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听课的体会.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0833210 上传时间:2024-03-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肇庆听课的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肇庆听课的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肇庆听课的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肇庆听课的体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肇庆听课的体会.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肇庆听课的一点体会 3月17日18日,广东省第三届小学数学课堂优质课观摩评比大会在肇庆召开,这次比赛分为A组和B组,我和雁玲姐听了A组的十节课:四节一年、四节四年、一节五年和一节六年。我觉得无论是从课堂各个环节的设计,对教材的灵活处理,练习的设计,课件的制作,还是授课教师的感情投入等等,都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我就简单谈一谈印象最深的几点: 一、引入非常有特色,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六年级的圆锥的体积,教师先出示圆柱体铅笔,复习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接着分两人一小组把铅笔刨尖引出圆锥,然后让学生观察圆柱和圆锥,问:你发现了什么?(意在点出等底等高)再问:圆锥体积怎样计算?它与等底等高

2、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样,在学生的脑海里打上一个大问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又如四年级的求平均数,刚开始老师就放了一段录象:老师和小朋友在做游戏,之后,给他们分糖果,结果每人分到的数目不一样,小朋友们意见纷纷。教师提问:要使每人分到的糖果一样多,该怎么办?大家分组摆一摆。这样非常自然就引出求平均数的问题,况且教师选择的是孩子们最最喜爱的糖果,就更使他们兴奋百倍了。 二、 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活动中引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如:摆糖果求平均数;统计小组内最喜欢橙汁的有几人,最喜欢薯条、汉堡、雪糕的各有几人;统计小组内铅笔、橡皮和尺子的数目各有多少;选择几个小正方体摆成

3、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等等,所有的这些都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使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联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认识人民币中,教师在讲到“1元=10角”这个知识点时就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出示橡皮、练习本、尺子和铅笔的单价,然后录音提出问题:、1元钱可以买哪些学习用品?我想买*,应找回多少钱?买*还差多少钱?如果买*和*,钱够不够?”又如:圆锥的体积中,让学生计算小麦堆的重量;再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中,让学生计算肇庆的特产粽子的体积所有的这些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实践运用,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

4、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实验、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身参与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 如:三角形的认识中,教师在讲完三角形的分法之后,出示了一条绳子,让三个学生合作,分别把它拉成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又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中,教师让学生动手用几个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边通过动手量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长度去计算体积,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六年级的圆锥的体积,教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出圆锥的体积,学生讨论之后,各抒己见(切拼法、熔铸法、排水法、装填法),通过比较之后,引导学生运用装填法进行实验,探索圆

5、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分小组实验,填实验报告,最终引导学生从现象归纳出规律,自己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后边还设计了一道练习,让学生自己量出小麦堆的有关长度,计算体积,进一步帮助学生弄清楚运用这个计算公式必须具备的条件,形成知识结构,使他们以后能更好地运用规律指导实践。 五、转变了教师的角色地位。 在这几个课里,好多教师都能离开讲台,站到学生的中间,指导、甚至是参与学生的活动。其中有一些环节是以教师为主人公创设问题情境的:如垂直这节课中,教师在讲到“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个知识点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老师站在马路左边的一点上,要走到马路的右边,应该怎样走最短?”又如求平均数的引入部分,录象中老师和小朋友做游戏,录象中的老师就是上课的老师本身;再如求平均数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老师今天和你们第一次接触,你们对我的印象如何,请你们各小组分别给老师打分,然后求出老师的平均分。”老师自始至终以一个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体现了教师地位的转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