,各专业审核组分别逐项对网络专业评审组形成的“网络评审表”的内容进行审查、整合及统计,形成“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评审报告”(见附件3)及“专业审核组成果汇总表”。2.评审委员会组织召开全体会议。对“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评审报告”及“专业审核组成果汇总表”等评审内容进行集中审查、综合评议,对有争议的成果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形成“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评审结果汇总表”。3.评审委员会以投票的方式,对“电力建设关键

8、技术成果评审结果汇总表”的相关内容进行表决,形成评审委员会评审结论及会议纪要。第二十条 评审过程实行专家回避原则,且应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第二十一条 关键技术成果版权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同单位申报的题目或内容雷同的关键技术成果,评审委员会将不出具评审结论,申报单位自主协商后,可在下一年度重新申报。第四章 审 定第二十二条 评审委员会评审结论及全部申报成果的“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评审报告”,提交专家委员会审定批准。第二十三条 未通过评审的关键技术成果,经原主要研制单位补充、完善后,可在下一年度重新申报。第二十四条 已审定的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如发现有知识产权争议、剽窃、作假等重大问题

9、,经查实后,撤销其电力建设关键技术评审结论。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由中国电力建设专家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 附件:1.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申报表2.网络评审表3.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评审报告附件1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申报表( 年度) 申报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公章) 申报时间 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 制成果名称(15字以内)成果应用工程类型主要研制单位类型所属专业所属工种主要研制单位(可扩展填写,两个及以上研制人按贡献大小顺序排列)联系人手机邮 箱电话通讯地址邮编主要研制人(按贡献排序)工作单位职 称手机任务来源投入费用 万元研制开始时间研制完

10、成时间关键技术成果创新亮点概述(500字以内):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对情况简述(200字以内):推广应用情况及前景简述(200字以内):节能减排及经济效益情况(200字以内):获专利、新纪录及奖励情况:申报单位内部评审结论意见: 申报单位(公章) 年 月 日注:1.申报单位登录“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网络申报评审系统”,自主注册申报用户,填写申报表。2.申报表内容将作为评审报告编制依据,请认真核查、填写,不得变更。附表2网络评审表( 年度)网络专业评审组: 编号:成果名称成果应用工程类型主要研制单位类型所属专业所属工种申报单位主要研制单位主要研制人关键技术成果创新亮点概述(500字以内):以上内容

11、,评审时通过系统自动生成,与申报表相关内容一致专家弃评回避意见(如专家选择弃评或回避,不再进行后续成果预审、初评工作) 本人专业不覆盖,放弃评审 本人与成果申报单位有关联,回避评审申报成果预审申报成果预审意见:1.成果不符合申报范围事项: 产品和材料的研制成果 电网、电源宏观规划研究成果 电力调度、运行、检修、营销及项目后评估等形成的成果 电力建设工程前期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等研究成果 电力建设相关地质、气象、环境等自然科学及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未在工程中实际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的成果 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成果2.申报资料缺项: 电力建设关键技术成果申报表(扫描件) 成果文本 性能指标测试报告(涉及

12、性能、指标的成果需提供,由有能力资格的测试机构出具报告) 计算机软件评价测试报告(由有资格的软件评测机构出具) 工程应用效果证明(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出具) 发明专利或成果查新报告(属国内外首创需提供,查新报告应由技术情报部门出具) 成果相关的专利证书及其他获奖证书 企业内部关键技术评审报告(申报单位出具) 经济效益证明(申报单位财务部门出具)3.其它不符合评审办法的事项:4.预审结论 通过预审 不通过预审,简述理由(此项必填,100字以内):网络评审专家: 年 月 日成果网络评审(通过预审的成果,应填写以下内容)序号评审内容评审得分优良(810分)一般(57分)较差(04分)1正确性(1)全部内容正确(2)核心内容正确(3)有局部瑕疵2创新先进性(1)国际先进(2)国内领先(3)国内先进(4)技术一般3成熟可靠性(1)风险评估全面、措施有效、抗风险能力强、多次使用(2)多次使用、措施有效(3)首次使用、措施有效4工艺原理科学性(1)创新、量化、可操作(2)创新、可操作(3)可操作5工序流程合理性(1)合理、有序、量化(2)合理、有序(3)合理6应用广泛性(1)有推广前景(2)可普遍使用(3)局部使用(4)特定使用7节能减排合规性(1)符合国家标准,效果明显(2)符合国家标准,效果较好(3)符合国家标准,效果一般8文本结构逻辑性(1)命题准确、层次清晰、逻辑性强(2)命题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